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下教育艺术的三大新境界

舒家华

教育不是艺术,但需要教师具有艺术化的智慧。因为调动和保持学生“学”的积极性,主要的不是靠教师的循规蹈矩、谆谆善诱和无私奉献,而是靠教师的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和大智若愚。因为,事实性本体知识只能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知识的条件,但不能作为教育者的类属特征;只有方法性、价值性的情态式教育学知识,才是作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知识分子的类属特质。所以,目前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的方向,就高度集中在方法性、价值性的情态式《教育学》领域,例如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就占领了该领域的高位空间。

可惜的是,这些教育理念却几乎被许多平淡干瘪或四平八稳的语言外壳包装着,失去了作为新理念的鲜活生命感,甚至成为教师云里雾里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新理念,完全可以用新的语言外壳予以简明鲜活的包装,将理念再次进行草根式的概念化,从而为广大教师所真实理解和接受,譬如师生关系、赏识激励、体验教育等方面,完全可以用“示弱、忽悠、折腾”等浅显的语言外壳,构成教育艺术新理念的三大境界,甚至成为教师参与现代课堂建构的三大行动方略。

一、示弱——现代课堂的教师心态

仔细分析,人类育人方法的本质就是示弱法,或说是一个示弱的过程。父母示弱,孩子就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见义勇为,例如妈妈说“我的眼睛进了灰尘,过不了马路”,孩子就可能会一改让妈妈抱着过马路的常态,而主动要求领着妈妈过马路,并证明自己是妈妈可以信赖的人;教师示弱,学生就会主动尝试、乐于担当、见贤思齐,例如老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理解它,需要多久”,学生就可能会一改由老师包办消化的惰性,而主动去想办法解决,并证明自己是最能作出自我把握的人。

1、示弱,彰显师生关系改革的必然走向。我们已经知道,师生之间在教学环节中的相互地位已经发生应然性逆转,学生已经被确认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如果还是在学生面前以强者自居,以自己的“权威标准”自卫,不甘心从“一言堂”的讲坛上走下来,不情愿从“圣言堂”的神坛上走出来,就会从源头上抗阻课堂改革,甚至抗阻整个教育改革。换个角度,如果教师确实要充当强者,就应该成为去解放学生的人,而不是坚守着自己在传统教育中的既得利益,既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又解放不了学生。

2、示弱,顺应长幼之间情态的天然选择。教师作为长者,能否给学生示弱,则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长者风范的标志。但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佩戴麦克上课,以显其强,却不让学生共享麦克,事后竟反复指责学生不愿回答,不会说话,声如蚊音;教师以一连串的设问追问,以显其强,却不让学生倒问补问互问,事后竟反复诡辩学生不想提问,不会提问,问也白问;教师大讲特讲,出尽公开课的风头,就是不让学生比他说得更多,事后竟反复认定学生说不清,说不对,会浪费时间。一句话,在这类教师的内心,就是不愿相信学生,只相信老师最厉害,最强,学生只能当弱者,当配角,听师由命。

3、示弱,需要强者主动含蓄的自谦水平。我们中间不是缺乏会示弱的人,而是有人遇强则弱,遇弱则强,有人却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两者差异之归因,当然有二,即一是品质,二是能力。在原始状态,教师当然应该是强者,学生自然是弱者,问题是当作为强者的教师遇到作为弱者的学生时,教师是否该继续成为强者?甘于自降身段,从相信学生出发,到等待学生慢慢学会逞强,其间时刻不忘“一有机会就让贤于学生”,这就是教师的自谦品质;善于蹲下身去,从课堂道德开始,到等待学生慢慢学会展示,其间念念不忘“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贤于学生”,这就是教师的自谦能力。反之,不会示弱,不愿示弱,就是因为既没有这种品质,也没有这种能力。

二、忽悠——现代课堂的教师智慧

“忽悠”一词,有好几种解释,从赵本山小品起,主要是“胡诱”意思,即利用语言或场景,巧设陷阱引人上当.,并作为心怀叵测之人的伎俩接受评判。事实上,“忽悠”的性质和危害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需要一种忽悠,至少我们的孩子,不是被哄大、吓大、打大的,而是被父母长辈忽悠大的。因此,“忽悠”的本身不能说明本质,而是一种方法,只要你的目的正确,愿景善良,大可利用语言或场景,巧设“陷阱”,引人“上当”,.尽忽悠之能事,怕的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这种忽悠学生的能力,而忽悠了“忽悠”。

1、善于忽悠的人会设计和引导。无论我们的教育界怎样放大“生成”的意义,怎样关注“生成”的开发,但都难以撼动“预设”在教育环节中的主流地位;而且,即使能经常“生成”有道,那么对“生成”的处理,也要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可见“设计”的意义何其重大。只是因为教育设计,比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编导设计都呈现两极分化、风格均异状态,所以教师们对“设计”的理解和执行,常常习惯于对知识结构本身的重新设计,而疏于对方法的创新设计。当然,知识本身是不能进行忽悠式设计的,只有方法却是可以进行忽悠式设计的,例如导学案的设计。因此,成功的善意忽悠,一定是引导学生在方法论上对知识的趋之若鹜,也因此,我们的教师何不好好忽悠学生,非要道貌俨然呢?!

2、善于忽悠的人会评价和激励。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激励的教育是走不远的。但评价和激励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多样的,那种正经刻板的评价和激励,只能在“庄重”的时空下才有最高价值,而我们每天每课处于进行时态中的介入式评价和激励,绝不能落套成俗,而要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猜想瞎说、找托代说,要大惊小怪、前后矛盾、将信将疑,四两千斤,要诸葛空城、指鹿为马、暗度陈仓、迂回包抄,一句话,要既力尽忽悠,又人我窃喜。

3、善于忽悠的人有幽默和激情。教育的本质是严肃神圣的,但教育的形式必须去严肃神圣化,更不能从“教育的本质是严肃神圣的”为由,推论出“讲台是严肃神圣的,教师是严肃神圣的”。评价好老师的国际标准,前三条多指向教育无痕、幽默智慧和富有激情,即“我(学生)的进步无疑是老师教育的结果,但我却找不到老师教育我的痕迹”,“老师的幽默式智慧,是我(学生)之所以爱上他和他的学科的主要理由”,“老师无疑也有疲惫和发怒的时候,但我(学生)却从来也没有发现他疲惫和发怒”。而这三条的共同指向,按中国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老师很能来事,即很能忽悠学生,很能点燃学生”。

三、折腾——现代课堂的教师能力

以教育结果为重的人,不理解折腾,也就不愿折腾,不会折腾,而以教育过程为重的人,则可能理解折腾,也愿折腾,会折腾。这正如以到景点为目标的旅游与以线路为目标的旅游之区别,可将旅游分成“快餐+缆车”式、“自助+徒步”式。因此,人需要折腾,踢球、跳舞、滑冰、攀援、诳街、婚礼,都是人想出来的自我折腾的方式,并乐此不疲。那么,以实践、体验、习得为主要方式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折腾,你终不至于以为将已有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少走弯路,就是教育的直径吧。

1、折腾的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孩子靠跌跌撞撞式的折腾学会了走路和吃饭,老师靠磨课试课式的折腾学会了上课和竞课,学生靠“写了擦和擦了再写”才学会了写字,靠“背了忘和忘了再背”才学会了记忆,靠“算了错和错了再算”才学会了数学。这些都是一种折腾,如果不给他折腾,直接由人代吃、代走、代写、代背、代算,即使家长和老师们自己把自己折磨死了,孩子和学生也永远折腾不出什么东西来。何况需要观察、调查、实验、活动才能理解和巩固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更应该怀着“不经折腾就不成教育”的理解,去“做中学”,而不是“听中学”。因此,我们要好好学学张雪门主张的“折腾”和杜威主张的“折腾”,也要好好理解西天取经的“折腾”含义,因为西天取经是在放弃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取回真经的便捷,而选择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折腾。也因此有人说《西游记》是最好的教育学专著。

2、折腾的价值在于一种尝试和习得的可能。没有折腾就不成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习得。不给学生“独学”折腾,就永远培养不了自主学习能力;不给学生“对学”折腾,就永远培养不了生生帮学习惯;不给学生“群学”折腾,就永远培养不了小组合作方法;不给学生“展示”折腾,就永远也培养不了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不给学生“质疑”折腾,就永远培养不了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不给学生不着边际地折腾他们的“说”,学生也永远是书面的“语言大师”。因此,正如演员靠台下大量的折腾,才站得住舞台,学生也需要平时大量的折腾,才站得住考场。

3、折腾的时空应是一种课外和课内的并重。近几年,随着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学校特色等时髦称谓或项目的深入折腾,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啃书族了,但目前“外动内静、上动下静”的课程意识依然是主流,“折腾”还没有折腾到常规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因为,在许多人严眼里,似乎只有常规课堂才是学校的生命线,必须保证它的正统地位不受任何思潮的影响,更不受任何敌对行为的破坏。当然,也有怕一折腾就会降低“GDP”,或一折腾就不可收拾的。那是因为你不是在折腾,而是在折磨,至少是因为你没做好小组建设、课堂流程、习惯培养等“磨刀功”所致,成了瞎折腾。

示弱,忽悠,折腾,看似教育的天方夜谭,名不正传于教育理论,但从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的课改灵魂去解读,却确实需要我们的教师真正去体悟这三大行动方略的课实价值。示弱,才能更好地体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忽悠,才能更妙地呈现“利用学生”;折腾,才能更高地实现“发展学生”。

(来源:中国校长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