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东入口处的牌坊,竟然有这样一段故事!

原标题:敦煌古遗址原貌追忆 |王家牌坊

敦煌是历史上的“善国神乡”之地,“村坞相属,多有塔寺”。保存在地上的庵、观、寺、院、塔、庙、会所众多,据敦煌民俗博物馆统计,仅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移民迁户以来,截止1949年敦煌解放时的二百多年间,当时新修和补修的各类庙宇就有120多座,其中不乏规模宏大、特色显著的建筑艺术珍品,如大佛寺、山西会所和月牙泉古建筑群等。

岁月蹉跎、历史变迁。随着城市建筑的需要,这些寺庙有的被拆除,有的改作它用。特别是1979年7月,由于山洪暴发,党河水库垮坝,县城被淹,多数庙宇毁于水灾。但也有一部分毁于人祸,如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大佛寺、月牙泉古建筑群等。现存的庙宇尚不及原来的百分之二,令人深感惋惜!

为了存史,本人走访了健在的老敦煌人,根据他们的回忆,加以整理。现将张仲老先生回忆的大佛寺、文庙及王家牌坊的原貌及本人多方采集大佛寺、王家牌坊照片公布出来,仅供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参考。

汪氏节孝坊(俗称王家牌坊),原在旧县城东大门内街市要冲(今阳关中路邮政局与华盛商场对面街心),是一座四柱三间的木结构牌坊,创建于清道光廿年(公元1840年),据《敦煌县志·人物志》记载:是为彰显生员王应泰妻汪氏“上奉翁姑,下抚幼子,备历艰苦,不辞劳瘁”的懿德,特奉圣旨旌表而建的。

▲ 王家牌坊(王振莲提供)

牌坊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施五彩,拱出较长,柱头、补间、转角铺座,均属清代彩坊建筑式,边缘还绕以雕刻装饰。正中走马板上正面书“节励冰霜”,背面“彤管扬休”。这座牌坊古朴玲珑,颇具明清建筑特点,又有地方建筑风格。

1954年,由于城市街道的扩建,为使这座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经县政府批准,由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整体搬迁到莫高窟保护。经文物研究所重新加以彩绘装饰后,建立在莫高窟的东入口,正面书“莫高窟”,背面由郭沫若题“三危揽胜”,成为进入莫高窟东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使这座古牌坊重返青春的姿态。王氏家族亦为此而倍感幸甚。

▲ 50年代从敦煌县城移置莫高窟的大牌坊

已不存在的敦煌其它老牌坊

▲敦煌县城东门“迎恩门”内牌坊 (1907年斯坦因摄)

摄于1907年清末敦煌县城东门口杨氏节孝牌坊(俗称杨家牌坊),坊在东稍门内。据《敦煌县志·人物志》记载:是为彰显杨氏“矢志靡他,两世节孝”的懿德,请旌表建坊。

▲ 莫高窟古汉桥小牌坊(1914年鄂登堡考察队拍摄)

▲ 莫高窟古汉桥小牌坊(1943年李约瑟拍摄)

▲敦煌县城内的牌坊街道(1907年斯坦因拍摄)

▲敦煌县城内的牌坊街道 拍摄者不详

▲敦煌县城内的牌坊街道 拍摄者不详

▲敦煌县城内的牌坊街道 拍摄者不详

▲敦煌县城内的牌坊街道 拍摄者不详

来源:当代敦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