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她讲清楚了……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如题。
这句话是米芾在《论书-答翟伯寿》中说的。这句话出来之后,立即风靡书法界、书法理论界,大有被奉为书法用笔圭臬之势。大家言必称之,但米芾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一般的解释是,这大致说的是“藏锋”之意,所谓“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就是要求笔锋在点画尽处或虚或实地作收缩、回锋处理。
这个解释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初学隶书的时候,也是讲“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起笔要逆入,反方向入笔,目的是让点画显得更加含蓄、浑厚。难道米芾就是这个意思?以米芾的超高水平,他需要特别指出这样一个不怎么高明的笔法吗?很值得怀疑。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著名女书法家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也谈到过。她说:
南宋姜夔说得很地道:“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米芾的“无垂不缩”,显然是指“垂露”。“无往不收”是指无论向哪个方向,都得收笔,意思同“无垂不缩”大同。所谓“再生笔意”,即“再生转笔的势头”。
这段话虽然是引用南宋著名词人、书法理论家姜夔的,但引用得很恰当,解释也颇到位。更加直白点说,就是当一个字写完了,不需要跟下面的字产生关系时,其竖画就用悬针;反之,如果笔意未尽,跟下面的字还要勾连,无论是笔画相连、还是笔意相连,那就不如用垂露了。而无往不收,则说的是要能够留得住笔,无论笔画写到哪儿,都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这样才能避免虚浮。
比如“阴(陰)”字,左边的竖就是垂露,因为写到这里还没有完,还要接着写右边的第一个撇,用垂露才能在笔意上相连。如褚遂良楷书《阴符经》中的第一个字“阴”,还有颜真卿的楷书“阴”字,还包括赵孟頫、董其昌、启功等历代大家无一不是这么写的。
再比如下面的“禅(禪)”字,分别是柳公权和颜真卿的,左边示字旁的竖都是垂露,右边单字的最后一竖都是悬针,这也符合书写规律。
这看似简单,却不是所有人都会写的,比如下面这幅“江湖字”:
.
这字一看就是江湖俗书,而作为一个单字,却把最后一笔竖画也写成垂露,是颇为不妥的。
综上所述,米芾这句话,重点在解决用笔的衔接问题。凡是笔意未尽,比如在转笔时,笔势还未尽,就要开始再次转笔,跟下一个字相衔接,这时就会很自然地在笔画上留下衔接的痕迹。像褚遂良《阴符经》、孙过庭《书谱》中,有很多撇画,最后往往有一个小勾,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点,孙晓云女士也有介绍,说这被红学大家周汝昌成为“芒角”。
《书谱》局部
芒角,原本是植物的小尖叶,比如发出的新芽,也指笔锋,有个词叫“锋芒”。周汝昌对“芒角”很重视,很有研究,甚至认为书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而芒角之所以常被忽视,是因为古人墨迹难以流传,而碑刻中的芒角又最容易风化腐蚀,所以就很难见到了。芒角的失掉,大有损于字的神采。
米芾《紫金帖》(《乡石帖》)
比如米芾上面这幅《紫金帖》,里面的“金”、“用”等字的撇划都露出了芒角,其用途和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跟下一笔作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