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气”和“耗神”—————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老师早安,我今天练了3次5小时,其中“翻江倒海”1小时,“揉足”1小时30分钟,“顶腰”30分钟,“拔龟背”2小时。请教您:我今天练了5小时,反而没有那么疲劳,是不是说明“揉足”消耗大一些呢?
这是泽文同学的问题,挺有代表性的,我在这里和大家讨论一下。
一)疲劳是“耗气”过度
“翻江倒海”是行气单操,因为它负责启动人体周身的“气机”,所以习练这式单操一定会“养气”的,也有人把“翻江倒海”直接就叫做“养气单操”。
但是,即便习练者习练的是“养气”单操,在功夫未过关前,也一定会“耗气”的。因为习练功夫未过关的单操,会有一部分“气”消耗在抻展和对筋骨的滋养上。“耗气”过度了,就会产生疲劳。
处理好“养气”和必要“耗气”之间的“平衡”(见附录1),有一个尺度需要把握,这个尺度是“抻展强度”(见附录2)。
“抻展强度”越大,对筋骨系统的开发效率就越高,但“耗气”也随之增大;而“抻展强度”越小,对筋骨系统的开发效率就越低,而相应的养气效果却越好。
这里请大家注意:“抻展强度”有一个“底线”,如果越过了这个“底线”,“翻江倒海”就不是行气单操,而是蜕变成普通的气功了。这个“底线”像日常抻懒腰和打哈欠时,对躯干和四肢的“抻展强度”。所以,不能因为过份追求“养气”,而忽略了对筋骨系统的抻展“底线”。
当然,上述所说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单操行功要领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耗神”也会疲劳
黄帝内经云:心藏神。“耗神”则心不藏神,心不藏神既心不安,心不安必“扰神”。要想做到“安神”且“养神”,就必须做到“心安”方可。
“心安”其实最难拿捏,因为精神不溜号还不是“心安”的充分条件,“心安”还必须做到“心静”,而“心静”又和行气有关。
“气(真正)行于筋”,可“养气”“安神”;“气行于肉”,会“耗气”“扰神”。“养气”“安神”可反过来促使“心静”。
由此可见,习练“翻江倒海”这式行气单操,如果要领把握准确,是有助于习练者周身入静而达“心静”的。“心静”则“心安”,“心安”则“安神”且“养神”。
“耗神”在训练初期最为常见,正在培养运动习惯的习练者尤为严重。当下,“耗神”已经成为“手机一族”的常态而不被自知。沉溺于方寸之间,海量信息涌入,已经使手机一族的“耗神”习以为常。反而离开手机而贴近自然或融入运动时,却让他们感觉“心”的不安。
在习练单操的过程中,对手机的牵挂也绝对是一种“耗神”,这种“耗神”也绝对会引起疲劳。
现代人应该努力摆脱手机诱惑,活在当下,并通过习练古传单操等运动,使身心贴近自然,进而达到“安心养神”的目的。
与“耗气”不同,“耗神”更难察觉,更该引起习练者的注意。
三)“稳气控筋”和“养气安神”
稳气,可气走于筋,气走于筋,方可控筋,控筋即为控形(拳架)。“稳气控筋”(见附录3)这个心法口诀,在高难度单操习练中常被使用。
习练“翻江倒海”这式行气单操,一旦有了一点功夫,合格的老师会引领学生,开始训练难度较高的单操。因为对于初学者而言,低难度单操无法实操“稳气控筋”训练。
“稳气控筋”训练,从表面上看,好像仅仅是为了拳架的稳健和飘逸。其实则不然。“稳气控筋”并不是对拳架外形的追求,而是要完成和收获“养气安神”的效果。
“稳气控筋”,可“养气安神”。
古传太极拳的慢,实际上是为了实操“稳气控筋”;没有“稳气控筋”的慢,便不是古传太极拳。
综上所述,习练古传太极拳单操,在实操要领正确的前提下,无论一天练1小时,还是一天练5小时(见附录4),能否给习练者带来疲劳,实际上和训练时间无关。
使习练者产生疲劳的,是“耗气”和“耗神”。从理论上讲,如果实操要领把控准确,习练过关的单操,无论习练时间长短,都不会感到疲劳。
初学者习练不过关的单操,的确会产生一些疲劳,但这个疲劳的程度是可控的。练拳后感觉精神饱满,轻松愉快是正常的,这不排除稍稍有一点肢体上的疲劳感。但是,这个疲劳感应该对接下来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没有多大影响。做到了这些,应该说是较好的把控了“抻展强度”。
附录1:这里的“平衡”,不是指“养气”=“耗气”,而是指“养气”>“耗气”。
附录2:“抻展强度”,由顺向抻展的力度,和顺向抻展后,躯干或肢体的“折度”(折的幅度)所组成。
附录3:“稳气控筋”,也叫“控气控筋”。
附录4:无论练行气单操,还是练动作单操,或者说无论练“翻江倒海”,还是练“膝外八揉足”。
***************
作者微信号:fjks-t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