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献:光的故事|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字的《中国散文》在《散文在线》连载发表。《我读毛泽东诗词》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自然光如日、月、星等,是黑暗的天然劲敌,而人类对自然光由认识、使用到掌握,来抗拒黑暗,是对黑暗致命一击。

让人类完全摆脱了黑暗,是外国爱迪生等人发明了电灯。现在的大都市夜如白昼,霓虹灯色彩缤纷,让人常常想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而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京郊遥远山村,村里通电可是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先是高大的空心圆柱子和一轴轴缆线运到了路边、村里,接着是神气飞扬的电工腰间挂着各种工具打孔引线。当全村入户安装完毕,电工的一个头头来到总闸箱前,“啪”地一合电闸,黑暗中的小乡村突然有了不一般的光亮,村民惊呼起来,恍如梦中。

我家独独没有这份喜悦,因为家穷,还因为父亲那时也是在城里上班的电工,他要放假回来自己来安装家里的电灯,这样我和弟弟们都热切盼望着父亲早点放假归来。

究竟等了多久,家里安上电灯有多少喜悦,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倒是与一个外来电工的交集深深烙印在心头挥之不去。

那时候,村里正组织看农业展览,有一句顺口溜:“学大寨,看不见,三自一包最稀罕……”小学二年级的我觉得挺好玩记住了,常常喃喃自语。这一天,在村里架设电线一个外来电工听到了,警惕性很高,报告了学校领导,领导念我出身贫农、年纪尚小、又是初犯,把我狠狠教训了一顿,算是过去了。从学校回来不敢回家,就来到了本家大娘家里,倦曲在大娘家的炕头,胡思乱想,暗夜慢慢笼来,我一点点放松,一天来的恐惧渐渐消散在越来越浓的黑暗里,我沉沉睡去。

一个7岁的小朋友写到:“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除了想起那个向领导告状的外来电工——我都不记得他长什么模样,也想起了一些有关光的故事。

老家在通电之前,大多使用煤油灯,一个普通的瓶子倒进煤油,一只棉花搓圆的完全浸过油的灯捻儿往里面一放,点燃,一束灯光就撕破了室内的黑暗,简陋但很实用;有模有样的油灯是带着玻璃灯罩,如豆的火苗儿一耸一耸的,映着在灯下纳鞋底或补衣裳的母亲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守着一个个长长的暗夜。

农家使用蜡烛,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有了红白事才会买一些,至于当做生日蜡烛,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有篇短文介绍过马灯:“马灯之所以叫马灯,不是跟我有关,是跟马有关。人无横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句俗话就是说马夜里需要喂,马有夜眼人可没有,所以夜里喂马时,点燃一具马灯照亮,久而久之,这种灯型被称之马灯。”在过去的生产队都要配备一盏马灯,由饲养员保管和使用,村民们遇到特殊情况要夜行,能够借到马灯,那是一种荣耀。

而在村里能够使用上手电筒的更是特殊的人物做特殊的工作:青壮劳力“看清”——庄稼果蔬成熟了,防备人偷,派专人巡夜。两节一号电池,电镀外壳,夜间出门一摁雪白一道光线,神气得很;后来有了三节或五节电池的大手电筒,强光往远处一照,再晃上几晃,再牛X的贼也魂飞胆破。

大娘家的三哥就是可以使用手电筒的“青壮劳力”之一,有时候我缠着他,拿着手电筒去捉麻雀。手电筒的强光往屋檐下的鸟窝一探,里面的麻雀一动不动,伸手就可以把它们抓出来。

而我更怀念大自然的光。

有一种小型的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名叫萤火虫。在故乡的小河边,熠熠光辉挂着绿灯笼的萤火虫夏夜飞来飞去,大自然小精灵的魅力为乡村群童平添了无尽乐趣,虽然没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那样小资,但追逐、捉弄,欢声笑语,不亦乐乎!

夏夜,我和我的伙伴坐在村外的大槐树下,望着澄明的星空,指认着北斗七星、牵牛星、织女星,想象着自己什么时候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后来,还竟突发奇想,外星人驾驶着UFO就停放在眼前,我和小伙伴从容走了进去……

那时候的星星很亮,心中的梦也很美。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善待黑暗中的马灯

    黑夜深邃, 四顾茫茫, 虫鸣狼嚎, 不知所往. 这时有人递来一盏马灯, 于是,总算可以看清一些东西, 虽然看得不能太远,有的还看不太清楚, 但总算心里有底可以安心开步前行了. 天亮了, 马灯的作用自然 ...

  • 2018福娃闹新春贺岁大片《过年》之大结局

    作者:阿兮妈 糖粉编号:000806 南京糖粉 个人主页:http://axibabyfoto.lofter.com 微博:@无花果山 <路漫漫兮> 年前(<召集篇><巡 ...

  • 《作家新视野》ll【散文天地·郝殿华专辑】ll总第93期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本期制作:孟新龙 [散文天地]        ◎沉痛的回忆 --写在唐山大地震四十三周年之际 文/郝殿华(辽宁) 我虽然不是唐山人,但每当回忆起 ...

  • 杜亮姝 | 我在碛口扶贫的两年半(27-29)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杜亮姝 精准扶贫 用心用情(一) 作为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不仅要做好全村各项扶贫资料.产业发展.民生等工作,还要作为帮扶责任人帮扶四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

  • 郭西明丨母亲的蓝围巾(散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年的冬天母亲总会围着一块蓝围巾.在村头,在田野,在雨雪中,在寒风中,母亲的蓝围巾常常被风轻轻卷起.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蓝围巾,就看到了母亲,母亲的蓝围巾成为我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岁末忆马灯/吴云峰

    春节渐渐来临,"瑞雪兆丰年"自是万众的良好祝愿,"万马奔腾"则是皖南乡农对一年事业欣欣向荣的期盼. 以前,老家每逢春节期间必组建一次民间艺术活动,主要是玩&qu ...

  • 2018,再见

    2018,再见 2018年的最后一晚,我们全家漫步在文化城西广场,欣當"济源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路灯明亮,霓虹灯闪烁,"伟大的变革,奋斗的时代"几个 ...

  • 穿越四十年的手电筒

    老家在川渝交界处的大洪湖畔.回到老屋,看着挂在土墙上那盏锈迹斑斑的马灯,顺着时光回溯,这盏灯成为我记忆的起点. 1978年,我6岁.当时,父亲是村干部,总是早出晚归.看到父亲的时候,大多是夜里他提着马 ...

  • 国印乡痕| 说灯

    全文共2168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几天前,卧室的灯暗了下来,不知何故,又开关了几次还不亮,看看其它地方都无异常,便知是灯管出了问题,俗话称--烧了. 第二天,买灯管前,怕出错先用手机 ...

  • 【美文选粹】李宏 丨变迁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李宏,女,山西省沁县东风小学教师.曾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有多篇散文.诗歌及小戏小品.部分作品见于省市报刊. 文学天 ...

  • 黑暗中的温馨

          晚饭后,跟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正嗨的时候,突然,停电了,没有一点征兆.借着微弱又温柔的月光,滨哥起身去推电闸.       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凳子上,我以为孩子是因为怕黑,第一时间主动去牵 ...

  • 当代散文‖【三日】◆杜秀香

    作者简介 杜秀香,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人清丽,文优雅,擅倾听,懂生活,善舞文墨于笔端,幽思乡情与众共.出版散文集<小满>. 三 日 星期一的清晨,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一屋子的宁静,也打 ...

  • 散文《令人牵挂的李沟》赵绍文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这是去年秋天的事了,那天下午三点,我和画友老张结束了在沁阳市丹河峡谷风景区八渡村的采风后,听说往里行二三华里,还有一个 ...

  • 聪明的水电工自制手电筒教程

    聪明的水电工自制手电筒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