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聊斋(续集)中暑案

历代中医专家对此多有研究,认为读初诊医案,重在了解病史,抓辨证用药;读复诊医案,重服药变化,病情转归,医家如何应对;读多诊医案,要抓全案发展变化的脉络,治法方药在此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总之,要抓住要点,而有所得——只有读到如此境界,才能说是初步读活了医案。
中暑案
师兄:咱们曾经聊过几则看天看病的医案。
师弟:对,或看病看天对,或看病看天误——不一而足。
师兄:看病需看天,但是看了之后,如何看待天人关系,如何取此而舍彼,才是关键所在,才见大夫功力。
师弟:而且越是极端天气,越能检验功力高低。
师兄:那咱就再聊个此类医案,以体会天人关系如何处理。
师弟:好案不厌多,聊一案有一案之启迪。
师兄:元代某年夏,滑伯仁大夫冒着酷暑,去临安沈君彰家出诊。
师弟:这正如孙真人所言:“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师兄:这滑大夫一路走来,热浪扑面,汗湿发鬓,抬眼一看,已到沈宅。
师弟:这到了病家即可暂得荫凉。
师兄:不料却是荫而不凉。
师弟:荫则生凉嘛,如何会“荫而不凉”?
师兄:沈家的管家引滑大夫上楼,进病人卧室。
师弟:楼高风畅,岂能“荫而不凉”?
师兄:可这房间连门带窗,帷幕周密,虽不见烈日,然不透丝风,荫则荫矣,只闷不凉。
师弟:得了什么病,设如此病房?
师兄:病人面赤身热,口燥心烦,自汗如雨。
师弟:这才进来的两人也得陪着他出汗。
师兄:不等滑大夫发问,沈君彰就自报自病是“至虚亡阳”,服术、附药已数剂。
师弟:且不论诊断是否有误,其药证倒也彼此合拍。
师兄:滑大夫点点头,表示已知其证,坐下诊脉。
师弟:与其信其言,不如凭其脉。
师兄:其脉虚而洪数。
师弟:此非亡阳之脉也——阳气若散而欲亡,当无力鼓动,脉应弱缓,岂能洪数。
师兄:又视其舌苔,色黄而燥。
师弟:更非亡阳之舌。
师兄:至此滑大夫心中有数,言道:“前服之药误矣!病轻药重,病此药彼,如此之治,不死于病将死于药。”
师弟:是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治之而误,不如不治。上世纪70年代及90年代,以色列医师曾两次罢工,而据其殡葬部门统计,两次罢工期间全国死亡率下降50%——于此可见医过之害。
师兄:滑大夫引《素问》之言而言:“凡治病,‘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白术、附子燥热之品,宜遵《内经》‘用热远热’之旨,暑热之时慎用,岂可轻易滥用,且逆天时而投耶?”
师弟: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暑季阳热有余,当以清凉损之。而这沈某人所奉为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热上加热。
师兄:沈君彰不解地问:“吾阳虚气弱,不能固摄汗液,故而大汗,服之何误?”
师弟:这位是不明白,其证一误,方药随之而误。
师兄:滑大夫开导他:“汗出如雨者,非阳虚不固,气弱不摄,而是暑热入中,逼液外泄,加之又服术、附之类热药,更助其热。脉虚身热等症,俱中暑之象。今当清暑泄热,其汗可止。”说着,滑大夫擦擦汗,环顾四周,说:“可先撤幔帐,以透清凉。”
师弟:这屋内之状就像茅盾所写之《雷雨前》,“天空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有的是风,但我们是罩在这幔里的”。
师兄:沈君彰虽然不说反对,而面露为难之色。平常善于察言观色的管家,这时却忽然麻木,视若无睹,起身一把扯开布幔,边说:“滑大夫是名医,所言必不差。”
师弟:主要是管家自己热得难耐。
师兄:一阵清风透入,沈君彰自己也觉得凉比热舒服,精神为之一振。滑大夫开黄连人参白虎汤 ,服三剂而汗止大半,热退多半。滑大夫又开既济汤 。并嘱其口渴即用冰水调服天水散 。如此治疗七天,汗止身凉。
师弟:这病就好了。
师兄:暑病虽好,药害未消。
师弟:也是,误服那么多的热药,岂能将他轻饶。
师兄:稍后,沈君彰遍身发疡疹。
师弟:这是药热透发于表。
师兄:滑大夫早有所料,应急预案已经备好。
师弟:那就实施预案,赶快治疗。
师兄:滑大夫开防风通圣散 ,表里双解,内外兼消,病才完全治好。
师弟:前时所聊“产后发热”一案,县令看天而看病为误,而大夫不看天看病不误;而此案沈某不看天看病为误,大夫看天看病不误,可能有人看着费解,你能不能解释清楚?
师兄:所谓“看天”者,即是参考天时气候。人与天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诊治疾病必须看天,收集天象信息有助于正确地推断判断。
师弟:这则医案中滑大夫结合暑季及症状,就作出了中暑的正确判断。
师兄:看天还有助于治疗决策。
师弟:本案中针对暑热之天,作出清暑退热之正确决策。
师兄:而八十八聊——产后发热症一案中的立斋大夫是虽看天而不理天。
师弟:这让我想起《围城》中的李梅亭,五黄六月穿着毛呢制服,对天气鄙夷不理。
师兄:李梅亭是不但不理会人,也不理会天气,那立斋大夫是不但不理会天气,也不遵守经典,而只理会病人,不听“用热远热”之训,用肉桂炮姜,峻补其阳。
师弟:两案两医虽治法不同而异中有同,均有良效,是其所同,其中道理何在,请你给大家说清道明。
师兄:《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所以看天之后,如何取舍,如何决策,都要取决于人。
师弟:这就是说,病人的情况是看天的出发点与归宿。
师兄:对,本案是天热人也热,天热使人热,所以不但不能用热还要清热,因为天助人热,所以这清热的药力宜大,用虎啸生风的白虎汤还嫌其药力不足,又加黄连,以对抗天热。
师弟:这是以双重凉对抗双重热。
师兄:而产后发热一案,天虽热而人犹凉,说明其人阴寒特甚,所以要舍天以从人,弃时而从证,不顾经典“用热远热”之戒,径用热药而取效。
师弟:其实此所谓“不顾经典”,正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遵守经典。《内经》此戒的精神是避免用药不当而导致阴阳偏颇,只要用药合于其精神,恢复了阴阳平衡,则不必死守具体条文。
师兄:不顾病人情况,死守“用热远热”之类条文,恰恰是违背了经典的精神。
师弟:这样违背了经典精神的貌似正确,表面符合,是未得精髓,学了皮毛,如那俞县令。
师兄:而高明的中医,看天之后,不但能避天远热,还能用天之热——中医的冬病夏治,则是专在天气最热之时再用热药,热上加热,以驱逐体内的沉寒痼冷。
师弟:这是利用天时纠正阴阳偏颇,正是充分理解了经典,而能不拘于经典的典范。
【原案】
滑伯仁治临安沈君彰,自汗如雨不止,面赤身热,口燥心烦,居楼中,当盛暑。帷幕周密。自云至虚亡阳,服术、附药已数剂。伯仁诊其脉,虚而洪数,视其舌上胎黄。曰:前药误矣,轻病重治,医者死之。《素问》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术附之热,其可轻用以犯时令耶。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家本多汗,加以刚剂,脉洪数则病益甚。悉令撤幔开窗,初亦难之,少顷。渐觉清爽。为制黄连人参白虎等汤,三进而汗止大半,诸证稍解。又兼以既济汤,渴用冰水调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后遍身发疡疹,更服防风通圣散,乃已。
《古今医案按》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
www.book001.com
查学苑网店。
直接致电010-67601101,67603142
学苑读者服务部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