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传统小吃--柳峪米粉
枣庄因煤而兴,很多的人因煤来到这里,他们带了各个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枣庄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各地的美食在这里都有人会青睐,并且得到改良,更适合本地人的口味,属于自己本地土生土长的美食反而不多见。
在市中区东外环的旁边有一个村子,全村多数人家曾经以一样小吃为营生,而这种小吃至今也只有这个村子的人家还在做还在销售,尽管已没有以前那么多的人家,但坚持下来的他们还是不愿意放弃这种小吃,老枣庄人管这种像凉面的小吃叫米粉。这个村子叫柳峪。
在龙头路龙头市场南门西边有一辆买米粉的电动三轮车,生意挺好,卖米粉的是位敦实的中年男子,他说他已经把“柳峪邵家米粉”申请注册商标了!他主导米粉的纯小米制作,无公害不含防腐剂现在有很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生意才这么好,等商标申请成功以后,邵老板说打算再搞加盟连锁的业务。
小米又称粟米,古称粟,又叫粱,是中国古代的 “五谷”之一,也是北方人喜爱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的淀粉含量高达70%,柳峪的米粉就是以小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这跟全国其他叫“米粉”的最大不同,其他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而且工艺成熟,便于成批量的生产。而柳峪的小米“米粉”只能手工制作,制作相对繁琐,因为没有添加任何的防腐成分,所以必须是当天做当天卖完。在以前卖米粉的都是挑着挑子,后边是用湿布覆盖的米粉前面放的碗筷、调料,走街串巷的卖米粉,再赶上阴天下雨,做米粉的人家不敢多做,所以在你想吃的时候不一定就能吃上。但是吃了一份以后,小米散发的香味伴着浓浓的麻汁香味,入口的清凉劲道爽滑的感觉会让你久久不忘。
现在来柳峪村最容易看到的恐怕就是在某个院墙旁边堆放的大沙缸,那些大缸都得有米八高,这些都是以前做米粉人家常用的,用来放粮食,可以防潮放鼠,而现在都是用编织袋之类的存放,自然这些大沙缸就被弃之不用了。
自从米粉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柳峪做米粉的人家就有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模式,一般是清明节过后,做米粉的人家都备好一年里所用的米粉原浆干粉。那时阳光好,还没有蚊虫,不用担心虫子污染,制作时先将小米用沸水烫过,再用清水浸泡闻之有发酵的味道,就可以捞出磨成米浆,然后装入布袋去除米渣、杂质,挤压去除水分晒干。销售的时节一般在夏秋季节,也是柳峪人最忙的时候,每天早晨,做米粉的人家都早早地起来,将春天备好的米粉干浆加水、打成稀浆,装入下端有筛眼的布袋中,慢压布袋,使米浆通过筛孔成细条状挤出,徐徐落入沸水锅中烫熟;捞起,用凉水冷却后沥干,即成米粉。
青辣椒、加一点油炸过的红辣椒加盐和新蒜捣碎,加上醋,再淋上些未出香油的麻汁,就这样一碗调味好的米粉就可以吃了,用邵老板的话说从米粉诞生至今,它的调味就没有大的改变,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尽管这种味道让很多漂流在外的老枣庄人魂牵梦绕,但对于现在还生活在枣庄的人们来说,大概有些单一了,枣庄人喜欢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一些调味,凉皮来到枣庄,现在有了加碎花生的,加蒜的,加榨菜的,改变了凉皮最初的油辣子、面筋加调料水的味道,而米粉中用蒜调味,吃过以后口中还会留有异味,会给和别人的交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可能也是很多年轻人避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可是米粉的调味若真的改变,去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他将变成什么味道呢?偏咸还是偏甜?要不要像西安凉皮那样放入胡萝卜丝或者黄瓜丝、面筋、好几种香料调制的调料水?或者像朝鲜冷面那样放入什么鸡蛋、火腿肠啥的?邵老板也提到了他曾经尝试像西安凉皮那样去多样化米粉的口味,但是都失败了,换了或增加其他调料,小米的香味就失去了,也就让这种米粉失去了特色。
不过我还是希望米粉就用原来的那些调味,新摘的辣椒、新收获的蒜、香醋、麻汁、盐,简单而直接,这种味道,没有煎炸烹煮或腌卤炖烧的修饰,直接而透彻,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味道,又像枣庄人的性格火辣辣、直爽,在炎炎的夏日里把醋和蒜吃到肚子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当然我更希望这种小吃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让这种枣庄独有的小吃能够发扬光大。
有一天,天热热的,一个枣庄汉子,挑着一担子东西挂来赶集,走累了,找个树荫乘凉,这是一个买米粉的走过来,于是汉子要了一碗米粉,辣椒和蒜的辛辣合着麻汁米粉小米的香味,让汉子吃的满头大汗,又管饱又沙口,甭提有多畅快了!吃完米粉挑起担子也感觉轻松了许多。
微游枣庄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