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故事】图布《浮生若梦之孤独、自由和幸福》(二十五)

【阅读悦读丨散文】杨丽丽《咏冬》

文/图布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二十五】孤独,自由和幸福

史铁生说人是生而孤独的,那么孤独便是上帝所铸就,是不可逆的,面对不可逆的事物,我想最好的措施只能是苟且。

孤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孤独是身体的孤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对饮成三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融合。即便铁到过命的交情,即便爱到彼此生死相许,百年之后仍是各人的名字写各人的碑,各人的罐子装各人的灰。倘不若两滴清水或两抔黄沙来情真意切,相融相容。

另一种孤独即表现为“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类的思维孤独。一种见解不能被另外的人所认同的时候,那么这种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犹如爷爷对自己从小离开的故乡那种思乡之情不能乞求得到家人的相同感受,原因很简单,这个大家庭除了他,我们所有人都有触手可及并且深厌其贫穷的故乡。还有母亲对父亲的唠叨,父亲的默然走开,还有我和父亲在烟雾缭绕之中的沉默都属于思维孤独,是认知、阅历、经验等等因素所导致。所以人类的孤独是先天而来,后天继续把这种孤独演化到更深。

既然先天的孤独是不可逆的,那么人类就妄图把后天的孤独消除。但是人类想要通过语言交流、沟通来消除思维孤独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现实是根本办不到的,因为心有灵犀和心心相印都只属于理想状态。比如1加1,成年人都知道等于2。但是小孩子想的可能是1只羊加1一只羊等于两只羊,或者1头牛加1头牛等于两头牛,甚至是1条鱼加1只猫等于两个动物等等五花八门。即便有小孩同时想到的是1只羊加1一只羊等于两只羊,那么他们的羊有可能是山羊和绵羊,即便他们想到的是相同品种的羊,他们也一定不会想到是两只大小、颜色、品相一样的羊。而成年人的1加1等于2其实是早已被思维固化的定势,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用到思维,不过是扮演了一只固化公式类的简易计算器的角色。

与人相交,与人谋事,最终会发现无论彼此如何一见如故,如何言辞投机,最终你有一部分只属于你,而他有一部分只属于他,所以孤独便是我们一生如何绕,如何躲,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化解的宿命。

所以人类的群居形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了消除孤独。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正是孤独与排解孤独的仪式。正如父亲喜欢凑到人堆里谝闲话,爷爷病危时每天由我们小辈搀扶出来,颓倚在屋檐下的躺椅上面看着村道上偶尔经过的几个路人。人类害怕孤独,甚过于死亡。

帕特里克.亨利在两百多年前便说不自由,毋宁死,足见自由也是一件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再观古今中外无论强权显贵,还是苦苦劳作平头百姓,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想要更多的把握自己的自由。通过权利或者物质游刃有余地分配自己的意愿,而非惊慌、仓促中任其它外力摆布。这与善恶无关,善恶只是途径的表现形式。

人类的七情六欲是束缚人类自由的罪魁祸首,也是生命的原罪,冲破这种束缚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在物质、情欲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人类的群居形式一方面为了排除孤独,另一方面似乎也为了相互掠夺而争取自由,有了交集,自然也就有了善恶。为了约束大家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不要越矩,便有了道德的公约和法律的准则。所以卢梭说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也过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自由并非为所欲为。

当我们的所欲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幸福,饿三天的人得到一个冷硬的馒头,荒凉无边的沙漠中得到一杯凛冽的清水,一件日日操劳的事情得以圆满结束,一个心心念念的目标得以实现。这些都可以是幸福的条件。

村里的“大人物”王幺娃似乎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年里我都固执地认为他必然是一个幸福的人。他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他随心所欲地编排,他从不会考虑到别人的置疑。他所有的言语都是因为自己故事需要的台词和注脚,他从不配合别人的感受。他自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随时去“北京”开会或出席一场举世瞩目的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叔本华说独处是真正的自由。王幺娃脑海里纷杂的人物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他,他既没有独处的机会,也没有追寻自由的能力,他所有的故事不过是自己的臆症所致,他是一个思想不健全的人,一个病人。没有人会同意一个病人是幸福的。

幸福大概是既有能力感知孤独的存在,也有勇气义无反顾地追逐自由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