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鲁肃重大事件之五——榻上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终于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东吴也有一版非常精彩的榻上对,为孙权规划出谋取天下的战略方针,提出者便是鲁肃。

上一篇讲到鲁肃打算离开江东,却被周瑜劝阻。周瑜赶紧向孙权引荐鲁肃,建议孙权亲自接见这名重要人才,万万不可错过。

在孙策去世,孙权接任一段时间后,鲁肃终于见到孙权。某天孙权设宴款待江东群臣,大家喝得都很开心。酒席散场后,孙权将鲁肃单独留下,把两人的桌子并起来继续单独喝。

古人吃饭是分餐制,每人都有单独的无腿小桌,所以又叫榻。每人都有单独的一套餐具、食物,有侍从在旁倒酒添菜,座位之间距离比较远。孙权把鲁肃的桌子拉过来并在一起,是一种亲近、不拘小节的表示。既然是周瑜大力推荐的人才,孙权自然相当重视,所以特意单独会面,好好考察一番,孙权对鲁肃的面试就在双方推杯换盏的愉快气氛中开始了。

几句闲聊,杯酒下肚,孙权便出题了:“如今汉室倾危,天下大乱,我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希望大展拳脚,开创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承蒙您来到江东,请问将如何帮助我?”

鲁肃心中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不急不慢地回道:“当初汉高祖曾打算尊奉义帝,后来没能如愿,是因为项羽所害。现在的曹操正如当年的项羽,将军您怎么当得成齐桓、晋文?不才以我的想法,汉室衰落至极已然不可复兴,曹操势力庞大也不能马上铲除。”

孙权一听,心想“噢,说曹操势力太强,汉室不可复兴,我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心中一凉,脸色不太好看。

鲁肃没有慌忙,继续说道:“我为将军提出的策略是,只有鼎足于江东,静观天下之变。虽然目前形势就是如此,也不必担心太多。为什么?因为曹操在北方要处理的事太多,一时还抽不出精力对付我们,所以目前我们要专心对付黄祖,打下江夏,然后进攻荆州刘表,将长江上游完全掌握在手中,您就可以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了,这便是与汉高祖同样的战略。”

孙权听罢,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感叹道:“我现在就只想着守住江东这几个郡,尽力匡扶汉室,您说的这些我想都没敢想啊!”《鲁肃传》原文:“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这便是历史上的榻上对,孙权对鲁肃的面试产生了非常戏剧性的效果。鲁肃提出的战略非常清晰,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榻上对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怎么回事?

第一点,榻上对的提出时间。根据《鲁肃传》“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以及鲁肃对曹操的评价来看,当时官渡之战胜负已分,那么榻上对提出时间大致在建安五年(200)的年底。众所周知,直到赤壁之战发生前的208年孙权才下定决心抗曹,如果不是周瑜、鲁肃坚定支持孙权,很可能孙权会投降。

第二点,榻上对之后,孙权并未给鲁肃名分。200年到208年期间,史料没有记载鲁肃担任官职的记录。您之前也许就知道鲁肃的榻上对,但应该没想到,提出如此战略蓝图的人,孙权居然没有重用。直到赤壁之战时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随周瑜、程普率军出征。考虑到鲁肃在东吴的地位,自追随孙权开始长达八年没有具体官职记载,史料散轶的可能性非常低。

第三点,江东名士阶层的敌视。榻上对既然能详细见于史料,在当时怕也不是秘密。至少鲁肃积极扩张的战略主张被人们熟知,这就使得一些名士非常反感鲁肃。众所周知在江东存在一帮主降派,他们在本地根基深厚,家族势力庞大。这些人与孙家为首的外来势力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他们只要保住既得利益,对于战争并不积极。

说起投降派,为首便是被孙策托以重任的张昭。面对这个二十多岁,明目张胆撺掇孙权称帝的毛头小子鲁肃,非常反感。周瑜手握军权他不敢得罪,但新来的鲁肃没有根基,张昭便毫不留情。他公然诋毁鲁肃,称其“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作为首席辅政大臣,竟然如此言语攻击年轻的鲁肃,可想而知背后的投降派力量有多大。他们不希望主战派地位加强,相比大多数只知服从命令的武将,文武双全的鲁肃显然威胁更大,便极力排挤鲁肃。

好在孙权心里明白,不仅没有疏远鲁肃,反而赐给鲁肃及其母亲丰厚的物资,使鲁肃的财富几乎恢复了在家乡的规模。但是,到头来丰厚的财产只是孙权给鲁肃的一种弥补。

榻上对的短期效应:由于过早公然提出放弃汉室正统、自立称帝的战略,显然触犯许多士人的底线,受张昭为首的人们强烈反对,孙权不敢重用鲁肃,没有给他匹配的官职。鲁肃只能以幕僚的形式辅佐孙权,甚至无论征讨江夏还是平定山越,都没有鲁肃出场,直到赤壁之战。

鲁肃重大事件之六——促成孙刘联盟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终于击杀黄祖,攻陷江夏。但榻上对过去八年,曹操已将北方平定。孙权才刚踏上荆州的边缘,曹操便率大军南下,形势比起八年前又严峻不少。

七月曹操整军出征,八月刘表忧愤而死。次子刘琮被蔡瑁、蒯越为首的荆州大族势力拥立,不久便举州投降曹操。这些事情虽然发生得很快,但也有时间差。

刘表刚去世时,消息传入江东,鲁肃立即觉察到局势将发生巨变,赶忙对孙权建议道:“荆州与我们接壤,不仅在长江上游,又有汉江汇入,内部有山陵为天险,易守难攻。这地方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是建立帝王之业的绝佳资本。刘表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合,军中诸将也分为两派。外加刘备天下枭雄,依附于刘表,可刘表忌惮其能力而不能重用。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同心协力,我们应该主动与他们结盟;如果他们互相猜忌,我们应赶紧另做打算,以图大事。”

孙权便问鲁肃,如何才能探听到荆州内部消息。鲁肃进一步说道:“请让我以吊丧的名义前往荆州拜会刘表两个儿子,带些物资慰劳荆州将士以拉近关系,然我再去见刘备,让他来促进荆州内部团结,使荆州成为有力的盟友与我们共同抗曹,刘备一定会同意的。如果此事能成,天下就可安定了。现在不赶紧去,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孙权立即同意鲁肃出使荆州。鲁肃赶到夏口,听闻曹操已经向荆州发兵,于是星夜兼程抓紧赶路。可惜还是晚来一步,鲁肃的战略构想可行性非常高,但无奈刘琮投降太快。在荆州投降派的强大压力下,本想抵抗的刘琮根本指挥不动蔡瑁、蒯越这些人,只得投降。由此对比也能看出本地大族的影响力,如果没有鲁肃、周瑜这些主战派,孙权很可能面临刘琮同样的局面,屈从张昭等人的强大压力而投降。

鲁肃听闻刘琮不战而降,并未灰心,而是转头寻找正逃跑的刘备。鲁肃在当阳长坂迎到刘备,主动伸出橄榄枝,劝刘备与孙权结盟。刘备正在逃命,见鲁肃主动提出结盟,自然非常高兴。当时诸葛亮也在场,鲁肃便非常直率地说道:“我是你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啊!”双方交谈甚欢,当即立下约定。刘备在夏口驻扎下来不再逃跑,并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去见孙权。

以上为《鲁肃传》记载的孙刘联盟成立经过。不过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则有“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的记载,似乎孙刘联盟的成立为诸葛亮促成。裴松之在作注时特意留下自己对此事的疑问,认为这是陈寿不该有的失误。

笔者认为,陈寿分别在鲁肃与诸葛亮本传中强调传主的功劳没有问题。首先,在人物本传中为传主避讳是惯例,相应地在同一件事情上强调传主功绩也很正常。诸葛亮确实见到了孙权,并且说的话孙权很受用,这的确为孙刘联盟的正式建立做出贡献。

其次,归根结底孙刘联盟是鲁肃首先提出并促成的,并且孙权实力远比刘备强,这种情况下还能与刘备结盟,带有偶然性,这个偶然因素便是鲁肃。所以两人都有功劳,非要分出主次的话,鲁肃当仁不让为首功。

鲁肃重大事件之七——力劝孙权抗曹

曹操接受刘琮投降后,突然得到数万军队,实力暴增。最重要的是荆州水军完整地落入曹操囊中,使得江东赖以生存的长江不再是天险,局势异常危险。据《吴主传》载“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胜利来得太容易,曹操非常得意,决心一鼓作气扫平江东。曹操给孙权送去一封书信,信中写道:“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好个奉辞伐罪,好个会猎于吴,曹操嚣张的气焰简直从这封信上扑面而来。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看到这封信无不震惊失色。本来自孙策遇刺早亡、曹操官渡获胜后,多年来降曹派力量就特别强大,如今与自己实力相当的荆州顷刻投降,使降曹派更加活跃。这些人纷纷建议孙权效仿刘琮投降算了,还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又免去刀兵之灾,何乐不为?

孙权面对众文武纷纷劝降,意见竟如此统一,心中很是郁闷。会议中途孙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肃追了出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说,便拉住鲁肃的手问:“子敬想说什么?”鲁肃答道:“刚才众人的话,都是为自己考虑,并非为将军着想,这些人都不足以共谋大业。就算我鲁肃都能投降曹操,唯独您不行。您知道为什么吗?”

看着孙权略有些迷茫的表情,鲁肃略微停顿,接着说道:“我如果投降,曹操会让我回到家乡,对我评定级别后估计能当个从事之类的小官。我还能有牛车坐,有吏卒差遣,以后我再结交些士人,逐渐升迁,做到州郡级别问题不大。您呢?曹操能给您什么地位?道理就是这么浅显,愿将军早下决心,不要听那帮人的胡扯。”

孙权叹息良久,百感交集地注视着鲁肃说:“那些人都在劝降,太让我失望。你刚才所说的,与我心中所想相同,真是老天把你赐给我啊!”

鲁肃这番对话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值得仔细分析。

首先要明确一点,孙权自己从来也不想投降。即便是刘琮,本意也打算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无奈手下人非要降曹。就像鲁肃说的,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江东六郡的实际统治者,降曹后地位怎么也比不上现在。何况这份基业已历三世,怎能拱手让人。

其次,投降派的力量非常强。在《三国演义》中江东群臣分为文臣的投降派与武将的主战派,但史实中并无此记载。实际除周瑜、鲁肃,其他人都可以归类到主降派之中,至少再无第三人明确站出来反对投降。这表示江东内部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毕竟当初孙策死后,宗族内部有人叛变,外藩大将有人自立,江东也曾陷入危机。在曹操强大压力下,难保内部不会再次分裂。

最后,就连鲁肃也没敢当众表达主战意见,每次给孙权建言都是私下进行。结合之前笔者分析,直到现在鲁肃仍然受张昭等人排挤,如果他敢公然主战,不仅会被投降派舆论淹没,甚至可能会有人身危险。所以,鲁肃只能帮助孙权在巨大压力中寻找到一个可信任的人,帮助孙权力排众议下决心。至于与投降派正面对抗,无论鲁肃还是孙权,都得请救兵。

这位救兵,正是周瑜。

鲁肃重大事件之八——赤壁之战

且说孙权得到鲁肃支持,有了可靠的帮手,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在鲁肃建议下,孙权立即派人将驻守鄱阳的周瑜召回。周瑜回来,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舌战群儒,把投降派狠狠批判一番。最后孙权拔剑击案,彻底明确主战路线。

笔者上一期强调过,鲁肃自始至终都是武将,但却阴差阳错地以外交家、战略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不论鲁肃年少时的游侠经历,对兵法的钻研,豪爽的性格,高强的武艺,全是成为一代名将的要素。甚至张昭对鲁肃人身攻击时也强调“肃年少粗疏,未可用”,说鲁肃年轻且行事鲁莽,这也更像一名武人。

只可惜鲁肃的榻上对,把匡扶汉室这件皇帝的新衣给戳穿了,很多对汉朝廷抱有感情的士人无法接受,导致鲁肃被排挤。

赤壁之战中,鲁肃终于第一次被史书明确记载有了官职,为赞军校尉。虽然只是校尉看起来不高,但左右都督周瑜、程普也只是偏将军,这是受孙权本人只是讨逆将军,职位偏低的原因。

孙权派出三万精兵迎战曹操,但都督却有周瑜、程普两人,地位相同。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程普多次与周瑜意见不合,险些闹出大问题,后来吕蒙带兵时特意提起此事。不过,两名地位相同的都督,后世却几乎把程普忽略掉,通常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按在周瑜身上,这是为什么?

除去周瑜本身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外,笔者认为鲁肃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鲁肃作为这支军队的第三号人物,在两名都督意见不合时将发挥重要作用。显然作为周瑜的亲密战友,鲁肃会支持谁不言自明,周瑜的作战能够成功,鲁肃也立下大功。

所以赤壁之战,从力促孙刘联盟到为孙权排忧解难,再到率军出征正面作战,无论战略还是战术、文韬还是武略,鲁肃都扮演了一个全方位的推手角色。

至于赤壁之战具体战斗,笔者在周瑜篇、黄盖篇等篇章中已有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翻阅。

曹操惨败而走后,鲁肃赶回京口向孙权汇报战果。已得知获胜的孙权召集众将,隆重迎接鲁肃。鲁肃快要走进大殿时,孙权便起身施礼迎接,并兴奋地说道:“子敬啊,我持鞍下马来迎接你,应该足以彰显你的功劳吧?”

没想到鲁肃走进殿后,竟不苟言笑地回道:“还不够。”站在旁边的众人一听都惊呆了,不知道鲁肃在想什么。不过当时孙权心情好,本身也有开玩笑的成分,所以没多想就吩咐大家坐下。

这时鲁肃慢慢举起马鞭,说道:“我希望您的威德加之四海,遍及九州,达成帝王之业,到时用安车蒲轮来征召我,那才能彰显我的功劳。”孙权听罢抚掌大笑。

由此,鲁肃终于从没有正式身份的幕僚,一跃跻身江东集团核心。赤壁之战展现了鲁肃外交、谋略、作战全方位的才能,从此投降派销声匿迹,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占据江东主导地位,并开始积极对外扩张。

(0)

相关推荐

  • 戛然而止的人生

    纵然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但也不乏长寿之人,如贾诩.孙权,更有甚者能活过百岁.但身在乱世,短命者更多,郭嘉38岁,庞统36岁,还有个36岁的周瑜,字公瑾. 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瑜和孙策这对高颜值组合十分经典 ...

  • 被低估的军师!赤壁之战的总导演是他

    三国时代名将军事奇才倍出,最有名的无非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或周瑜等人,不过真正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其实是吴国的一个军师,他说服了孙权出兵以及把军权交给周瑜,又联络刘备促成孙刘合作,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 ...

  • 鲁肃,奇男,伟男,却被《三国演义》描绘成一个弱智,真冤!

            (唱)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念白)好一派江景也呵! ...

  • 与曹操赤壁大战前,孙权在犹豫什么 ?

                                            公元208年,曹操挥斥方遒,剑指江东,给年仅20岁出头的孙权写了一封信--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

  • 隆中对战略、榻上对战略与周瑜的二分天下战略相比,哪个更高明

    东汉末年的乱世,催生了一大批的战略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战略,袁绍据河北以图中原也是一种战略,袁术占淮南自立为帝同样也是一种战略,只不过有的战略比较高明罢了,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的战略比较愚蠢 ...

  • 精读《资治通鉴》细解谋略家鲁肃,纠偏“单刀赴会”的张冠李戴

    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如果说这故事是假的,很多人会有些"不爽". 事实上,"单刀赴会"在历史上是发生过,不过主角不是"关羽&qu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吕蒙篇(特别篇)——接替鲁肃的强硬派

    三国良将系列之吕蒙(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蒙重大事件之十五--濡须退敌 上一期用了专门一篇讲吕蒙与甘宁的兄弟之情,本期继续讲吕蒙后续的经历.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以吕蒙领兵两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鲁肃重大事件之九--借荆州 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许多朋友更加熟知<三国演义>的版本,似乎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实则不然.残酷的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三国最杰出的外交家,鲁肃想必是大多数人的第一人选.在通常人们的印象中,鲁肃有两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是<三国演义>中的老好人,极力维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尽管魏蜀吴三方互相攻伐几十年,但三国各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均处于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三国分别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体制,并且连年战争中锻炼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毌丘俭重大事件之四--东征高句丽,记功刻碑还 上期文章介绍了三国后期曹魏名将毌丘俭征讨辽东与高句丽的战绩,讲到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攻破,国王位宫逃往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昶篇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基重大事件之四--荆州刺史,文修武备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讲到王基在高平陵事变后,被视为曹爽一派的官员而受牵连罢免,本期继续讲王基之后的经历. 嘉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最近的几篇系列文章讲到的曹魏阵营武将,大多出身于并州士人集团.作为司马懿所属的士人圈子,近水楼台纷纷身居要职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曹魏立国打下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