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有啥讲究?出嫁的女儿为什么大年初二回娘家?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年俗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那么大年初二有啥讲究呢?

一、回娘家

正月初二这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迎婿日”。这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习俗。自古以来祭祖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已经去世的祖先,每到年底就会从天上回到家中享受供奉,一般在正月初一回去。但是,如果家中有外人的话,他们就不愿意回来了。女儿一旦出嫁,身份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自家人,而成了丈夫家的人了。出嫁的女儿,如果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祖先们就会不高兴。所以,嫁出去的女儿必须在初二而不是初一回娘家,违反了就是大不敬。

另外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得到天下后,其刚刚出嫁的小女儿安庆公主因嫌弃婆家寒酸,非要和父皇母后一起过年,马皇后好说歹说,安庆公主才极不情愿的在除夕那天回了婆家,但第二天(正月初一)一大早安庆公主又来拜年了。朱元璋很生气,说我当了皇帝也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你怎么不在家侍奉公婆?要大老远的进宫来拜年?你回去,老老实实的在正月初一这天先给你公婆拜个年,明天再来给我们拜年,然后让自己的小女儿回去了。从那时起,出嫁的女儿开始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一直延续至今。

女儿回娘家,丰厚的礼品和红包肯定是不能少。好事成双,所以礼品数量必须是双数。礼品中必有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饼干不多,四块而已,但“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要给娘家侄辈儿压岁钱,只能在娘家吃中午饭,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

另外在山东潍坊,旧时有“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了。而在福建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逛门外,均视这一天为一等一的忌日,“诸事不宜”,不仅喜事、大事均与此日无缘,而且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窝在家中,闭门不出。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国各地一样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大宴亲朋等,但到了初二这一日,却全城寂静,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摆(福安人置办寿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二、祭财神

正月初二,在北方,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祭财神。关于财神是谁,有多种说法,不同的人群供奉的对象也不同。民间多供奉《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被后世奉为正宗财神,其形象威武高大,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环绕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图案,富丽华贵。一般商号供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的居多。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武财神。商人认为他能对商号起保护作用。也有祭祀春秋时期越国大臣范蠡的。据说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隐退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被后人奉为文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

不论财神是何方神圣,都要在除夕夜把财神接回家,初二祭祀,供品有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新的一年财源滚滚。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而南方人则习惯在正月初五迎财神,同样也是于清晨放鞭炮,“破五”送穷神、去晦气,迎接财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