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都市圈!|| 秦尊文:武汉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编者按:

区域新变局,价值新高地。

中国都市圈时代已经开启,都市圈不仅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视角和窗口之一,还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最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

10月29日,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和方塘智库联合发起主办的“你好,都市圈!”云沙龙第二期,邀请了“秦尊文、新望、袁牧和叶一剑”4位嘉宾,就“大城武汉,向新而生”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从战略化、价值化、故事化等角度思辨武汉都市圈发展的背景、逻辑和演进路径。

云沙龙在腾讯网直播,接下来我们将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的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的主要观点。

文丨秦尊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武汉城市圈”和“武汉都市圈”虽然只有一字只差,但事实上却是两个相关联、但又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从区域来讲,武汉都市圈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武汉城市圈的面积较大,武汉都市圈的面积相对较小,武汉都市圈就更容易集中资源先完成建设。

1

什么是武汉城市圈?

2002年初,中共武汉市委机关刊物《学习与实践》刊登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两篇文章,即陈文科的《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和我的《谈大武汉集团城市发展方略》。同年2月28日,湖北省社科院根据时任副院长陈文科的提议,成立了“武汉城市群研究”课题组,我担任组长,这是第一个研究武汉城市群的课题组。

2002年4月22日,根据时任湖北省、武汉市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时任武汉市委相关负责同志主持召开省市有关单位参加的会议,研究建立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的可行性问题,4月25日,成立了以湖北社科院为牵头单位的“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研究课题组”,5月下旬,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由武汉市委、市政府牵头召开武汉及周边8城市领导座谈会。当时讨论的名称叫“武汉及周边城市群”,除此之外还有“武汉1+8城市圈”、“武汉城市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等一系列的名称。2003年4月5日,我参加文件起草研讨会时,提出用“武汉城市圈”这一概念。

2004年4月7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建设。2005年,在编制《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时又增加了“生态环保一体化”,所以后来武汉城市圈的实际工作推进当中提的都是“五个一体化”。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是“武汉城市圈”首次写入中央文件。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试验区,上升至国家战略。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建设,截止到目前,武汉到8市以及圈内相邻两市之间的1小时交通圈已经建成,半小时交通圈也基本形成,4条放射线型城际铁路(武汉—孝感、武汉—咸宁、武汉—黄石和武汉—黄冈)均已建成并正式通车,“铁水公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一体化的铁路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公路快速骨架网络全面形成,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已基本形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也初步形成。

2

武汉都市圈的逻辑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提出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所以武汉就被赋予了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因此,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可以说都市圈是城市群当中的核心部分。武汉城市圈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所以武汉都市圈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部分。武汉都市圈就是以武汉中心城区为原点,囊括周边大概七八十公里半径的范围,包括武汉、鄂州全市域、黄冈、黄石、咸宁、孝感等市的市辖区及其他部分区域,其面积不到武汉城市圈的一半。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畅通都市圈公路网,明确指出要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加快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公交一卡互通等等;同时还提倡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推动中小城市依托多层次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吸纳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应该说,这些意见和要求对武汉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而言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从产业疏解和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发展来看,武汉作为武汉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不但具备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能力,而且也已经到了这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周边的虹吸效应。

3

武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已经开始

每一个城市在成为中心城市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个集聚效应,负面地说就是虹吸效应,吸引了周边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因此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就会产生一些矛盾。从2002年起,经过将近20年的共同发展,武汉和周边城市的关系虽然一开始还存在着虹吸的效应,但现在武汉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是比较强的,这也是一个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在。

从我们最近在武汉周边的孝感、咸宁、黄冈等城市和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武汉周边城市开发区的一些产业不是从武汉直接搬过去或者是武汉直接投资的,但这些城市里百分之六七十的产业都和武汉的产业相配套,很多时候,武汉的一些企业是作为周边城市产业所属产业链上的一个龙头企业。从这一点来看,武汉本身就为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和载体,比如,武汉的汽车产业在周边城市中间就有很多配套的设施和企业。

另外,从2008年开始,武汉就主动转移了一些传统产业到周边城市。比如,纺织、服装、化工等,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从一开始建设就有一部分向外扩散,因此我们说,武汉在产业方面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人们可能在心理上还有一个感受,因为人们对武汉的期望比较高,所以就希望武汉的辐射效应更大一点,如果武汉的辐射效应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值,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说武汉对周边城市只有虹吸的效应而没有辐射的效应。

其实,这种情况其它地方也会发生,比如,湖南长沙周边的城市可能也会抱怨长沙没有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或者上海周边的有些城市,也会说上海是个“黑洞”,而武汉周边地区的人通常认为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很强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虽然武汉在过去虹吸的效应比较强,或许现在也还有虹吸效应,但是武汉目前已经进入开始辐射带动周边的阶段,而且正在逐渐向加大辐射效应的方向转化。

武汉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努力迈向国际化的大城市,如果自身不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不辐射周边地区,武汉也不会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所以,今后武汉肯定会带动周边的发展,这个发展方向不会变。

其实,从整个城市发展阶段来讲,武汉走到今天,无论是从内部转型需要来看,还是从区域发展需要来看,确实到了一个更加强调外溢的时期或节点。而且,从基础设施的布局来看,武汉也向周边地区辐射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上的平台支撑,所以,在武汉都市圈的建设中,基于武汉产业外溢的红利是客观存在的。

4

汉孝一体化的样本和启示

2009年,我在《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汉孝同城化有着先天的条件,比如,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生活相依等。久远的历史脉络使两地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文化根基与传统底蕴的同一性为汉孝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汉孝两市之间关系密切,源远流长。

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孝感地区曾一度整体并入武汉市,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将汉阳县和黄陂县划归武汉市管辖。历来两市人员往来、干部交流频繁,孝感 7 个县市区分别与武汉市所辖7个区结为友好县 (市)区,孝感开发区、孝昌开发区还与东湖开发区、江汉区开发区结为友好开发区,汉孝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除此之外,武汉和孝感之间产业双向转移和产业协作逐步活跃,产业转移对接由规划对接走向具体产业链链条的延伸,而且“园外园”的建设合作不断,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在武汉城市圈内建立了20多个“园外园”,汉孝之间产业转移对接规模不断扩大。孝感130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达280家,312家亿元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达50家,而且在圈域内各市利用武汉在交通区位、销售市场、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将企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迁往武汉,助推武汉总部经济发展,武汉和孝感之间形成了一个“双迁模式”,这也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孝感临近武汉天河机场,包括孝感两型社会示范区和孝感临空经济区,这是今后汉孝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在这个30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里,正在建设的汉孝产业新城也在这里,围绕这一个区域,今后会成为产业发展和地产开发的空间地带。2019年5月,汉孝产业新城入选财政部PPP项目库,截至到2019年9月底,汉孝产业新城已签约产业项目18个,签约总金额25.7亿元,已开工项目2个。

在国外也有一些比较发达的都市圈,比如,美国芝加哥都市圈,虽然芝加哥和周边一两百个小城市连成了一体,但实际上芝加哥这个城市本身只有400万人,它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变动。再比如,美国南部的凤凰城都市圈,由凤凰城市加上周边的15个小城市组合而成,它的行政区划也没有变动。

以后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其实是可以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变动的条件下来推动区域的协同发展,当然,有时候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这个城市在行政区划上也会进行一些调整,比如,成都、长春、合肥、济南等地,都进行了一些行政区划调整,这种方式有时候也是可行的。但最后到底是采取变动行政区划的方式,还是不变动行政区划的方式,只有当地的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平衡之后才能作出决策。
(注:本文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审:徐威威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