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夫妻亲,还是兄弟姐妹亲?从心理学角度看,答案很令人意外

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是存在很多亲密关系的,比如相对而言比较常见的父母、伴侣以及子女,还有相对不那么偏家庭的好友、同事以及同侪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交往中的人们。
那么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在如此众多的社会关系之中,我们和哪些人们的关系更近一些?和哪些的关系又相对难以言说?
举个例子,在家庭生活当中,亲生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很亲近的,但是当彼此都已经成年,家庭就会变得相对松散,之后进入各自独有的家庭生活。这种家庭生活意味着之前素不相识的人要结为夫妻,携手一生。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这样两对关系,到底哪一个更加亲密一些?
当然,从生理角度来出发,我们可以知道,不管关系原本如何,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各种关系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的。
因为在社会关系产生之初,人们就是出于共同合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才结成了各种组织。
最早的社会关系是基于血缘的:一般是同一部落当中的亲缘关系。渐渐的,各种组织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大,所以关系是由近到远的一种变化,这种观念是深植人们内心的。
当我们面对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们,比如家人时,我们往往会展现出自己比较真实的一面,不会去进行掩饰与伪装。
逐渐地,人们围绕家庭发展自己的各种关系,家庭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古代有“诛九族”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便是如此。
当然,也存在这样的人,想通过亲人的关系进行“道德绑架”,以此来获取利益。比如那些听闻你生活水平高了之后就主动凑上来的、平时都不怎么联系亲戚,他们的动机都是不纯的。
影视作品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合理加工。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就说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现象。剧中演员倪大红扮演的父亲苏大强就将那种试图不劳而获、靠子女养活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了父亲,剧中的三姐妹也是性格各异,其剧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拥有多个子女家庭的社会生活场景。
再回到之前的话题上,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兄弟姐妹关系只是一个名头,究竟关系如何是不一定的。
但是在剧中,受到兄弟各种不合理待遇的女儿苏明玉最终选择“大局为重”,与兄长重归于好。这也许也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想法: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最终关系还是摆在那里。
尤其是在讲究“温良恭俭让”的礼仪之邦中国,几千年以来沿袭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国人会倾向于去原谅主动道歉的人,无论曾经两人的关系多么难堪。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大多数情况下的推论,有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毕竟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所谓“亲密关系”,就是一种两者或者多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对于对方都十分在乎和关心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灵活的、有可能会产生变化的,也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就不再是之前的那样了。
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在个体年龄增长之后,不得不离开原生家庭,组成自己的家庭,那么这个时候就渐渐的和之前十分亲密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等有了距离,关系会逐渐比之前疏远一些。
对于成立了新家庭的个体而言,尽管与另一半是在成年之后才结识,但是因为决定要携手走过一生,所以彼此之间十分依赖对方。
于是之后的关系会愈发的密切,甚至超越之前朝夕相处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存在不同的互动最佳亲密的对象。
在婴幼儿时期到青春期,自然是与父母关系较为亲密;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寻找一些聊得来的朋友、伙伴,此时亲密关系的对象又会发生变化;最后当我们成年,便会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进入婚姻生活。
所以当一个人成年、独自成立家庭之后,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关系上的转变,就是这个道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