介绍一枚“罚”字三孔布

2008 年11 月,笔者见到一枚三孔布图片,后来见到实物,据说出自山西太原西北的五寨县。当时因面文地点一时难以确定,故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仅为唐晋源先生所藏这枚三孔布拓片作了题跋 。
修补前

现在见有图书著录了这枚布的拓图,注云“陕西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并将铭文释读为“阳台”①,故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枚布及个人的一点看法,以便大家深入研究。此布红斑蓝锈。背面首部为数目字“三”。身部正中为“两”字。正面中部一字。通高71、首长22、首宽13、身部下宽36、身部上宽29、首部孔径7、身部孔径6mm 。

修补后

此为三孔布大者“一两”。“两”上无一横,与以往著录“两”字之上均有一横者有别②。面文一字,与下列战国文字“罚”,尤其是与三晋系中山器文字特点相同, 应该释读为“罚”字③。

以往发现三孔布面文均为地名,“罚”也是地名。文献中三孔布分布区域未见地名罚,具体地点一时很难确定。现根据相近读音提出一种可能,供大家讨论。

罚、伐音同字通。如《史记·天官书》:“可以罚人。”《汉书·天文志》罚作伐。《史记·天官书》: “下有三星兑曰罚。”《正义》:“罚亦作伐。”《公羊传·昭公十七年》: “伐为大辰。” 《后汉书·郎传》引伐作罚。《逸周书·谥法》: “有伐而还曰釐。” 《史记正义》伐作罚④。

伐、发互作习见。如《逸周书·谥法》:“刚克为伐。”苏洵《谥法》引伐作发。《逸周书·官人》: “发其所能。”《大戴礼·文王官人》发作伐⑤。《左传·成公十六年》: “囚楚公子茷。”《国语·晋语六》作“获王子发钩。”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 “茷、发古同声,茷即发之假借。发,字也。钩,名也。古人名字并称者,皆先字而后名。故谓之王子发钩。”⑥古地名有发干,汉置侯邑,见《汉书·地理志》东郡,在山东堂邑县西南,王莽曰戢楯。筏与戢义近( 舟楫) 。干与楯义近( 干盾) 。发干可能原本作筏干,故王莽如此改名。

罚,一字; 发干,二字。罚与筏干或发干,可能为时间先后不同,因某种原因有变,如同肥与肥累⑦,垣与王垣⑧,晋都绛或称翼等⑨。也有可能为急读、缓读之别,如同邾与邾娄( 《公羊传》) , 取与取虑( 取盧匜) ⑩; 人名披( 《左传》) 与勃鞮( 《国语》) ,者旨于赐与鼫与等(11)。罚、伐、发,月部。干,元部。月、元古音对转。发干西距冠县及三晋黄城不远。冠县战国时期先属魏,后属赵。黄城,本赵邑,后属魏,战国晚期又属赵(12)。

注释:

①刘飞燕: 《华夏古泉价格图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年7 月,2012 年1 月重印,70 页。

②三孔布图片可参考黄锡全: 《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 年,194 - 201 页。

③字形可参见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年12 月,277 页。滕壬生: 《楚系简帛

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430 页。

④高亨: 《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 年,656 页。

⑤高亨: 《古字通假会典》,654 页。

⑥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22 《春秋名字解诂》,四部备要本340 页。

⑦《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杜注: “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肥,白狄也。绵皋,其君名。钜鹿下曲阳县西南有肥累城。”顾栋高: 《春秋大事表·春秋四裔表卷三十九》接杜注“肥累城”下云: “在今直隶真定府藁城县西南七里。”

⑧《史记·魏世家》索隐引徐广曰: 垣县有王屋山,故曰王垣。可参见钱穆: 《史记地名考》,商务印书馆,2001 年,654 页。

⑨钱穆: 《史记地名考》498 页绛。

⑩黄锡全: 《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取子”器考,文物出版社,2009 年,109 页。

(11)林沄: 《越王者旨於赐考》,《考古》1963 年8 期。

(12)《史记·田敬仲世家》宣公四十三年, 《史记·赵世家》敬候八年,《战国策》卷12 等。钱穆: 《史记 地名考》1216 ( 发干) 、395 ( 黄) 等。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