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的宝藏传之学子,泽披来人|记“文武双全的语文老师张付奇”
文/陆九奇
设计/小酒精
张付奇:1979年出生于河北广平,1999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大学毕业后到石家庄市第81中学工作至今。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最高奖“全能奖”获得者,石家庄市兼职语文教研员。喜书法,好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阅读和写作教学方面颇有心得,多部著作正式出版发行。系《21世纪中学生作文》特约编辑,在《大阅读》《教育周报》《语文周报》《河北农民报》等多家刊物报纸多次发表文章。多次代表石家庄市教科所送教下乡,在石家庄市和长安区多次举行示范课,观摩课,反响热烈。为国培学员做讲座,颇受欢迎。
1
彼时情和景,恍然如梦里
石家庄市第81中学9年级12班的贾红这样写道:“老师的学生时代是一个遥远的谜,想知道却不敢启口。万幸看到了张老师的《岁月恍如梦》。循着文字为我铺设的清幽小径,走进梦一样的乡村,窥视到老师童年的生活,感觉意外,感觉亲切,感觉那个人仿佛就是我……原生态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岁月深处的人间烟火,进而有了一种如贼获赃般的窃喜和满足。”
的确,一个70后语文教师曾经怎样艰难走过自己的童年,是他的90后学生们难以想象的。30年的间隔,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孩子嚼着肯德基的汉堡,吮吸着各种果汁,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谁能想象得出30年前中国的面貌,谁能想象一个从农村艰难跋涉的孩子,在得到一支冰棍时所涌起的快乐?然而,再过贫瘠的土地也没有妨碍拼命生长的孩子对快乐的追逐,哪怕十分短暂。
在从老家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走出之前,张付奇不知多少次奔跑在那条乡间小路上,几百年来人们以双脚趟出来的阡陌小道温暖着他回家的心。天上明月一定记得:几十年前的日子里,一群狂欢的小孩总是趁着月色去果园偷苹果。夜深人静,静谧的村庄就像睡在一汪明澈的清水之中,张付奇和几个小伙伴轻悄悄地钻进果园不远处的拖拉机斗子下商议行动计划。一番热论,计议停当。向来胆小的他负责放风,这让他有点不亦乐乎。甚至对着小伙伴狂喊:这事包在我身上了!然而在他即将跳上车斗的时刻,却瞥见了平常最怕见到的红眼“老猫”——“快跑,老猫来啦!”随着他失魂落魄的一声尖叫,随即便听到一声大吼:“哪来的一群馋猫?都别走!”几个小伙伴愣怔一下,随即身形暴涨,如野豹飞奔,疾驰而去……
岁月远行,这些遥远的记忆却始终留在张老师的脑海中,成为人生中永恒的记忆。再过几年,他和小伙伴们就将年登不惑,彼时情和景,恍然如梦里。
2
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教育
自2003年参加工作,张老师一直在一线教语文,迄今已有13年。回想和语文结下的不解之缘,还是要追忆到他的求学时代。张老师说:“我上学的时候就喜欢语文。感觉语言很奇妙,能直达心灵。”我能理解这个看似抽象的表达,面对神圣的语文,一种难以言说却一点就通的滋味,顿时拉近了我和张老师的距离。
张老师进一步补充道:“很多时候,语言有一种穿透时空的能力,虽然时光流逝,文字里的世界却永远存在。这些都抚慰了我们的某种情怀。”这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底,我不禁暗自佩服他对语文的体认,胜过我的无言。
我的眼中一定流露出某种钦佩的眼神,渴望读到他内心深处对语文更多的理解,我想:我所面对的是一个珍爱语文,从教13年的一线语文教师。面对我渴望的眼神,张老师再次补充说:“我上学的时候,有的语文老师多才多艺,这让学生时代的我非常仰慕,心摹手追,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自己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从张老师平静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一种幸福的滋味。不禁感叹:现在的人有多少能有这份幸福感?从读书时期就锁定了一生的钟爱,并成就自己的钟爱?这种确定、这种肯定从一开始就是注定。
然而语文教育的现实远不能令张老师满意,甚至经常引起他的担忧。想到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这句话还有过另一个庸俗的版本: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我怀着一种冒险的精神询问张老师:跟其他学科相比,喜欢语文的学生多吗?说实话,我没指望从张老师这里得到令我欢欣鼓舞的答案,只要不是太过悲观就好。但我的心真的无法从中得到丝毫的安慰。张老师轻轻地摇头:“语文跟其他学科泾渭分明,各自的培养目标都不相同,在这一点上没有可比性。只是在当前情况下,学生应试压力非常大,语文的处境非常尴尬。”
我们静默半晌,似乎在为当下的语文教育默哀一般。我忍不住追问:为什么?
这可能又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尽管带着我的真诚,我的确想知道更多的答案。
“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数理化上,语文的地位等而次之,一再下降。”张老师的回答倒是干脆,看来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学生对语文的这种态度。
我点头,重重的点头,继续我的愚蠢发问:就您教书育人的经验来看,当下语文学习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有没有改善的方法?我以为张老师已没有耐心去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他沉吟半晌,说:“有很多语文老师也是冲着考试这一点来组织教学的。但这样的过程,应试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学习,语文学习就变成了枯燥的考点训练。我始终认为,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一听学习就想要跳火坑似的难受。正常的生活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激昂也有平静。让学生在语文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平心静气的情境中体验语文之妙、语文之美会更好。”
作为一堂作文课的编辑,我对语文的关注首先是对作文的关注。我也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然而那是20年前的事情,今天的作文教学走到了怎样的境地,有着怎样的变化?我渴望通过张老师13年的教学经验来回答。我已从各种渠道得知: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对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一面。面对我的提问,张老师从容地说:“最初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文非常痛苦,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喜欢亲近语文,而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的少之又少。学生写作文绝大多数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自然萌发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忍不住追问。
张老师继续说:“这和长期以来课堂语文教学有关。课堂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太多的语文老师自己就不会写,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指导。语文不是简单的词语积累和修辞运用,从根本上说是思维的培育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写作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浓缩,而提炼和浓缩的过程也是诸多思维方法运用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语文学科思维的培育。通过思维水平的训练,学生发现作文很简单。”
的确,这个见解令我信服。每当看到书店里陈列的海量作文,我不禁暗自发问:这么多的作文书,提供了这么多花样繁多的作文技巧和方法,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面对作文时仍一头雾水、一脸茫然、下笔苍白呢?长年以来的辅导如果没有触及到作文的根本症结——思维的培育,那么再过详尽的作文方法,都无法找出学生写作的痛点,自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不禁叹息:在根本性的思维门前,所谓的辅导方法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
有目共睹的是,张老师从思维入手去解决学生作文的根本问题,让那么多起初深感力不从心的孩子,经过1-2个学期的思维训练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这让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再感到恐惧,而是喜欢上了作文。所以,张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作文的思维教育。他说:“有人倡导读写一体,我觉得还要在加上一条,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培育。”
这种思维教育不是笼统言之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张老师的看法是:在小学阶段多读书多积累,中学加以理性化的指导更重要。
3
阅读是生命所需
阅读是语文的一大根基,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语文学习将无从谈起。但常识又告诉我们:仅有教材的阅读远远不够,教育部对新课标语文课外阅读篇目和作品的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但是,承担着极大升学压力的同学们,他们有时间阅读、有兴趣阅读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张老师坦言:河北的孩子进入中学,阅读量不会太大。这个现实让我的心感到一种压抑,要知道学生阶段的阅读会对人的一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啊!但是,竞争激烈的学子们,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其他学科和作业占满了。是的,尽管道理我们都知道,但老天爷给予孩子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令人欣慰的是,第81中学里张老师的学生们还算运气不错,他们的语文老师张付奇不仅不反对他们读课外书,还会推荐课外书给他们。
要想推荐最适合的书籍给学生,张老师觉得须结合孩子年龄段的特点。他说,新生代的学生爱好广泛,读什么的都有。有喜欢人物传记的,有喜欢科幻类的,有喜欢文艺范儿的,不一而足。虽然单就提高作文成绩而言帮助不大。但这使他们葆有了对语文的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缓和。
这已经足够。语文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单纯的工具学科,而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良好的读书可以营养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灵魂,这绝不是狭隘的分数能够解决的问题。
想到给自己的学生推荐书目,张老师便会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张付奇,在他的学生时代除了课本几乎无书可读。这是一种无可挽回的哀叹,是特殊的环境无法馈赠张付奇的历史事实。但他不愿这样的苍白重复发生在自己的学生身上,所以他会推荐好书给孩子们,尽量让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以“学文”,我想:这种推荐和给予别人的关爱,是否也是在挽回自己当年求而不得的遗憾?
时至今日,酷爱读书的张付奇不再缺少精神食粮,也正是勤奋阅读大量书籍,才让他成了真正的读书人、爱书人。回想几十年的读书生涯,《平凡的世界》的博大,《穆斯林的葬礼》的悲歌,《水知道答案》的温情,《德伯家的苔丝》的不幸,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给他的思想打过深深的烙印。
张老师对我说,自己阅读这些书,既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也没有人催促他去读,这都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如果说有什么动力促使他把读书培养成一个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的话,那就是兴趣。他进一步说:“对语文来说,兴趣还是第一位的。有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自觉地形成一种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收获语文得主要场所。老师的作用几乎无可替代,所以语文老师自身的学养和品位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4
结束语
在我心中,老师是最崇高的职业之一。“教书育人”四个字,带给我的永远是一种令人沉醉的滋味。
虽然我不是一名老师,但我深知:没有老师的教诲,我无法摆脱蒙昧,无法学到知识。我无意拔高语文老师的地位和价值,但和他们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苦乐相比,他们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份最为厚重的传承和希望。就像他的学生何子豪以优美的文笔所写的:读老师的文章才知岁月深处有宝藏。在最深的红尘里娉婷着最美的花,在清浅如水的文字中有着最美最多情的怀念。昨天,老师的母亲把灯交给了他。今天,老师又点燃了我的灯,让我在每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敢于昂首阔步前行。
我在张付奇老师的希望和憧憬当中,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未来,看到了语文老师的光辉,看到了莘莘学子的微笑,因为他这样对我说:“我希望自己能更好地进步,在语文的海洋里发现更加美丽的宝藏,传之学子,泽披来人。”
责任编辑:颜语(zuowenji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