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中医针灸,真的靠谱吗?

文/陈根

针灸,绝对是中医临床的半边天。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医疗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中医针灸经历了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甚至在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中医针灸不断被推向世界的同时,其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诸多质疑。医学界中,关于针灸效果中安慰剂效果地位的争论依旧存在。反对针灸的人往往认为,针灸的临床效果很可能是由环境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包括患者的信念和期待、对针灸过程的高度关注等。

而针灸之所以会受到诸多质疑,根本原因还在于穴位的概念一直是现代医学的谜团之一,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发现穴位存在的解剖学或组织学证据。这给针灸的认可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科学认识针灸疗法,路在何方?当哈佛研究者证实针灸可通过特定神经减轻炎症时,会给针灸的科学性证明带来什么希望?

中医针灸源远流长

中国的针灸历史源远流长。据传,伏羲尝百草时曾制九针,但针灸的理论化开端,还要追溯到战国时的《灵枢经》。《灵枢经》可以说是针灸的奠基之作,影响极大。《灵枢经》中所提的九针理论,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

因此,九针,即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在针刺疗法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证,是已知最早的扎针治病案例。在今天看来,使晕厥或休克病人苏醒或许已算平常之事,但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遥远的先秦时期,却是不寻常的。

此后,针灸日渐兴盛,发扬光大唐朝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制作出彩色的“明堂三人图”,解决了针灸教学无图可用的难题。孙思邈还提出了针灸临床中最重要的概念——阿是穴。当针灸师利用教材无法解决病痛时,就可寻找阿是穴,随机应变,哪疼扎哪。

就是这样,中国历史上无数中医针灸医家与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应用与发展着针灸医学,成为针刺疗法的创始者、先行者、实践者与传播者,为针灸理论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针灸代有发展,得以流传。

近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基本方针之一,中医开始纳入国家医疗体系。随着基层的初级护理体系壮大,中医成为与西医平起平坐、甚至更有话语权的国医。针灸也在全国各地大小医院中都占据一席之地。

尽管人们对于针灸的认识不断加深,应用趋于普遍与普及,但许多时候,人们依然对针灸没有具体的了解。通常人们都将针灸并称,事实上,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简称,只知不识却大有人在其中,针刺,即以针为主要工具;而灸,则要以的方法施治。

灸法的起源比较明确。原始人类在生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用火驱兽的过程中,可能不慎被火灼伤,但同时发现,被烫伤或烧灼后,反使一些原有疾病减轻或消除,或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这样的经验不断积累,人们就逐渐有意识地用火烧灼或烘烤,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原始的灸疗方法也就随之而生

灸法是伴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的,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灸法才完全成熟,即开始确立以艾叶为主要材料。此后,“虚则补之”“寒者热之”“陷下则灸之”以及“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等理论的提出,为艾灸治疗与保健提供了正确的治则,艾灸也因此与针灸区别开来。

总的来说,中医针灸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现今,崇尚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中医针灸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对于中医针灸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中医针灸备受质疑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作用于经络,平衡气血运行。但经络、穴位和气不存在于科学研究中,仅仅出现在中医支持者的口中。早在汉朝,王莽下令,活体解剖叛军头目王孙庆,探寻经络的存在,但仅发现血管、脏器,未见经络和气,针灸立命之道也因此备受质疑。

尽管多年来,针灸爱好者都试图从科学角度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比如1963年,朝鲜科学家金凤汉声称发现穴位,并命名为凤汉管。但日本科学家藤原知后来证实,所谓的经络只是胚胎发育的残留物,不堪传递气血之大任,经穴不存在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事实。

于是,一边是作为现代医学的谜团之一的穴位概念,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发现穴位存在的解剖学或组织学证据,这给针灸的认可和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边,则是反对针灸“安慰剂效应作祟”的声音。

反对针灸的人坚决认为,针灸的神效,不过是安慰剂效应作祟。2005年,有研究者在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相比不做治疗,针灸虽能让患者感觉变好,但接受假针灸的对照组也会感觉好转,甚至疗效更优。该项研究认为,安慰剂效应是针灸的临床作用机制。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组织了目前规模最庞大的针灸临床试验,有1100名腰痛病人参加。他们被随机分入针灸治疗组、对照试验组和非针灸治疗组。其中,对照试验组使用针灸,但刻意不起到效果:扎的深度不够、故意错开穴位、采用不规范的施针手段。实验进行半年后,病人感觉好转的比例让人意外:针灸组47%,对照组44%,非针灸组27%

目前,针灸在临床中得到承认的效用仅包括两点:一是可能的局部麻醉效果,二是可能对某些轻微疼痛起到抑制作用。有些针灸宣称能治愈的恶疾,则被反对针灸的人们认为可能是自愈的。

比如中风,一直是针灸的特色招牌。中医认为,罹患中风,半边脸僵硬抽搐,扎针数次后,康复如初。事实上,针灸治愈的中风只是面部瘫痪的一种:贝尔氏麻痹症。面瘫尽管与中风病种不同,但颇有相似之处:患者不能活动面部肌肉。但面瘫很容易就自愈了。一项研究表明,85%的患者在发病后三周内好转,三分之二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完全复原。

显然,经穴不存在给中医针灸寻求现代医学解释带来了很多困难,一些反对者的声音又重重阻碍着中医针灸的研究和发展。

为中医针灸寻求科学定论

现代医学发展至今,究竟有无对于针灸的定论评价?事实上,虽然当前现代医学无法解答经络本质之谜,但研究人员却持续地在探索经络及针灸临床的机理。

2020年8 月 12 日,一项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的研究就证实,针灸能够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在细菌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中触发促炎或抗炎反应。简单来说通过针灸用小电流刺激神经系统,可以有效减轻全身炎症。

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电针疗法,这是一种传统手工针灸进化后的现代疗法,虽然都是将超细的针插入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下,但与针灸不同的是,电针是将极薄的电极插入皮肤和结缔组织,从而更好地控制刺激强度。按照中医思想,这种刺激会触发神经信号,并远程影响与特定穴位相对应的内脏功能。

在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低强度的电针(0.5 毫安)应用在有细菌毒素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的小鼠后腿的一个特定点上。这种能够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诱导肾上腺的嗜铬细胞分泌多巴胺。

通过对比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发现,针灸治疗的动物体内三种关键的炎症诱导细胞因子的含量较低,存活率也高于对照组——针灸治疗的动物存活率为 60%,而未针灸治疗的只有20%。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迷走-肾上腺轴可以通过后肢电针激活,但不能通过腹部穴位激活,这一发现还体现了穴位选择性在驱动特异性抗炎通路中的重要性。

现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马秋富领衔的研究团又一次展示了一种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发现,针灸足三里穴可以激活一群特殊的细胞——PROKR2神经元,并且可以有效发挥抗炎功能。这再次证实了穴位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研究人员选取了足三里和天枢这两个穴位。其中,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中医认为它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等。天枢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在肚脐旁大约2寸,同样可以治疗胃肠炎等病症。实验结果发现用电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素能轴,但刺激天枢穴则没有这个功能

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电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表达 Prokr2 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这些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部分位于脊髓,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属于支配后肢的坐骨神经,由此它们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

并且,这类 Prokr 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有特定的分布区域,也就为电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刺激提供了解释。在包裹腹部器官的组织中,研究人员就没有找到这类表达 Prokr 的神经元,所以刺激小鼠的腹部穴位,比如天枢穴,就很难引起相同的全身抗炎反应。

无疑,这也是对于穴位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小鼠实验找到了一组特定的神经元,并发现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起到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

人体经络的本质在现代医学的体系下还未有完善的解答。但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如何创新研究方法,找到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则是未来中医药复兴的光荣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