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鉴定真假
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清初法定的纹银、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但它们可以随时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此外,还有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主要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一两为37.31克)、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一两约合37.68克)和用作征收漕粮折色的漕平银(一两约为36.66克)。
近年来明清银锭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银锭赝品。由于明清银锭本身属于贵重金属,一般售价都很高,收藏者一旦上当,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收藏爱好者在决定投资明清银锭前应多看、多学习、多交流。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金代的一两合39.8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明代一两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卖家从买家手里接过银锭,先通过上面的刻字和纹路,判断成色;然后拿出称秤,测出重量。最 后,依照买家所持银锭的成色、重量,换算成“纹银”重量,得出银子的实际价值。
银锭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当时官银有委托银楼、银炉铸造的情况),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目前私银锭只发现“考试院院长戴传贤”一人在西康分金炉铸造的几种不同规格的银锭。
商业价值基本价值白银数千年来一直是贵价金属. 在古代, 白银的相对价值, 要比现在高出至少百倍. 在今天, 白银的购买力虽然已大不如前, 但却是在交易所炒卖的商品, 价格随着市场需求而波动. 值得一提, 在1970年代和80年代, 白银的价格刷新纪录, 攀升至每两五十美元的高位, 暴涨十数倍. 非常可惜, 于这段期间, 许多银锭都被当作白银卖出去溶掉, 换取暴利. 无论如何, 每件银锭都有其基本价值, 由银的含量与银价决定. 例如, 今天的银价大约是每两六美元, 一件五十两的银锭, 不管品相如何, 至少都值三百美元. 古董价值没有人会愚蠢到把银锭以基本价值卖出. 中国铸造银锭有很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银锭, 可追溯至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最晚的银锭是1942年, 虽然国民政 府在1930年代已严禁银两流通, 并回收市面银锭改铸为银圆. 因此, 现今存世的银锭都是七十年以上到超过二千年的古董了.
“黄金自东汉以来已很少流通,而白银的地位则日益提升,但宋代政 府对银锭任凭民间自行铸造,清代银锭则在各城镇甚至各行各业均有不同的标准,形同壁垒。种种落后而缺乏效率的使用状况,注定了银锭被淘汰的命运。”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金银锭专家李小萍介绍说,到了民国,废两改元无情地将银锭掘出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