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画面,我地铁上不敢打开它!

一位老刑警在农场执勤的时候。
发现了异样。
院子前,横死了一只猪。
屋子内,死了三个人。
餐桌前。
一个年轻女孩身体僵硬的坐在椅子上。
残损的左脸浸泡在自己的血液中。
客厅的拐弯处,倒下了一个男孩。
浴室里。
年迈的母亲躺在自己的血水中。
一旁的水龙头还在源源不断往浴池里加水,稀释血液。
老刑警举着手枪,走到了地下室。
看到地下室里竟有一个年幼的幸存者。
他放松了警惕。
蹲下来与女孩搭话。
如此危险的环境,怎么能背朝门口?
女孩沉默,顺着女孩的眼光转过头。
老刑警········也遇害了······
1987年的案子被尘封了。
凶杀案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度展开。
案件扑朔迷离。
案发现场,更是惨不忍睹————
《寒栗》(2021)
翻拍于同名小说《寒栗》。
这本小说相当有来头。
入围犯罪推理小说界的“奥斯卡”金匕首
也被称为北欧犯罪小说的新标杆
《寒栗》的剧情不能说百分百复制小说。
但也能算是高度还原其内容。
短短六集,融合了复仇、以暴制暴、连环杀人、虐待儿童、肢解等种种悬疑惊悚元素。
而剧名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它即将要讲述的故事。
寒:乃不寒而栗,形容案件的血腥以及残暴程度。
栗:却不是上述的栗,是我们吃的栗子。
做成的栗子人
一口气看完。
沉闷中带着些许爽快,惊异中带着淡淡悲伤。
《寒栗》能满足喜爱悬疑剧伙伴的不同要求。
派爷总结,它的看点来自以下。
其一,案件血腥猎奇。
先来看第一位遇害者。
劳拉,哥本哈根市中心牙科护理师。
早起的儿子发现妈妈不在屋内,自己做好早餐吃完去了邻居家,等待妈妈回家。
却被犬吠声发现,母亲死在了房屋后面的游乐园里。
劳拉的尸体,目不忍睹
雨水打湿了全身仅剩一件的衬衣。
左手被锯掉,并不见了残肢,血水染透了衣服
右手被手铐铐在单杠上。
更恐怖的是。
她的两只眼睛被挖空,只剩下黑漆漆的眼窝
与此同时。
警方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
栗子做成的栗子人。
第二位遇害者。
准备跟丈夫离婚的全职母亲,安妮
在送走了女儿去上学后。
她一个人在屋内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却在傍晚被警察发现惨死在森林中。
她的死相与第一位遇害者劳拉不同。
她是被倒挂在树枝上。
同时没了双手,和一条左腿。
在她家中的地板上,警察发现了同样的栗子人
第三位遇害者。
杰西,是一位单亲母亲。
警察找到线索展开对她的保护,可还是被杀人犯先入一步。
杰西像是傀儡娃娃一样,被绑在院子前木头上。
缺失双手和右脚
她的门前也被发现了栗子人
好了,到这里为止。
你们有发现案件的相同之处吗?
相同:三位受害者都为女性。
准确来说,都是母亲。
尸体都以缺少四肢为主。
案发现场都找到了栗子人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受害者全部为女性?
为什么又都是母亲?
从法医的诊断结果来看,她们生前全部没有遭受到性侵害。
那个栗子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就要说寒栗的第二个看点。
情节,诡异迷离。
法医在三个栗子人的身上,发现了相同的指纹。
这个指纹指向了哥本哈根社会局局长哈通年仅12岁的女儿,克莉丝汀。
令人害怕的是什么?
哈通的女儿早在一年前就死了。
况且,她的尸体已被肢解
所以,栗子人身上的指纹是怎么回事?
克莉丝汀,死而复生?
大家都无法相信,哈通的女儿就是杀害三位女人的变态杀手。
线索看似越来越虚无缥缈,没有尽头。
就在观众也无法想明白起因的同时。
情节来了二次反转。
调查三位母亲的档案时发现,她们曾被人匿名举报。
警察在她们家里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秘密。
劳拉的儿子,被劳拉男朋友在地下室录视频,性虐待
安妮的两个女儿,遭受到了丈夫的殴打和暴力
杰西,长期沉迷酗酒嗑药,乱搞关系
甚至当着女儿的面。
有点看不明白了是吗?
前两者不都是男性的问题吗?
事实上,她们被选做受害者的原因在于:
疏于照顾和教育儿童。
而男方的施暴,也说明了一点。
就是懦弱的母亲无法逃离魔抓,解救孩子。
凶手:既然你无法解救孩子,我就解放你的双手。
三者的连接找到了。
凶手还没找到?
凶手到底是不是12岁的克莉丝汀?
为什么案发现场要摆放着一个个栗子人?
派爷就不剧透了。
我能说的是。
社会局局长哈通曾是开篇描述的,1987年那个家庭被领养的女孩。
栗子人玩具最先也是她积极发起的。
想要问题一一被解答,建议去看剧。
它除了开篇说的融合多种惊悚元素,在破案和布局上也精巧缜密
结局更是惊艳反转
但让派爷看完剧脊椎发凉的是。
剧背后所指的社会意义。
无论是劳拉,还是安妮,你以为她们对于自己孩子遭遇的一切都不知情?
实际上,她们不过是袖手旁观罢了。
劳拉的儿子被男友在地下室里一件件脱去衣服
安妮的两个女儿,被丈夫打到鼻骨骨折,锁骨断裂
而全篇未交代的杀人凶手,他其实也是虐童的受害者。
带着少年时期的伤痛渐渐长大。
要么成为带有抑郁症的被害者,要么变成心理扭曲的杀人狂魔
心理学家朱迪斯·赫尔曼(Judith Herman)认为,受过童年创伤的人,通过三大适应性机制,帮助他们在长期虐待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解离防御机制,自我认同的分裂(导致与外部的关系断裂),精神状态的病理性调节(抑郁、双向情感障碍、创伤成瘾等)。
这不仅让我想到两个人。
其一。林肯公园的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年近41岁,事业正值高峰期,自杀身亡。
他是灵魂主唱,他的歌声治愈无数影迷,可他却无法治愈自己从童年时期支离破碎的内心。
回顾他的童年,也是不堪一击。
父母离异、校园欺凌、同学霸凌,甚至被男子性侵。
他也曾向母亲讨要宠爱,恢复家庭,母亲却沉默了。
另外一位,就是世纪级舞王迈克尔杰克逊
童年被父亲虐待毒打,让他脱光衣服,甚至向他泼汽油
这成了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杰克逊的母亲后来在纪录片中,落泪说道自己的问题。
年少时疏于对杰克逊的关爱。
这些事例跟影片结尾映射出的问题大同小异。
孩子童年时期最依赖的是母亲。
最想依靠,最能给他们带来温暖的,都是母亲。
当母亲失去为人母的职责,孩子的童年逐渐失去阳光。
母亲的一言一行,可以说在孩子的内心扎了根。
剧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犹新。
或者说是感到不适。
就是杰西借着跟同班家长讨论班级文化的理由,前后脚出了门。
其实就是打炮。
这一幕被杰西的女儿看到了。
她注视着母亲的方向,甚至来回看。
你说她年纪尚小,没有记忆?
不,这段不检点的回忆留在了她的内心深处。
你说她不懂母亲和陌生男子离开了教室,是去干嘛?
不,她懂。
不然她不会在跳舞期间,注意到了母亲的离开。
不然她不会反复扭头。
因此。
《寒栗》被翻拍,在一定程度上极具警示意义
观众看的是心跳紧张的情节。
实则读懂的应该是童年生活的经历对成长的影响。
以及母亲在孩子心目中具有多大的影响力。
起初,你无法理解可怕的变态杀人魔。
结局展露,你会发现到头来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
这,正是印证了原创小说的经典语句:
“每一个施暴者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心向阳光或地狱,不过一念之间。”
栗子娃娃里。
埋藏的是孩子们与父母的记忆
有快乐,也有不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