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秘诀

太极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列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化生之大体备矣。

人之性为太极,神气为阴阳,五行八卦则为筋骨皮毛之属,愈生而愈粗,愈到而愈细。性之动为心,存其心为意,意以存神,神以运气,气以运动骨肉,形之于身则为拳架焉。拳之静止为太极,动则分阴阳,开合,呼吸,蓄发,卷舒,皆阴阳也,进退,左右,中定为五行,棚、捋、挤、按、採、列、肘、靠为八卦,五行之运行于八卦,八卦之中亦有五行,故谓棚、捋、挤、按、中定亦为火、金、木、水、土,拳中棚劲中虚,其势炎上,按劲中满,其势就下,挤劲发于脚,如春雷之动地、捋劲顺于上,如西风之揠草,中定定于中,则如高山巍巍,峻拔不可移也。

人之性禀之于天,实无所不全,而神气则禀之于阴阳五行,而有偏正强弱之分矣,练拳之旨,在于弱者使强,偏者使正而已。物之不正者,削之可使正,补之亦可使正,练拳之道,补之为主焉。人欲大其用,故欲强其体,如欲长其生,则当啬其用,每见弱者多啬,而强者易亢,是以强者反难保其体也。如能平其气而强之,则虽强而不亢,故能大其用而亦长其生矣。

生而气平者有之,不平者为多也。所谓不平者,其气质偏于五行之一偶也。其气如偏,则为劲亦然,火者摇晃而腾上,土者迟重而下沉,木者善挺而多节,金者坚强而多梭,水者流流荡荡,善于多方而适应也。其所禀愈偏,则其角度亦愈大,而其受五行之生克亦愈急,所谓一动则有吉凶悔吝者是也,有偏于金者,则逢土而吉,遭火而凶,遇水而吝,见木而悔,此等人练拳,招式繁多,劲只一捋而已,用功多年,惟练其角度耳。其与人推手,亦只以捋为得劲,遇挤者可占上风,遇棚者即为所制矣。

人能全其气,即能平其气,而能跳出五行之外矣。人身一小天地耳。苟能取法于天地之生成,即能返本归原,而能全其元气矣,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故男子先练水,女子练火,练水者,即练下丹田,于骨肉即为腰也。练水者,亦即练精化气,气足则化神,神足则能变化气,及能神足而虚之,则能无有偏碍,而能神通其变化矣,虽然能变化气者,即能全其气,然则由于神之偏执,亦将顽固其气焉。所以,惟能虚其神者,方能通灵变化,而确能完全其气矣。

所谓神气足者,非惟填充之足,而亦通之足也,练拳之浑身通气,运动轻灵,乃可谓神气足矣,本身先能通气。即能通气于人。于是而能知人,故曰达已而后达人,此即谓之懂劲。神之足者,非惟能变化已之气,而亦能变化人之气,神之全者,非惟能变化已之神,而亦能变化人之神,而神气者,骨肉之主也。如能节制其人之神气,即亦能节制其人之身。如此即为内家拳之化劲,其如仁政之化人,沛然孰能御之哉。

神气者,水火也。得阴阳之轻清,为生命之所贵。练内功者,鼎炉在此,药物在此,火候亦在此也。练拳不知水火,非内家拳也。水火者,坎离也,乾坤之用,六十四卦之生命也。坎离升降,则呼吸开合,吸则神(上丹田)合气开,呼则神开气合,心与神同,气下意合。吸为开,其时手足支撑八面为刚,腰转为蓄为柔。其象如离卦,呼为合,其时手足发劲为柔,腰挺为刚,其象如坎卦。然则,此乃内含之刚柔。犹坎离之内含于八卦也。形之于拳则尚有变化,开合始终,而分列八卦。故于棚则为离,于捋则为,于挤则为震,于按则为坎,于採则为艮,于列则为巽,于肘则为乾,于靠则为也。

上节所谓开合皆以中气而言,若以手足之气言,则正为相反,即蓄好合而发为开,如是其卦象亦相反,所谓手足之气,即对外之发劲,其与丹田之中气,实乃相反相成者也。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故不匾,借劲而蓄故不丢,接劲则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发劲故不顶,可知不丢不顶者,原非机巧之事,而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动之则分,阴阳相济,即此之谓手。

对敌之理,基于推手,推手之变化,以五行生克为原理。本身则相生,棚火生中定土,中定土生履金,履金生按水,按水生挤木,挤木又生棚火,对敌则相克,棚火克履金,中定土克按水,履金克挤木,按水克棚火,挤木复克中定土。对方当亦按相生而变。所以相错一式而画为相克矣。五行有“子报母仇”之理也。又中土亦笼络四方,故棚履挤按亦皆含中定之劲。

推手初分五行,推到细时,便分八卦。非能强分之者,其以五行相生,自然便能列出八卦也。

知活步推手中有採列肘靠,不知采列肘靠实已含蓄于定步推手之中,只以定步之圈子较小,不易练出采列肘靠,而以活步放大而明确之也。

故谓棚履挤按为四正,采列肘靠为四隅。得四正,即得四隅,微四隅,亦无以成四正也。明理则不惧,克已则无忧,从容于不忧不惧之地,则何患神气之不全也。

气含于骨肉,而为骨肉之主,神含于气,而为气之主,神气者水火也,水火相和则相济,不和则相克,故须有土者。居间以高停之。土者意也,火之所生,水之以克,火若胜水,意以消之,水若胜火,意以克之,如此方能心平气和,相携而进矣。意者,意境,境界之谓也。陶冶于文艺之中,涵养于心胸之内,雍雍而退,有若杜甫之沈郁,扬扬而进,亦如李白之开朗,开合法诗词之平仄,转侧合歌舞之回旋,飘然王逸少,端灏九成宫,惟其高明合道,所以触类旁通,法古人以法自然,能精微而能高深也。

然则,人有重于机巧者,有耽于物欲者,有泥于一境者,类皆神意气之有所偏胜也,三者不和,心身失调,神愈旺而心机愈重,气愈足而物欲愈多,意愈盛而性情愈执,竟若吞刀止痛,减火加薪,必致耗神伤气,修无所成也。

李家拳重气势,往来如一阵风,其蓄发能量甚大,有如抽风箱然,蓄引松放。

杨家拳较细致,运动如抽丝,练习要抑扬顿挫。

急来则急应,以闪战劲对之 ,一闪战对方必被一抖之势所定住(一呆)我若仍能拎住腰,气势不散,则可即上步打之。

得拳之诀要,练时渐上路,找自己之劲,随后在打手中找对方之劲,功夫要上进则积累十分重要。积累之功在日常一言一行中更重要,一疏忽往往数月之功或数年之积累,倾于一朝,可不慎哉。

二人顶牛或缠结,要用荡开劲将彼引开,而后顺其劲去之。荡开劲是棚、捋、挤、按、中定的那一种?荡开是身体鼓荡而动的运动状态,不是动作。

“总而言之,蓄时吸,吸则心神合,而意气开,于是手足之劲收,其劲自腕借掌(手与脚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发时呼,呼则心神开而意气合,于是手足之劲放,其劲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劲收而气开故不匾,借劲而蓄故不丢,接劲则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发劲故不顶,可知不丢不顶者,原非机巧之事,而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动之则分,阴阳相济,即此之谓手。”

练拳的关键之处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跟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脊椎本身当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于腰腿,不从手上足上得劲得势,则腰腿往往亦错。力强者手前节常过硬,弱者手前节过软,松而有力,俗称软硬劲方对。

六.前辈理论上都已道尽。懂理论不难,唯懂劲为难。练拳须懂自己劲,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一解体认明始能逐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