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的资料
明代的景泰蓝作品款识大多书写在器物底部或边沿,常见的有“大明景泰年制”、“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和“万历年制”等。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明朝景泰年间,当时的御前珐琅作将元代,明早期的非常漂亮的器物改型,并加上“景泰年制”款。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大致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小的流程共有108道。而每一道小流程,又分为很多个细节。
乾隆时期(1736~1796),由于乾隆独爱景泰蓝,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无所不备,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在皇宫内处处可见。(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
种种迹象表明,珐琅在我国的工艺中运用已久,可是一直到明朝景泰年间,才真正走上了繁荣的道路而已。
一直以来,景泰蓝因为用料昂贵、工艺繁琐,而成为仅供皇 家把玩的工艺品。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清朝,都曾经在宫廷之中设置专门制作景泰蓝的珐琅作,统治者刻意阻止珐琅彩的工艺外传,从而使得景泰蓝工艺品成为皇 家专享,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有匠师为生计走出皇宫,将景泰蓝的制作技艺带入民间。所以我们如今看到的绝大部分清朝景泰蓝文物都曾是宫廷之中的珍宝。
景泰蓝可谓中华民族多种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铜胎制作涉及到青铜的冶炼、锻造技术,釉色制造涉及玻璃的熔炼技术,掐丝阶段涉及金属的雕刻、镶嵌技术及宝玉石的镶嵌技术等等。
西方人为什么知道景泰蓝重要呢?西方人进入紫禁城一看,凡是重要的大殿里摆的全都是景泰蓝,有成对的鼎式大香炉、大仙鹤、太平有象等等,还都是大件的景泰蓝。而当时清宫确实有严格规定,对景泰蓝非常重视。比如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只有皇上的御宴桌上几乎都是景泰蓝的餐具,底下的陪宴桌全部都是瓷器和银器的餐具。由此可见,景泰蓝在当时宫廷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