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赵之谦的书法?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回答

赵之谦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字益甫,号泠君,浙江会稽人。

他早期学过颜体书法,用功尤勤,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曰五百字。″后来受《艺舟双楫》北魏书的理沦影响,转学北魏书法。

赵之谦将魏碑结体加入行书笔意,意态飞动,方圆兼备,字取横势,雄强劲道,不计工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赵之谦先生书。)

86 赞 踩 2评论

分享
举报

赵之谦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他的才情使他的书法艺术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他魏碑书风,使清代碑派书法体系趋于完美,从而成为清代碑学技法的典范。

赵之谦的书法,由于创新,在当时社会是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特别是何绍基那样的当时的书界大佬,康有为也对其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但后人对他的书法确是大受追捧,以至于到现在,他的书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赵之谦的书法艺术是非常有特点的,他有非常高的驾驭笔锋的能力,他书法的点画是精熟的,具有很好的连贯性;他的字形结构是生动的,灵活的,不是生硬扭捏的摆布,笔随字势而变,具有很好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沙孟海先生对赵之谦有着客观的分析,沙老说:能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宛转流利的笔子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其实,赵之谦是一个全能艺术家,他的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也就使他的书法借取了他所精通的各个领域的营养,进行了努力的融会贯通,寻求到一种融北碑与传统书技于一炉的方法,使这些资源有机的整合进他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清代书法中的“赵之谦风格”,开拓了书法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创造之路。

29 赞 踩 3评论

分享
举报

赵之谦是清末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大师之一,浙江绍兴人,与吴昌硕、邓石如等齐名。他的书法,前期的主要是学颜真卿,因为功名所羁,书法尚处在馆阁体阶段,34岁后,受包世臣崇尚北碑理论的影响,开始专攻北碑,并且与帖学有机融合,再加上他本人天赋极高,终于成一家之面目。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是碑帖融合。他书作以行书为主,成就极高,结体上比较比较宽扁,用笔比较粗重,提按较多,线条一波三折,耐人寻味,个人面貌非常突出,既有碑的朴茂、雄强、浑厚、宽博,又有帖的圆通、委婉、华丽。赵之谦对后代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取法、借鉴、学习者众,比如山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的蒋乐志,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一等奖,所取法的就是赵之谦!

7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

起之谦作为一名“复合型”书画家,他在书法领域将篆书、隶书、化碑、糟书、行书等多种书体,以及篆刻、绘画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特别重视的书画家之一。

01、赵之谦的篆书是邓石如、吴让之脉的延伸,用笔个人特色鲜明

总体而言,清代篆书经历了从工艺性到书写性的递进过程。可以说,赵之谦的篆书是邓石如、吴让之脉的延伸,然而,对于北碑、隶书笔法的引人,使其篆书具有别样的风貌。从体势来看,赵之谦的篆书延续了邓石如、吴让之书法体势修长、重心偏高的特点,这与王渤书法体势方正、重心平稳有别。

转角之处,赵之谦书法兼具邓石如之方正、吴让之之圆转。从笔法上看,赵之谦的书一方面带有细微的北牌笔法特征,即起笔之处略微有北碑起笔处刀头形状,并有转换运笔方向的痕迹。

另一方面,在收笔之处,尤其是横画的收笔之处,将略带隶书意味的波挑笔画缓缓送出,如书于同治丙寅年的《篆书四条屏》。而邓、吴两家都是将起收笔与线条中段含蓄地融合在一起,与之相比,赵之谦的篆书至少在笔法上时间性更强,也更具有书写性。就结构而言,邓石如、吴让之都服从于结构平衡对称、端庄停匀的原则,笔画的起承转合大致与结构的准则看齐。

赵之谦与此不同,其单字的偏旁、部首经常有着上下左右的错动。其书作中经常出现的横向波挑意味的笔画,横向之势更为明显;而尽力舒展排满的弧线,使之更具体格健旺的特点。如果说邓石如篆书如玉树临风之少年,吴让之篆书如婉转婀娜之少女,那么赵之谦篆书则更接近豪阔雄健之壮汉。如果说邓石如风格的取得属于“援隶人篆”类型,那么赵之谦篆书风格的特殊性,则与他兼具北碑、隶书笔法不无关联。

02、赵之谦书法从北碑中获得营养

赵之谦是清代较早从北碑中获得营养,并与其他书体结合,从而确立自己风格的书法。在临习北碑或者其他石刻书法方面,清代书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尽力描摹、呈现石刻斑驳的“金石气”,如李瑞清等;

另一种是尽量恢复石刻之前,即书丹阶段的“书写性”,赵之谦即属于这种类型,这从其《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中可以看出。其线条的起讫均干脆利落,运行流畅无碍,体现了书写的流利感,同时也呈现出些微刀刻的锐利边廓。

03、赵之谦书法隶楷皆善,具有两种笔法

赵之谦作品中还有隶楷结合的类型,也就是既有隶楷两种笔法,也有这两种书体的体势。隶楷结合,或者说呈现隶楷两种书体特征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不乏先例。魏晋南北朝因为是多种书体流变的过渡期和成熟期,两种或多种书体杂糅的现象比较多见,比如《爨宝子碑》,笔法和体势即介于隶楷之间。

与这种自然杂栎的情况不同的是,赵之谦是在千余年之后,主动地以自己的方式将两种书体做了嫁接。其隶楷书作,笔法上既有楷书的提按,也有隶书的摆动结体则大多宽扁,重心偏低倾斜,外部形状接近圆形,因此颇具古拙朴实之趣隶结合的行书化使赵之谦的书法更具有复合特征。

静态书体的动态化被称为“破体”,这种书体由来已久。隶书的行草化即章草、可被看作“破体”。秦汉隶书中,除了具有礼仪性质的汉碑之外、其他民间书体、如汉简、碑额、铭旌上的隶书,大多具有草化的迹象。之后,东晋的王献之创作了“破体”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中被称为“破体”书家,而传为唐代颜真卿的《表将军诗》.以及晚明赵宦光的“草纂”,则被认为是“破体”书的重要代表。

“破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一件作品中出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书体,但单字并不存在书体之间的交融:;一是整件作品中的单字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书体的交融。

赵之谦属于后者,其书法特点是:结体宽扁,重心偏低倾斜,保留了隶书的体势;笔法多为中锋用笔,转角处多为方笔,呈现了北碑的特征:而字内笔画的连接,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简省连笔,则是静态书体的草化痕迹。

与赵之谦同时代的何绍基是与他较为接近的类型,即他们都由北碑而出,并将碑派书法行书化。何绍基是将单一书体行书化,如将汉隶、北碑和颜体楷书中的某一书体行书化,赵之谦显然与他不同。更重要的是,何绍基的静态书体行书化,并不太追求节奏的跳荡。或者说,他并不追求书写的时间性。相反,他想尽量呈现苍茫古意。

而赵之谦的书法即便是篆书、也都引入了北碑和隶书的笔法和体势,笔法、结构、空间等具有跳荡感和时间感,多种书体的杂糅所呈现的时间性和节奏感自不待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信札的书写中。

04、总结:

总之,赵之谦书法中的篆籀、北碑笔法,以及行书化的特征与其绘画作品具有深刻关联,这是宋元“书画同源”现象之后的巨大拓展,也为我们探讨有清一代的同类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