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方家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七六一)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在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北面是著名的国子监街。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支巷通交道口北三条,北与公益巷、青炭局胡同、马园胡同相通。全长676米,宽7米。
这条胡同和北京的一般胡同不同,西口的牌子不是搪瓷质地的,也不是红底白字的牌子,更不是楷书字体书写的。而是黑底金字的、宋体、似乎是一块平平的水泥贴在墙上的。牌子下面还有一块长方形的砖雕胡同简介。胡同东口南北墙上没有牌子,倒是胡同外面有一块蓝底白字、黑体字的牌子,并有小箭头指向胡同,并指明往里走的方向:西。蓝色牌子在北京标明是一条大街,快餐、快递人员的电动车风驰电掣般的在这条道上不顾行人的飞跑。
在丰厚文化积淀的沃土中,被传统文化环抱。它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深巷景观决定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大使命。
方家胡同为元建大都时所辟。方家是谁的家,不知道,没有记载也没有传说。只知道是明朝嘉靖初期以前的人。据抗战期间一名侨居北京的日本人所作《琐闻录》称,因明万历年间戎政尚书方逢时居此而名。清雍正九年(1731)开始设南学于方家胡同东部路北,计房舍一百九十间。清朝内火器营马队也在此巷中。
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号、15号。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后来过继循郡王为嗣子的绵懿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该府建筑布局规整,纵深宽广。现在这里是某某部的家属院,看样子住的应该是第三代家属,正值秋季落叶满地无人打扫,左一个右一个地搭着好多木头架子,也没人用了。西部正院(15号)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有已拆除的正堂五间,后院还有正房和配房,东跨院属花园和生活居住区。东部是一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落,分主院、中院和后院,布局相似,有北房和东西配房。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13号、15号为北京市第二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方家胡同21号是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北京建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建筑机械》杂志社的大院子,有楼房,为古老的胡同增加了现代的气息。
方家胡同25号为循郡王府旧址的一间西厢房,现为名叫CatMocha西餐厅,餐厅在建筑设计上于保存典型的中式北方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南派自然景观,配以古香古色的桌椅及西南民族独有的绣纱垂旗,将中国南北文化融会贯穿于一体,可容纳五十人的餐厅在明暗错落的灯光映衬下,散发着“纯粹中国”的气息。再搭配以精挑细选的爵士、蓝调及民谣的音乐背景,让客人于中西合璧的氛围中享受纯正西式菜肴及特色自创菜肴。
方家胡同41号曾是著名的古刹白衣庵,现庙址仍存,已为一家单位办公场所。东墙外是方家胡同的养老驿站,看样子应该是原来白衣庵的一部分。这座古刹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有四层殿宇及跨院。前殿三间,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后院还有殿堂三间。庵内供奉观音菩萨及九尊娘娘像等,后佛像被毁。原院内古柏参天,环境清雅,彩画甚多,清朝时,庵内保存着兰亭真水刻石七方,堪称石刻书法珍品。古刹几经变迁,特别是文革中,古迹被毁,尼姑四散。昔时,殿前左右花池内种有牡丹,每逢牡丹花盛开时,附近居民皆来观赏。
方家胡同46号院是原中国机床总公司,还是《建筑机械》编辑部的原址,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
方家胡同53号门面虽然不大,既不是如意大门,也不是敞亮大门,门楣上有四个户对,原来宅子的主人身份应该是五品或六品官员。现在门前一根高高的旗杆,上面飘扬着五星红旗,令人肃然起敬,顿时心生敬意。院子里的主人绝非一般的高级干部,应该是对国家有过特殊贡献的老首长。
户对,是指门楣上方或两侧的木雕或雕砖,因为不管是木雕还是砖雕,都是在门户的上方,且都是一对两个或者两对四个,故而称户对。通常情况下,大门的户对表明了当时主人的身份。
一条古老的胡同,向着街道迈进;一条古老的胡同,兼收并蓄历史和当代。有文物应该不会被拆,有文艺区又要发展,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