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封信--夏昆:教师的教学自信从哪里来?

编者的话:
本周四(6月2日),夏昆老师的专题讲座即将在“一堂作文课”创意作文私享会举行,小编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大家一起期待着讲座开讲!今天,就让我们用一篇旧文,带大家走进夏昆老师的教育世界~

01

自信来自坚定的专业信仰

我一位老友是某校退休的英语教师。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在座的另一个英语教师为了活跃气氛,讲起了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有些学生初学英文时喜欢用汉语标音,学到了“English”一词时:学生甲标以“阴沟里洗”,学生乙标以“应给利息”,学生丙标以“因果联系”,学生丁标以“硬改历史”。结果二十年后:甲成了卖菜小贩,乙成了银行职员,丙成了哲学教授,丁从了政。

老友听了这个笑话之后,一言不发。后来,竟然再也不愿和那位英语老师见面了。我问起原因,老友说:一个看不起自己专业,拿自己专业来开玩笑的人,我认为是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的,因此我不愿与之交往。听了老友的解释之后,我深以为然。

教师执教的专业,不仅是我们的职业谋生之道,更是我们在广阔知识领域里拥有的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的,就是自己的专业。而这种尊重,我觉得甚至应该用专业信仰来概括。

教师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业人员,因为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面对的是广大学生,教师的专业功底是否稳固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所教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事关每个学生的未来,岂容忽视。而一个不尊重、不热爱自己专业的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是不可想象的。

作为语文教师,这种专业信仰尤其显得重要。语文是中学各科中唯一的母语教学科目,也几乎是唯一一个能相伴每个学生一生的科目。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独立自由的思考精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学生幸福人生打下底色的诸多重任。而一些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采用题海战术应付考试,课堂上语文的美感、韵味荡然无存。这也与语文老师在一些风气和重压之下,专业信仰弱化,主动放弃专业阵地有不可否认的联系。

圝圝希望有朝一日,语文教师们能够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赋予语文老师的神圣责任,能为自己从事的母语教学工作而自豪,并在这种自豪感以和责任感的驱使之下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语文教师们才能开始拥有教学自信,母语教学的复兴才有希望。

02

自信来自阅读带来的丰厚学养

有一个故事,我经常讲给年轻教师听:

某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晚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期望:“希望你们毕业后,尽量能做到每年读一本书。”学生们听后都颇不以为然:教授似乎太小看我们了,一年何止读一本书呢?

十年后,这些学生开同学会,又请来了这位老教授。当老教授问他们:十年前我提出的要求你们都做到了没有时,绝大部分人都沉默了,走出校门之后,生活的奔波,工作的压力,他们这些昔日的名牌大学学生现在每年能读一本书的,已经几乎没有了。

这个故事是我上大学时看到的,印象颇深。从那时起,我也暗自告诫自己,不要成为故事里讲的那种学生。因此毕业之后,不管工作生活压力是否大,聊以自慰的是,读书的习惯基本上还没改变过。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很多老师,甚至语文老师是很少读书的,在很多地方,这几乎已成普遍现象。

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以为,阅读的目的有如下几点:

一,为生命打底色,创造幸福人生。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生活得很简单很快乐,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其不快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读到能够拯救他的书。

二,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适应社会生活。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以自己专业为出发点,建构尽可能合理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趋变化的社会和教育。

三,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长职业技能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通过阅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成为一个专业性强的教师。

因此,我认为,教师阅读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建构生命,最后才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从某种角度说,第一点是一种生命阅读观和幸福阅读观,而后两者则是功利阅读观。

圝圝真正的阅读,其目的应该是超越职业藩篱之上的,也正因为这种超越,阅读给职业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才可能是强大而深远的。而也只有一个学风踏实,作风勤勉的教师,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建立起超越世俗标准的专业自信。拥有这样的自信的老师,就会是博学的老师,智慧的老师,神采飞扬的老师,固然也会是学生们喜爱的老师,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

03

自信来自对生命的关切与尊重

我曾经是个很单纯的应试高手。

在一所镇上的子弟校,生源欠佳,教学条件也较差,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我的同事们创造了学校的升学奇迹。奇迹发生之后,一时间,我似乎已经成了学校乃至全市语文教学的高手,学生的喜爱,同事的肯定,家长的期待,让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名师”的曙光,直到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

可可是我01级的学生,因为第一次高考没有考上重点,选择回来复读,却在第二次高考后服毒自杀。

一年后,我带完04级高三之后,我离开了那个学校,那座城市,原因有很多,但是可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我经常在问自己:“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到底在干什么?对可可的死,我应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孩子的什么负责?!”

多年后,我看到张文质先生的著作,其中的四个字让我醍醐灌顶:生命在场。

回顾我走过的教育之路,时时刻刻分数是在场的,有时候“表现”在场,有时候“态度”在场,这些构成了我以前教育的整个评价体系,也成为别人,特别是学校和家长对我的评价依据。学生在成绩上失败,就是我的失败,我被迫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之下开始怀疑我的教学,以分数为依据改变我的教学。

其实,成绩是不可靠的,将自信建立在成绩上的教师,会因分数的失利而自信全无;领导是不可靠的,将自信建立在领导评价上的学生,也会因领导不尽正确的评价而否定自己;甚至学生也是不可靠的,将自己完全建立在学生评价上的老师,也许不会意识到,学生也正处在成长之中,他们的评价往往也是建立在个人好恶基础上的,对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厌恶而不一定是感激,而所谓的好学生,他们的评价标准甚至会比专搞应试的领导还势利。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身在最高层。只有超越了现实功利的老师,才能超越现实压在我们头上的阴霾,才能置身于云层之上观察教育:身下的云层永远是温暖而雪白,头上的蓝天永远是湛蓝明澈,站在这样的高度的老师,怎么会没有教学自信呢?

04

自信来自独立的思考与批判精神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然而,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创造能力不容乐观,这固然与教育体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教师缺少独立的思想与批判精神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缺少独立的思想?

首先是因为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将教育拉入了漩涡中,应试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教师的付出、学生的努力被异化为统计表上的一个个数字。       

其次,当在校的学生都变成独生子女的时候,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许多学生在学校出现的缺乏教养、喜欢暴力、自我中心的问题,很明显是家庭教育环节出现了疏漏,但是似乎现在所有的问题矛头都指向了教师,而似乎也有些教师心甘情愿地背负起了所有的责任,包括本不该自己背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自愿为学生的一切错误买单。

这些都压着老师们,往往使教师没有独立思想的喘息空间。

05

自信来自正确认识教师工作的有限

班级规模太大、教育收费飞涨、就业环境不景气……这些,都让教师成为替罪羔羊。

同时,由于网络以及其他媒体对教育负面新闻的过多报导,使教师社会地位急速下滑,从反面抑制了教师的独立思考,而对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负担逆来顺受,教师不仅下滑到了专业化的标准之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滑到了职业化的红线之下。

教师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在一边倒的强势压力之下,把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责也揽了过来,但是力量有限,在一次次任务没有完成之后,教师的教学自信必然受到严重打击。

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在对一位老师的案例进行点评时有这样的论述:

您说“我总不愿意做一个罪人,尤其是树人(学生名字——作者注)的罪人,这种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啊!”这话我很不赞成。孩子又不是您一个人教育出来的,有那么多人在影响他,凭什么他教育不好要您一个人负责任?这没道理。您只能负您应该负的那部分责任,请您不要把别人的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那样只能破坏您的身心健康,对工作没有丝毫好处。

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

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而不是承包者。

恕我直言,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来好像是责任感挺强,其实是自我中心——对自己的作用估计过高了。学生怎样度过一生,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某个班主任不过是他的很多帮助者中的一个而已。对许多孩子来说,我们只是个过客。

真正的自信绝不是大包大揽,不是把自己当超人包打天下。或者说,这种心理恰恰是摧毁教师自信的,因为每个人的力量都有限,当我们承担起我们无法承担的任务时——不管这种任务是自愿承担还是被迫承担的——其结果只有一个:失败。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负,大包大揽的自负只会造成失败之后更深的自卑。真正的自信是对自身能力的合理评估,并以此决定对自己工作成效的评估。可以这样说:如果未能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能力,即使成功也等于失败;如果自身已经尽力,但是由于外界的诸多不合理因素而导致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那么,即使失败,也就是成功。一个自信的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即使这种判断可能与外界相矛盾。

很多时候,自信也就意味着同外界压力的抗争。也唯有自信,才能促使自己与这些压力进行抗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