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娃说疫苗 | 排队吃糖丸,你还记得吗?关于小儿麻痹症,未来的免疫策略是这样的!

很多人小时候接种疫苗最不恐惧的记忆,可能就是吃“糖丸”了,甜甜的香香的……长大了我们才知道,“糖丸”实际上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如今再提到“糖丸”,你可就暴露年龄了!

宝宝第一剂次“脊灰疫苗”的接种,已经由吃“糖丸”改为“打针”了。

今天药娃就科普一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

脊灰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再从那里侵袭神经系统。许多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由此传染给他人。

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和肢体疼痛,极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终生残疾。在一些罕见的病例中,脊灰病毒可破坏延髓细胞,导致呼吸麻痹甚至呼吸骤停,乃至出现死亡。

目前预防脊灰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接种脊灰疫苗。

“脊灰疫苗”的种类

全球预防脊灰主要使用2种疫苗,即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和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PV,针剂)。脊灰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为≥2月龄儿童。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OPV为一种减毒(毒力减弱的)疫苗病毒,口服后在接种者体内引起免疫反应。OPV最常见的剂型是固体(糖丸),还有一种是液体滴剂,只需滴入口中即可完成接种。

儿童服用OPV接种后,这种毒力减弱的疫苗病毒经有限的时间内在肠道复制,通过抗体积累产生免疫力。

OPV的优点:

价格便宜,接种方法简单,接种3 剂后,超过95%的受种者能产生免疫力;还可以通过二次传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免疫或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不良反应:

OPV接种后个别对象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若高烧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罕见情况下可能引起严重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即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或导致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循环,但其概率极低。

VAPP是指接种或接触OPV后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临床特征与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相似,可留有永久的后遗症,导致终身残疾。VAPP主要发生在接种第1剂次OPV,因此第1剂OPV改用IPV会减少VAPP的发生。

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PV )

IPV于1955年于美国上市,作为一种灭活制剂,其主要优点在于失去了致病性但保持了免疫原性。

接种IPV后可产生理想而持久的免疫力,并且不会产生VAPP和VDPV病例,能防止病毒潜在突变及毒力回升,可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也可与其他疫苗混合制成联合疫苗。

接种OPV禁忌症者,特别是免疫功能缺陷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建议优先考虑使用IPV。

IPV的主要缺点是价格昂贵,虽可诱导咽部黏膜和肠道黏膜免疫,但IPV诱导的肠道黏膜免疫水平低于OPV,因此降低病毒传播的效果低,也无接触免疫。

不良反应:

主要有轻微的局部红斑、硬结、触痛及一过性发热。

联合疫苗

IPV除有单价制品外,也有与一种或多种其他疫苗抗原制成的联合疫苗。全球许多国家主要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ib)和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乙型肝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epB-Hib)。

联合疫苗能够减少儿童预防接种剂次,可用于免疫缺陷病人,避免VAPP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脊灰疫苗”的接种方法

目前世界上脊灰疫苗接种方法主要有3种:单一OPV接种、单一IPV接种和IPV/OPV序贯接种。

在已经消除了野生脊灰病毒传播、免疫工作系统完善的发达国家多采用全程IPV或IPV/OPV序贯免疫接种方法。

2016年5月1日以来,我国国家儿童免疫程序中脊灰疫苗接种模式已改为IPV/OPV序贯免疫接种策略,即出生后2月龄注射1剂IPV,3月龄、4月龄、4岁各服1剂二价OPV(bOPV)的免疫程序,并逐步将全程IP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药娃温馨提醒

使用IPV是今后必然的趋势,我国目前使用的序贯免疫程序既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疫苗资源,又有助于优化接种脊灰疫苗的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阻断脊灰病毒传播,同时降低了发生VAPP及VDPV循环的风险。

从安全性的角度,建议经济条件允许的宝爸宝妈们优先选择联合疫苗或IPV全程疫苗预防脊灰。

本文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提供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