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鲸骑士》了解一点毛利传统文化(中)

吉斯伯恩为代表的北岛东部区域是目前毛利人聚居的几个定居点之一,在这里毛利人口比例相对更大,有的甚至达到50%,因此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天舒就曾经深入进到毛利部族中,体会日常的生活状态。与其他本土文化类似,实际上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退化,新西兰政府算是世界上少有的开明政府,对待本土文化保护力度相当大,但这些都难以挽住年轻人的脚步,跟部族的酋长攀谈之下也了解到这种趋势,几百人的村庄,找到正宗的纹身纹面的人都很难,凝视着毛利祖屋中那些整齐排列的名字,老酋长也是一脸无奈。

毛利人其实也并非这块土地的最早主人,按照学界通行的看法,毛利人的祖先玻里尼西亚人是从公元1250年至1300年间在新西兰登陆的,在此之前据说也有更原始的土著生活在岛上,不过这种说法尚且找不到考古学的证据支持。但是根据毛利人自己的叙述,他们到达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屿已经是900-1000年的历史了。毛利人的记载中经常提到他们的先驱是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片中老酋长干脆就说是夏威夷)的地方启程的,这是他们传说中一个古老的家园。至于工具大致就是乘坐了巨大的独木舟,(殖民时代之前,这块土地生长着数十米高且粗大的桃拓罗汉松,只需挖空中间的木料,就能建造单体的独木舟,当然这不是长距离航海的那一种,而是在内部湖泊与河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船只,但侧面证明了独木舟工艺的成熟)。如果有时间去奥克兰战争博物馆,你就能看到古老的独木舟样式,但说实话有的人也无法想象如何乘坐这么简陋的独木舟能够跨越波涛汹涌的海洋,所以也经常说自己是鲸骑士的后代,说自己祖先乘坐着巨大的鲸鱼跨越大海而来,嗯,有些事儿也不能太认真,听听就算了。

从技术角度分析,三大发展使得这种远途冒险成为可能,首先是航海技术的进步,独木舟通过安装舷外斜木来实现平衡,还挂上了三角帆,从而使横跨太平洋的长距离航行成为可能;其次是农业中利用农作物和驯养动物手段的进步使得这种航行拥有后勤保障;第三则是进行探险与迁徙的驱动力出现,具体驱动力是人口负担造成了资源紧缺还是其他尚无定论。影片最后众人划着独木舟出海,那艘独木舟能够并排坐下四五个人,可以想见由其制成的树木有多么巨大!

新西兰在毛利文化中被称作奥特阿罗瓦(Aotearoa),就是我们经常提起的“长白云的故乡”,其实这也与航海有着密切联系:那些航海家们必须时刻通过各种参照物来寻找方向,包括陆地上鸟类的迁徙、洋流和“拉帕”现象(水下磷光,记得少年派中的奇幻景色吗?)、以及群岛上空似乎静止不动的白云。当然星象更是重要的工具,毛利人的观星台指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位置,永不沉没的南十字星座引领他们回到家乡,因此他们对于南十字星座有着与北半球的北极星一样的崇拜,并最终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落实在了新西兰的国旗之上。

毛利人登陆首先到达的是北岛,在他们波澜壮阔的传说中,将北岛成为“毛伊之鱼”,毛伊是大神的儿子,非常好动淘气,新近有一部电影叫做《海洋奇缘》,里面那个小胖子就是他,这家伙乘坐一个独木舟去钓鱼,没有鱼饵就捣自己的鼻子用血做饵,钓起来的大鱼在阳光中被晒得卷曲,这条鱼就是北岛,鱼尾部分就是远北地区,鱼的眼睛就是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就是那条鱼的鱼嘴。南岛就是毛伊乘坐的独木舟,毛伊踩着的地方就是凯库拉,龙虾出产名地,锚锭的地方就是斯图尔特岛。

------------------------------------------

这个系列是天舒为YouTube自己的频道做的文案,基本不配图,以便大家观看顺畅,如果:

想看到油管上天舒的视频,请移步YouTube,搜索“新西兰天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