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叶天士用得更妙

乌梅丸是张仲景治厥阴蛔厥的名方。其药物组成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张仲景乌梅丸的原方组成,体现了酸、苦、甘、辛合法。

酸味药重用乌梅;苦味药为黄连、黄柏,分入上下焦;辛味药为细辛、桂枝、干姜、川椒、附子,分主上中下三焦;甘味药为人参、当归,解决的是蛔厥的中虚和肝虚的两大根本因素。掌握了上述组方原则,在临床上即可灵活加减化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乌梅丸的医案有32则,其在透彻把握乌梅丸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取法前贤,大胆化裁,将此方用于呕吐、泄泻、疟症、痉厥等多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让人大开眼界。

1

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是《临证指南医案》当中使用乌梅丸的主要病机。厥阴乘犯阳明,症见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吞酸、吐蛔、大便溏或不爽、脉弦等,但寒凝症状不明显。故用乌梅丸酸苦辛合法,减去温药,变为酸苦微辛法。

案例:郭,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桂枝木、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按语:此案中舍弃乌梅丸中沉寒的黄柏,加生白芍、川楝子加强柔肝泻热之功,众多辛温药中仅保留桂枝,合成酸苦微辛法,重在苦降酸泄和阳,佐微辛以通胃,透邪外达。由于中虚不甚明显,故人参、当归也不可用。这在肝气犯胃的病机中有一定代表性。

2

胃阳虚衰,厥阴上逆

案例:金,寒自背起,冲气由脐下而升,清涎上涌呕吐,遂饥不能食。此疟邪深藏厥阴,邪动必犯阳明。舌白,形寒寒胜,都主胃阳之虚。然徒补钝守无益。

人参、半夏、广皮白、姜汁、川椒、乌梅、附子、生干姜。(《临证指南医案·疟》)

按语:症见呕吐清涎,饥不能食,舌白,形寒胃痛。此时使用乌梅丸针对胃阳虚的病机减去苦寒的黄连、黄柏不用,因有寒凝中焦,厥阴上冲,去桂、辛,加半夏、生姜,增强温中降逆之力,还可加入紫石英、赭石等重镇之品。

3

热劫脏阴,肝风内动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涉及因暑热、肝火劫夺肝、肾、胃阴,继而出现肝风内动证时多用到乌梅丸。此时因脏阴受劫,肝风已现,故去辛味药不用,增入甘凉濡润之品,由酸苦辛合法转为酸苦甘合法,是救阴之变。

案例:顾,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辅之。

阿胶、小生地、麦冬、人参、小川连、乌梅肉。(《临证指南医案·暑》)

按语:本案温病暑热伤阴,邪入少阳厥阴,必伤真阴,改用阿胶、生地黄、麦冬滋肝肾,合乌梅酸甘敛阴。暑伤元气,心气亦虚,故仍留用人参补益元气。全方上清心营暑热,下补肝肾真阴,兼益元气,乌梅丸化裁之妙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叶天士牢牢把握住乌梅丸兼具四味的特点:酸能柔、能收,苦能降、能泄,辛能开、能通,甘能缓、能补;针对病机进行加减变化,阳虚去苦,阴伤去辛,无虚去甘,独留酸味不去,也许这就是本方以乌梅丸命名,并列于厥阴篇之首的原因吧。

【方歌】乌梅丸中姜辛,黄连黄柏人参,椒附当归桂枝,脏寒蛔厥逢春。

【方剂组成】]  乌梅30克,细辛3克,干姜9克,黄连9克,当归6克,人参6克,黄柏6克,炮附子6克,蜀椒5克,桂枝6克。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叶天士

叶天士是学术界公认的清代名医,毕生从事临床,亲笔著述甚少,现存著作主要为其门徒辑录整理的大量医案,被后世学者不断学习与研究。本书系统整理叶天士的医案,从中总结提炼出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并进行学术溯源,从侧面反映出一部分古代中医学术思想流传的脉络。

来自: AB向往神鹰 > 《82.经典名方应用心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