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负责肚子温饱,一个负责精神富足,书店与饭馆无甚大区别?
前阵子去布衣书局创始人胡同新开的布衣古书局拍摄艺见·书途系列视频,提前采访准备的时候,我们聊到这样一个话题:虽然在古旧书圈,胡同算得上名人。他的书店库存也大,不乏好东西,但是如何把名气和库存变现,是一个困扰人的难题。
这个难题也让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还算爱读书、买书的人,我现在也不会只在书店买书了。聊天的时候我还对胡同说,我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揣着手机逛书店”,遇见喜欢的书就掏出手机在互联网上比比价,然后把书加入购物车,等待着年中或者年底的大促销,折上加折。
那么,对于喜欢买书、读书的人来说,书店究竟还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从我的观察来看,书店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作为可以给人直观体验的文化空间,或者说,书店是没有准入门槛的高雅场所。
北京坊pageone书店资料图 记者 邓伟摄
民国老建筑、百年教堂、工厂旧厂房、不可移动文物所在的 老北京四合院 、豪华楼盘底商、艺术园区的中心地段还有现代化艺术展陈场所内部,都是书店可以生根发芽的地方。具体来说,他们是艺见·书途近期拍过的模范书局、模范书局·诗空间、码字人书店、正阳书局、库布里克书店、旁观书社还有佳作书局。正是书店,让这些看起来离普通人生活不那么近的场所,显得亲切随意,可以自由进出。因为几乎对于任何人来说,来书店阅读都是没有门槛、畅通无阻的。
类似的观点我早就写过多次了,比如佳作书局现在的店主朱帅就曾说过,798艺术区的佳作书局,就是帮助普通读者进入艺术殿堂的一个斜坡;码字人书店的主理人李苏皖也说,她的书店,是一家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在码字人里,可以上自习、喝咖啡、看书,也可以在变形之后的码字人书店里看演出、听讲座、欣赏小型音乐会。
现在看来,相较于线上购书,书店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给人提供了一个体验的空间,或者说,书店其实是人们的生活场所。
等人的时候,我会找找附近的书店,上次在双井附近的写字楼里,真的找到一家大出版集团开设的小小书店。面积不大,但是书的品类却挺吸引人,有文景系列的人文类书籍、经典著作还有杂志等。第二次再去,正赶上疫情刚刚向好,商家让利,鼓励读者消费,书店便推出了第二本半价的活动。如果我买两本价钱一样的书,算下来相当于七五折,我赶紧上网上查了查,竟然比网站还便宜一点,于是,我精心挑选了《欧罗巴一千年》和《帝国英雄》两本售价相近的书,拿去结账了。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也会去逛逛书店。那天下了班,我便去报社附近的一家大型国营书店闲逛,却没有尽兴而归。
本来应该大而全的书店,却让人生出了空旷的感觉。首先是大厦里有大量的空间都租给了其他商家,有卖眼镜的,卖文房四宝的,浓浓的商场味道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图书和其他商品的结合实在难称差强人意;在大厦中粗略闲逛的时候,我至少发现了两处以上的失误:将非虚构放在小说区,将现代文学家的作品放到了当代文学作品区等。
这里的三层被改造成了亲子阅读空间,试图用大量的原木色木栏和射灯营造温馨的阅读气氛,可是我在其中行走的时候,却总会有种压抑和天旋地转的感觉。
再往上走,我居然看到半闭架售卖这种当今罕见的形式,着实有趣的是,闭架形式所保护的这些图书,很大一部分在价格上并不比那些开架售卖的教材、新版小说贵几分。
出了书店,我的失望化成了几声叹息。作为一个常年拍书店、写书店、编辑书店文章的人,我知道太多中小书店、独立书店艰难求生的故事。用书店老板的话说就是“能想的招都想了”,但是却有这种大书店肆意挥洒自己的底蕴和无谓创意,流失了读者的好感。
如果我把书店视做生活场所,那恐怕与饭馆无甚大区别:一个负责肚子温饱,一个负责精神富足。既然我能挑剔一家饭店难吃,那我就能挑剔一家书店的短处。在爱书人都用自己的力量支持书店的时候,个别书店的“我行我素”确实是让人无奈。
不过,无奈也好,失望也罢,作为一个写书店的人,我却还是不想指名道姓地批评或者批判一家书店。点名表扬,不点名批评,就算是我对这家书店最深沉的温柔。
(原标题:书店:生活的场所)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袁新雨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