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实验室: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文:姚小喃
来源:亲社会实验室(ID:Prosocial_Lab)
Coco有话说:
“我非常理解你,因为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这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常说或常听到的一句话,相信说这句话的人是怀着一颗非常真诚的心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和对对方的关心。但是,相同的经历真的能使人感同身受吗?今天分享的这篇关于“体验相似性”和“共情准确性”关系的文章,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谁不想成为一个能够看穿人心的人呢?当人们遭遇痛苦时,也都希望获得一位能理解自己的人陪伴。对他人的想法、情绪的准确理解能力就是共情准确性(empathic accuracy),它通常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目标人物有没有准确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情绪,感知者对诱发目标人物情绪的线索是否了解等等。
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一个忧伤的人,但他却在掩饰自己的情绪,或者我们对他近期所发生的事件一无所知,那么我们显然无法准确地理解他此刻的真实情绪。相反,如果他准确地表达着自己的忧伤情绪,我们就会更容易准确地理解了;另外,当我们了解他的生活,甚至也有过类似或相同的经历时,是不是会更容易理解他呢?
研究者考察了感知者和目标人物情绪体验的相似性(similar experience)以及对目标人物情绪的感受方式(perspective taking),以检验其对个体共情准确性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对目标人物负性情绪的感知。
已有研究认为,体验相似性(感知者体验过和目标人物相似的情绪事件)有益于感知者理解目标人物的情绪体验。虽然关于体验相似性和共情准确性的直接研究很少,但间接证据表明,如果感知者对目标人物的情绪原因了解更多,确实能更准确地判断其情绪体验,因此研究者假设,体验相似性促进感知者对目标人物情绪的共情准确性。
此外,如果感知者通过设想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境会有什么感受(自我聚焦,self-focus);或通过站在他人的角度,想象目标人物在当前情绪事件中的感受(他人聚焦,other-focus),也能提高对目标人物情绪理解的准确性,但是前者容易使个体自身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痛苦的感受,后者则不会诱发个体自身的痛苦。
而且根据锚定调适理论(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Model,Epley et al., 2004),后者比前者更少受到自我中心认知偏差的影响,可能更有益于准确理解目标人的情绪。因此,研究者假设他人聚焦的观点采择会促进共情准确性。而且体验相似性和观点采择也可能交互影响共情准确性。
研究者共做了四个实验,被试都是美国人,平均年龄37岁左右。在实验一中,将被试分配到不同观点采择组(自我聚焦组,他人聚焦组),让其观看四个2-3分钟的消极情绪视频(一位20岁左右的女性正在讲述自己的情绪事件);接着,要求被试对视频中人物的情绪用10个情绪词汇进行0-6点的评分;最后,被试对自己或身边的人发生类似事件的程度做0-6点的评分(这被用作体验相似性的得分)。共情准确性以被试对视频中目标人物情绪的评分与目标人物自己的情绪评分之差的绝对值来表示,该值越大,表明共情准确性越高。
结果,实验一并没有验证假设。也就是说,体验相似性并不能促进感知者对目标人物的共情准确性,而且体验相似性和观点采择交互影响共情准确性:即他人聚焦组被试的体验相似性越高,对目标人物的共情准确性越低(图1左图)。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体验相似性更高的被试经历了更高的自身消极情绪唤起,所以很难对目标人物产生共情?
图1 观点采择形式和体验相似性对目标人共情准确性的交互影响(左、右图分别为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
研究者在实验二中,要求一半被试看完视频后,先评估自己的情绪,再评估目标人物的情绪;而另一半被试则相反。以验证自我情绪凸显是否影响了共情准确性。果然,先评估自己情绪的被试,比那些先评估目标人物情绪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共情准确性更低(图2);也即,被试看完目标人物的情绪视频后,如果先关注自己的负性情绪,无论采用何种观点采择的方式,都不利于对目标人物情绪的准确判断。而且实验二依然发现,被试的体验相似性负向预测其共情准确性,以及体验相似性和观点采择交互影响共情准确性(图1右图)。
图2 先评估自己情绪的被试对目标人物的共情准确性更低
实验三采用另外四个视频材料,并增设了观点采择的对照组,结果依然发现,被试的体验相似性越高,对目标人的共情准确性越低(如图3所示)。
图3 被试的体验相似性越高,共情准确性越低
实验四继续验证了前三个实验的结果,并发现被试观看视频后出现的个人忧伤(personal distress)和共情关心(empathic concern)在体验相似性影响共情准确性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图4)。也就是说,如果感知者有过相似的负性经历,可能会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进而理解他人情绪,但这个效应量却比较小,相比而言,相似的经历更可能把感知者的注意力从他人引向自身,唤起自身经历带来的痛苦,这种不堪重负的感觉损耗了感知者的认知资源,进而干扰了其对他人情绪的准确理解。
图4 中介机制
本研究启示我们,和他人有相似的情绪事件体验,并不像预期那样会促进对他人消极情绪的共情准确性,反而会使人们陷入自己类似经历带来的痛苦中,进而阻断对他人感受的换位思考,导致不能准确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只有具备更高的共情关心能力,并能阻断自身负性情绪的干扰,才有可能准确感知他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