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国:吃甜杆儿|散文

郭广华:恋殇|诗歌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小时候,很喜欢吃“甜杆儿”,是多种含糖量较高的植物茎干的总称。经常吃的有三种,是不用花钱买的:苞米杆儿、高粱杆儿、“接根甜”;不常吃的是甘蔗,因价格不菲,大人轻易不会给买,在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
“甜杆儿”最好食用阶段是秋收时节,时间早了太嫩,甜味不足,晚了水分就少,瓤就糠了。但由于太馋了,我们常常会提前下手,往往在放暑假割草放牛的时候就会着急地品尝滋味,地里长势正好的苞米和高粱没有少遭大家的“毒手”,由于其时糖分还不是太多,而且瓤还太嫩,没有“咬劲儿”,味道不好。
等青苞米长到刚能煮着吃,高粱打最后一遍叶子的时候,甜味才纯正,偷吃的行为会一直延续到秋收。
在地里吃得最多的是苞米 “甜杆儿”。它有一种特殊的苞米味道,皮子和瓤界限明显,好剥离,用嘴能轻松咬开;瓤比较软,水分足,吃起来比较过瘾。最重要的一条是,苞米 “甜杆儿”在地里存在的时间较长,给了大家充足享用的时间。即使收割以后,上半部苞米秸子虽然没有了,苞米茬子会一直留在地里,根部依然能给 “甜杆儿”里面提供养分,而且不用再供给果实和叶子,反而最甜。在这时候,除了我们这些老“顾客”,大人们也喜欢撅一些苞米 “甜杆儿”,坐在丰收的玉米棒子堆上,细细咀嚼自己一年辛勤劳动收获的甜蜜。
所以,秋后的苞米茬子往往被撅得七零八落,没有一块地里是完整的。在村里上小学的那几年,秋天苞米收割后,我们每天放学后就成群结队跑到学校北侧的茬子地里,像扫荡一样满地寻找合适的 “甜杆儿”,到处都是低头寻找的小小身影,欢乐奔跑的身影,无邪的笑声,装饰了金色的秋天。找到后就立刻大快朵颐,苞米地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饮食店,唯一的不同就是食客的消费是不花钱的。
没有几天,地里的茬子近半都到了孩子们的肚里,剩下的是满地狼藉。但是地的主人大多是不介意的,庄稼本来就是给人享用的,连秸秆都被人消费了,自己种的庄稼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高粱 “甜杆儿”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但普遍吃的不多,现在想来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其比较硬,甜度高,没有玉米的怪味,但是皮与瓤不好剥离,吃的时候较费劲,有时候不小心嘴会被划破。而且这种 “甜杆儿”好吃的时候,也正是高粱穗长得最漂亮的阶段,人们一般不愿为了吃 “甜杆儿”糟蹋了整颗高粱。高粱头收割后,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齐根被割掉,拉回家预备编篱笆墙用,不会长时间在地里等着人“消费”。
高粱 “甜杆儿”不仅仅为我们俗人喜好,甚至还得到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垂青。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太后和皇帝出北京西逃,一路饥寒交迫,在没有干净的水源情况下,曾吃高粱 “甜杆儿”解渴。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载:“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不得已,采秫秕杆与皇帝共嚼, 略得浆汁,即以解渴。”秫秕杆就是高粱杆,看来,高粱 “甜杆儿”的确是好东西呀。
纯正的 “甜杆儿”我们习惯叫“结根甜”,从名字就能够感受到一种彻头彻尾的甜味。长得很像高粱,但更高大和粗壮,含糖量极高,味道类似于甘蔗。上两种“甜杆儿“基本都是靠根部以上约一米那段较甜,再往上就糠了。但“结根甜”不同,长成后从根到尖都能食用,虽然两头味道稍差,但一点都不糠。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菜园子几面靠近篱笆墙的边上种上两三排,留着给家里孩子们食用。一般情况下,从“结根甜”长穗开始,就开始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有事没事都会在上面扫几次,仔细端详着穗的颜色,每天都盼望着它们开始变红、变紫,穗变紫后就可以大开吃戒了。
从来没有一家的“结根甜”会等到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吃,尽管父母一再叮嘱,但提前偷着吃的事情在每家都时有发生,真正到最好吃的时候大多数已经三去其一。吃“结根甜”的时候,通常用镰刀齐根割下,再用刀分成一节或两节的小段,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享用了。那时候,孩子们手里拿着或兜里装着“结根甜”玩耍和串门的场景随处可见。剥去“结根甜”表面的叶皮,里面普遍有一层白面状的东西,吃完会弄得手上、脸上、身上都是,好像从石灰堆里钻出来的,特别有趣。
始终怀念吃“甜杆儿”的日子, “甜杆儿”在物质生活不太甜的岁月里,给我们留下了特有的“甜味”,必将会滋润我们终生。
2016-10-10新浪博客
(0)

相关推荐

  • 3招教你成为个“硬茬子”“惹不起”的人

    李筱懿在<美女都是狠角色>一书中写到: "那些长得漂亮.干得漂亮.活得漂亮.想得漂亮的家伙,都是狠角色." 成为一个狠人,会让你的生活和事业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那些糟心 ...

  • 就读这篇┃舌尖上的乡愁

    李百合:舌尖上的乡愁 我的家乡位于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西部的一处碱沟地带.说是碱沟,并不是处处裸露着盐碱滩的地方,而是一处水草丰美的湿地,南临大庆湿地,北与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接壤,最近几年被国务院批准 ...

  • 散文: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岁月

    第四部分:<收秋> 收秋的时候,天还热着.熟了的庄稼,诱惑着人们的心. 那个时代的庄稼地,几乎什么庄稼都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特征,也有庄稼汉子的勤劳. 我简以五颜六色去形容那时的秋吧. 秋 ...

  • 《作家新视野》【散文天地】总第111期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本期制作:孟新龙 井 文/孙宏文(辽宁) 小的时候,也就是在我还没走出农村的时候.那时村子里共有60多户人家,有三百多口人,全村有水井7眼(口) ...

  • 刘庆国:煮鸡蛋|散文

    姜广富:战斗英雄|小小说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再也吃不到小时候那种味道的煮鸡蛋了. 轻轻磕打鸡蛋的大头,蛋壳会立刻塌陷进去,从这里开始剥去蛋壳,露出洁白圆润的蛋清,一阵独特的清香马上钻 ...

  • 刘庆国:捡花生|散文

    藜藿:在淤泥深处埋藏,你开出我最美的莲花|诗歌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三五人一群,臂挎小篮或手拿袋子,在秋收过的花生地里徜徉,他们无不满怀虔诚.聚精会神,每看到一粒花生,便弯下身去,惬意 ...

  • 刘庆国:哑巴老太|散文

    易纯如:在我的人生里,也将会有你们的影子|随笔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哑巴老太,不知姓字名谁,更不知多大年岁,因她是个哑巴,又老态龙钟,村人都管她这么叫.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对哑巴老太始 ...

  • 刘庆国:母亲的责爱|散文

    沧浪:蜜月惊魂|小说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女儿所在的实验小学东门北侧,有个专营学生文具的小商店.每到接孩子放学的时间,家长们习惯先到那里呆上一会儿,既可以打发等待孩子出校门这段时间的无 ...

  • 刘庆国:南普陀寺门前的麻雀|散文

    木棉丫儿:陪读的日子 文/刘庆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没有人知道,那座古刹之所以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缘于它门前一群小小的麻雀. 十一月的厦门,正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q ...

  • 刘庆国:重复诉讼的识别与规制 ——以《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为视角|法官说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首次规定了重复诉讼的构成要件,本文结合学说和典型案例对要件的适用提炼出相应的识别规则:应当坚持实质主义的判断方法:后诉原告应举证证明增加的被告属于 ...

  • 刘庆国律诗选粹——梦筑山前栖凤树,情怡园内养身茶

    作者简介: 刘庆国,男,1949年10月生,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退伍军人,退休教师.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大中华诗词论坛<中华诗联>首席版主,曾出版<流清河诗集>,作品< ...

  • 【系统集成】为制造业提供最适合的内物流解决方案——访中鼎集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营销副总 刘庆国

    始于1985 年的无锡中鼎物流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鼎集成)作为中国首批物流设备企业,经过30 年不断发展,已成为中国知名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和物流设备供应商. 爱情篇 中鼎集成目前主要经营自动化仓储 ...

  • 刘庆国:重复诉讼的识别与规制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首次规定了重复诉讼的构成要件,本文结合学说和典型案例对要件的适用提炼出相应的识别规则:应当坚持实质主义的判断方法:后诉原告应举证证明增加的被告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