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民|大家优秀作品:知青的故事之(八)那时候不知肉味

那时候不知肉味
――知青的故事之八
作者:霍华民
2017/10/11
MONDAY
也许是天生的毛病,我从小就不能吃肥猪肉。特别是一看到白花花的肥猪肉膘,我就反胃。从小时候开始,每逢过年,家中包肉饺子时,就单独给我包素馅饺子。就这样,时间一长,我就俨然成了家里的假回民。
就是这个习惯,竟被后来的生活改变了。我想,人的可塑性真是很大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而且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
1971年5月4日,这是永远铭记的日子。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我来到了大兴安岭这个高寒禁区。头一年,觉得每月19.5元的固定伙食还可以。当时借着铁道兵的光,每月给半斤豆油(当时普通百姓只有二两)。那时候,每月每人都是8斤细粮(其中:1斤大米,7斤白面),剩下的定量基本上都是高粮米。
在我们生活在大兴安岭的第二年,那应该是最困难的一年。当时,我们吃了一冬天的干菜和海带黄豆汤,实在受不了。所谓的干菜,是那个时候供应部队的脱水菜,也叫压缩菜。一块一市斤像压缩饼干一样,是用小白菜脱水完全压缩制成的。吃起来,没一点菜味,就像吃草一样。那个时候当地好像种不了菜,只有靠外运。而冬天里又运不进来,没办法只有这样……
当时,在连队仅能月初时买到点儿饼干。为什么要月初呢?因为只有月初,上士(地方叫管理员)到外面采购一批日用品回来。其实,别的也买不着什么好吃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新区,被称作是大兴安岭的高寒禁区,除了我们这些土八路——上山下乡的知青,再就是那些真八路——铁道兵,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老百姓。后来,听说阿木尔建立了地方“政府”,叫阿木尔公社有了地方上的一个所为商店。我们高兴极了,赶在一个星期日,我们几位好友从现在的绿河工区,踩着自己修的铁路的路基上,数着枕木步行一多小时来到了阿木尔。这个时候的阿木尔还没建立林业局,像农村一样叫公社。其实,公社的商店没有多大,仅仅是一栋活动板房,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购物“中心”了。在这个新区,整个阿木尔还没有几栋砖房。
走进商店,买什么吃的最能解馋?当然是肉罐头啦!我们好像别无选择是的,每个人都卖了红烧猪肉罐头。我一直恪守不吃肉的习惯,那一工夫,全忘光了。记得,我们几位别的什么都没卖,一人都卖了一把电工刀和一瓶1.85元的红烧猪肉罐头,就打道回连队了。本来想,回到连队在吃这瓶罐头,可是走到半道上,我们都实在忍不住吃的诱惑。于是,我们走下路基,钻进灌木丛里,坐在塔头上个自起开自己的玻璃瓶罐头,没有不好意思,都顾不上多说一句话,只有一个吃的心眼。经过不太长的时间,我们差不多都吃完了自己的那瓶红烧肉罐头,还好像没吃够似的。我敢说,这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吃得最香的红烧猪肉。现在想起来,真成了笑料。多解释一下,那时候的肉罐头质量是蛮不错的,不渗假全是好肉,瘦肉还挺多的,真的。打那以后,我开始能吃点猪肉啦。后来,我还想:谁说习惯不能够改?人的一切,都有可塑性。不是吗?
四十多年过去了,真犹如弹指一挥间。
虽然这是一件生活小事,却一直在我心里珍藏着、咀嚼着……好像历久弥新,迄今我还依稀品着香香的肉味。我想,说说这个真实的小故事,绝不是什么忆苦、诉苦或怀旧及思甜。是想说,历史不容否定,历史也是不能割断开的,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没有当初进入大兴安岭高寒禁的艰苦创业,何谈上今天大兴安岭的粮食和蔬菜的自给自足呢?回首一下过去,那时从凭证、发票,到排大队购买生活用品;直面一下现实,现在市场上要吃什么有什么……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这样一个大国,物质能丰富到这个程度,真是了不起!这个跨越式的变化,还都是我们亲历的,有目共睹的。生活在样一个跨越式的变革时代,真好。这里,我想重品肉味,一是补述我小时候不知道肉味的缺憾,二是补述我进入今天好生活的震撼……
我想,回忆不仅仅是抚摸旧事,是想引来更多的思考和同时发点儿感慨;当然,这对历史的触摸,也算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1
作者简介
霍华民, 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
在黑龙江省先后当过知青、记者编辑和媒体管理者。曾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活力》杂志社社长、总编。2004年洛阳引进人才,现任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闻系教授。现已出版专著9部,完稿待出版2部。迄今,发表各类作品和文章600余万字,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余项。
投 稿
A、微信投稿版块:http://www.dajiawenxu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page=1
 B、《大家文学网》投稿网址:www.dajiawenxue.com 
..
已有1048位文学爱好者关注大家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