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簋鬲甗盨簠……一篇文章带你了解青铜器

“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展现了高度发达的山西青铜文明。青铜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杂器等,种类繁杂,形制多样。

本期推送向大家介绍庞大的青铜器“家族”,其中不少器物来自本次展览。大家下次逛展的时候看到它们,会不会更加亲切熟悉呢?

炊煮器

,有自名,原名就是鼎。《说文解字》中介绍:“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也”。一般是三足两耳的圆鼎,也有四足的方鼎。鼎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青铜器,西周早中期以后,与簋一同成为青铜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类。从传世礼书与出土文献来看,鼎是贵族宴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此外,鼎也常被理解为王权的象征物,《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了鼎这种器物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考古发现的鼎的底部多有烟炱,故是炊煮器,一般是煮肉用的。方鼎和大型圆鼎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位置,一般出自级别比较高的贵族墓。

叔虞方鼎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商代前期

平陆前庄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鬲鼎

商代后期

闻喜酒务头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lì),有自名,原名就是鬲。与鼎相同,鬲也多见烟炱,也是炊煮器,一般也是煮肉用的,不过自名“齍鬲”者或许也可用来煮粮食。《尔雅·释器》云:“款足谓之鬲”,鬲的形态大体与鼎相近,作圆形三足,但足、腹部特征不同,常有鼓起的三足。苏秉琦先生指出:鬲与鼎的差异其实是腹足形态的差异,鼎可以分为明确腹部和足两部分,但是鬲不好分开。青铜鬲大多自名为“鬲”,或自名为“鼎”。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墓地M6195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yǎn),自名为“献”,同甗,定名无误。从器型上看上半部为甑,下部为鬲(极少数下部为方座等形态),分为联体和分体两种,中间多有篦子相隔,箅上多有十字、直线等形状的穿孔,以通蒸气。甗专用于蒸炊,鬲盛水,甑内放置食物,下举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

联体甗

春秋早期

黎城西关墓地M8出土

黎城县文博馆藏

盛食器

(guǐ),自名为

,就是古书中讲的簋,宋代以来长期被误释为“敦”,1935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方确证为“簋”。《周礼》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粮器”。簋器口一般呈圆形,功能是盛放粮食。西周早中期以后,常与鼎搭配,成为铜器的核心组合。形制较多样,基本特点为有中空的腹部,有圈足或三足,多有两耳,部分有簋盖,极少数器口呈方形。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墓地M6195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夺簋

西周晚期

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xǔ),有的自名为“簋”,可见定名无误;也有自名为“簋”或“盨簋”的,说明其大致与簋属一种器物,都是盛食器。形制近于簋,但通体呈圆角长方形,有盖。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李零先生曾指出,盨是从带盖方鼎演化来的。盖顶有四矩尺形或环形钮,或有圈足形捉手,腹部多有双耳。盨底部多有圈足,或有四个小足。

晋侯对盨

西周晚期

北赵晋侯墓地M1出土

流落香港,1992年回购,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fǔ),其实自名是“瑚”,不叫簠,但旧释已经很流行,只好出于习惯沿用。不过,《周礼》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粮器”,倒是颇为符合瑚的形状与功能。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均为斗形,大小一致,上下对称,合为一体,两侧多有耳。流行时间在西周晚期到战国末。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M26出土

长治市博物馆藏

(常读为duì),自名有的作

,音同“敦”,形制功能也符合文献记载,故定名无误。《礼记·内则》郑注:“敦、牟黍稷器也”,功能为盛食器。敦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圜底敦,器盖、器身,均为半球状,合起则成球状。器身多加三足或三环,器盖多为三环。另一种为平底敦,器盖、器底均较平,器盖相合成扁体状,平面为圆形,器底或为平底,或有圈足,或有三足,这类敦也常自名为“盏”。

圜底敦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M25出土

长治市博物馆藏

平底敦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M26出土

长治市博物馆藏

,有自名,原就叫“豆”。形制如同高足盘,器腹如盘,腹下接柄,《说文解字》称豆为“古食肉之器也”。据《周礼·天官·醢人》记载,一般用来盛肉酱、肉汁、酱菜等食物的盛食器,但从“烝”字从豆从禾来看,也可用来盛黍稷之类的饭食。青铜器中有一类自名为“铺”的器物,形制与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盘更浅,柄为镂空状。铺,有人认为是“笾”,盛干果、干肉,有人认为是“簠”,盛饭食。

错金银盖豆

春秋战国之交

长治分水岭M126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酒器

,自名很少,字形近于甲骨文的“爵”,但与小篆中的“爵”不大一样。名字是宋儒所定,近来有学者怀疑其原名并不叫“爵”。形制特点是有较深的筒形腹,口缘前有为倾倒液体的长口流,简称为“流”,后有呈尖状的“尾”,流上近于口缘处或偏靠流一侧的口缘上立有两个“柱”;器腹一侧有把手,通称为“鋬”,腹下接有三足。《说文》认为爵是“饮器象雀者”、“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是饮酒器;但从其形制,及腹部常见的烟炱来看,应是温酒器。另有一种亦自名“爵”的器物,器型作带柄与圈足之斗勺状,可以舀酒,可以注酒,大概才是《说文》所说的“爵”。

二里头文化

运城夏县裴介镇辕村出土

运城博物馆藏

(jiǎ),名为宋人所定,不见自名,但外形近于甲骨文中的“斝”,定名有所依据。形制与爵相近,皆有三足一鋬,敞口,口部有两立柱。与爵不同处是斝无流无尾,口部呈圆形,且形体较一般的爵为大。考古发现的斝器底多有烟炱痕迹,与爵一样,也属于温酒器。

商代后期

闻喜酒务头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gū),名为宋人所定,文献中的“觚”是容积比一般的爵大两三倍的爵,与此类器物无关。近出内史亳“觚”自名为“同”,可知原名是“同”,像竹筒的剖面。只是其旧名“觚”甚为流行,只能继续沿用。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考古发现中,爵、觚常构成组合出现,证明其功能与爵相关联,大概是用来盛酒或饮酒的。还有一种铜木复合质,常与柄形器共出的“觚”形器,很可能是用来缩(过滤)酒的。

商后期

闻喜酒务头M1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zhì),由宋人命名。观其形制,似与东周礼书中的“觯”不合。长安花园村M17所出父辛觯,自名从“鬯”从“欠”,待考。“觯”的原名是什么,功用为何,还有待考证。一般形制为敞口,部分有盖,束颈,鼓腹较深,腹径略大于口径或与口径接近,下有较高的圈足。觯常有自称“饮壶”的,或许是“小共名”而非该类器物的名字,但从中可知这种器物是饮酒器。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墓地M6210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zhī),以往也常被称为

、舟等,一般形制为敞口或敛口,腹的横截面与口部皆作椭圆形,腹较深,两长边上腹部多有环状耳,腹部内收成平底,也有器底接圈足或四足。卮的器型及大小均与耳杯近似,形体较小,又多有双环耳,具备饮酒器的特征。

错金银卮

战国早期

长治分水岭墓地M12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礼书中的“尊”是酒器统称,现在习惯上叫“尊”的这种器物原名为何,尚不清楚。形制特点为大敞口,腹部粗而鼓张,高圈足。根据肩部的特征还可以进一步将尊分为折肩尊和筒形尊。从形制、尺寸与组合来看,大概是盛酒器。此外,动物造型的青铜器,习惯上叫也叫“尊”,或称“牺尊”,其原名也还不清楚。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猪尊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3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gōng),未见自名,王国维《说觥》指出其与传世文献中的“觥”形制、功能接近,还可再讨论。一般形制为:椭圆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半环状鋬,带盖,盖作有角兽形。觥内曾发现有挹取器斗,可证明觥的功能为盛酒器。

龙形觥

商代后期

石楼桃花者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方彝,未见自名,属习惯命名。外形颇似房屋。一般形制为方形器腹,四角和腰间有扉棱,方圈足。方彝皆有器盖,器盖作四阿式屋顶形,盖钮亦呈屋顶形。部分方彝的盖上开有小孔,可用以放斗。斗是舀酒器,故方彝大概是用来盛酒的。

方彝

商代后期

闻喜酒务头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yǒu),未见自名,形体与古文字中的“卣”差别甚大,原名应非卣。有人认为卣即是壶,可以考虑。一般形制为截面呈椭圆形,硕腹,腹壁圆曲,向上内缩成敛口,颈侧有提梁,上有盖,下有圈足。叔䟒父卣铭文自称为“郁彝”,说明现在称作“卣”的器物,是盛装郁鬯(香酒)的容器。

西周早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1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自名即为“壶”,定名无误。一般形制特征为长颈或较长颈,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多有盖。青铜壶多有自名,如“郁壶”、“醴壶”,证明其功能主要为盛酒器。不过也有自名为“盥壶”者,表明壶可能还兼有水器之用。

晋侯

西周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8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léi),分为两种。一种自名即为罍,其一般形制特征为敛口、折肩或圆肩,腹最大径在肩底与上部交接处,腹部向下斜收,多有圈足。两肩有耳,腹部有意穿鼻,这种设计的目的大概是便于绳索牵引,倾倒酒浆。《诗经·周南》言:“我姑酌彼金罍”,可知罍是体量较大的盛酒器。另一种罍属习惯命名,形制为大口折肩,斜鼓腹,高圈足,流行于商早中期,与尊功能相似,是盛酒器。

商代前期

运城平陆前庄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由杯形斗首和条状斗柄构成,斗柄接于斗首腰部,斗柄多呈曲折状。考古发现的斗,有出土于尊、方彝、觥、卣等盛酒器内的现象,可知其功能为挹注之酒器。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墓地M6210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水器

,自名为“盘”,命名无误。基本形制为大口,口沿平折,腹较浅,器体呈扁平状,形似今日所用之盘碟。盘耳或有或无,商至春秋盘多有圈足,战国后多去圈足。青铜盘中有自名为“盥盘”,《礼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可知盘为用以盥洗的水器。也有自名为“沬盘”的,洗脸用。

晋侯喜父盘

西周晚期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92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yí),有自名,定名无误。基本形制为腹部横截面呈椭圆形,腹身似瓢,前有流,后有鋬,早期匜多有三足或四足。在西周中期以后,盘匜构成固定组合,为盥洗用的一套水器。

贾子匜

春秋早期

闻喜上郭村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hé),有自名,定名无误。基本形制是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一鋬,三足或四足,有盖,盖多以链索与鋬相连。有的铜器器体形制不同于此,但也有管状流,习惯上也叫盉。盘盉组合见于商早期至春秋时期,与盘匜组合不共存,可见是功能相同的盥洗器组合。此外,盉或许还可以用来向酒中加水,以调和浓淡,甚至可能可以用来温酒。

气盉

西周中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出土

临汾市博物馆藏

,有自名,定名无误。基本特征为口沿为圆形,敞口,口沿较宽而外侈,方唇,深腹,腹部斜直,近底部时圆曲内收,平底,有圈足。器型与簋类似,但一般形体较大,且耳为附耳。《墨子·兼爱下》言:“琢于盘盂”,两者连用,证明其功能相近,均为水器。盂有自名为“饭盂”者,因此也可用作食器。

西周早期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有自名,定名无误。基本形制为口沿呈圆形,敞口,口沿向外平折,深腹,上腹部较直,下腹璧圆曲内收成底,体型都比较大。鉴在文献中常写作“滥”,如《吕氏春秋》言:“钟鼎壶滥”。器名从“水”旁,可知其功能为水器,用途有鉴容、沬洗等。另外,方鉴和方尊还可合用,给尊缶中的酒加热或降温。

蟠螭纹铜鉴

春秋时期

隰县瓦窑坡M29出土

现藏隰县博物馆

乐器

,是习惯命名。平顶上有半环型钮,两侧斜张,横截面多为合瓦形或椭圆形,口部平或凹下,体量较少。铃内有铃舌,摇动时通过撞击发声。铃除作乐器外,或许还可当作饰物。

二里头二期VM3:22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现藏社科院考古所

的自名一般作“钟”或“镈”,前面常冠以有美意的形容词。

甬钟则属习惯命名。甬钟是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战国时期。钟体横截面为合瓦形。口沿中心内凹,呈弧状。甬钟一般由柱状的甬、钲和鼓三大部分组成,甬钟一般侧着悬挂在架子上,钟体呈倾斜状。甬钟是从铙发展而来的,铙与甬钟相比,没有“干”(悬绳的挂钩),是口向上、柄插在木棍上使用的,流行于商中晚期。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卫公孙编甬钟

春秋晚期

陶寺北墓地M3011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钮钟的形制基本与甬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顶部是环状的“钮”,因而可以竖直悬挂在架子上。比甬钟出现的晚,到了春秋时期才流行起来。

,自名“镈”或“钟”,前者相比后者是专称。体型较大,钟的“于口”(也就是口沿部位)平齐,表面平整,没有凸起的“枚”,截面近椭圆形。受形状影响,声音绵长,容易混音,故不适合单独演奏快节奏旋律,主要用来演奏伴音,控制节奏。

编镈

春秋晚期

陶寺北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关于甬钟、钮钟、镈的具体差别

可以参看赛克勒博物馆往期推送

“北大赛克勒馆藏赏析 | 甬钟——敲响祝福的钟声

兵器

有自名,定名无误。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戈首一般由援、胡、阑和内构成。戈的形制多样,有銎内戈、直内戈、曲内戈等。

戈首的各部位图

战国时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未见自名,但与“钺”字形象甚合。一种长柄、首部具有弧刃的劈兵,钺首皆平肩直内,弧刃,由肩部向刃部逐渐开阔。

亚醜钺

商代晚期

青州苏埠屯1号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矛头的主要部分是骹和叶。骹部中空,用以安秘。叶两侧为刃,向前两侧收拢成尖状的锋,两刃的中间为脊。

商代铜矛各部位示意图

春秋早期

黎城西关墓地M8出土

黎城县文博馆藏

车马器

车軎(wèi)、车辖(xiá),軎指位于车毂外端,套接于车轴两头的筒形器。铜軎表面有长方形孔,以插入长条形的辖,从而将軎固定在轴头上。

带辖车軎

西周中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1017出土

临汾市博物馆藏

马衔马镳(biāo),马衔一般形制为两根两端各带一环的铜条,相互套接而成。俗称之为“马嚼子”,勒在马嘴以便驭马。马镳是位于马嘴左右两侧,通过皮条与马衔两端相联的马器。

马衔

西周

周原强家村1号墓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马镳

西周

周原强家村1号墓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杂器

,一般形制为长方体状的器腹,腹部四角、四周有爬龙装饰,有盖,器底有圈足、车轮、卧兽形四足等不同形态。北白鹅墓地M4出土的铜盒中残留有大量的带有颜色的土样和一件铜勺,科学检测显示其中富含与化妆品有关的油脂、矿物等,故铜盒的功能很可能是盛放化妆品。此类铜盒主要出现在高等级的女性墓葬中,是显示其身份的一种表现,也是古代埋葬制度的一种体现。

西周

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种类丰富多样的青铜器,展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既有宗庙中祭祀,彰显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器,也有更富实用色彩者。但不应忽视的是,青铜背后的神圣权力,正是由其“用”所勾勒出来的。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等是古人饮食活动的反映,编钟、编镈等乐器折射出古人对音乐的欣赏和追求,车器、马器勾勒出古人出行、游玩的图景,矛、戈等实用兵器也展现出不同势力关系紧张、兵戎相见的局面……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透过青铜器这一“历史化石”本身,窥见古代世界的波澜壮阔。

参考文献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零《商周铜礼器分类的再认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11期。

特别提示

根据北京大学防控疫情政策,博物馆目前仅面向校内观众开放请各位观众理解支持。为弥补校外观众无法现场观展的缺憾,本馆特别制作线上VR展览及语音导览,已在公众号内“语音导览”版块上线,方便校外观众实现线上“云观展”。

我馆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起停止入馆),周一闭馆(用以维护修缮)。平时如遇特殊情况临时闭馆,请参见开放公告。

1、根据北京市文物局指示,本馆目前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方式,观众错时分批入馆,以保障展馆空气流通与参观舒适度。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线上渠道参观预约。如未提前预约且参观当日仍有余票时,观众可在现场预约。如您无法按时进馆参观,请提前取消预约。

2、观众入馆前须出示预约证明与本人有效证件,并扫描“燕园防疫”二维码,登记个人信息。

3、观众入馆时进行体温测量,检测体温超过37.3℃、出现咳嗽等可疑症状者不得入馆参观。参观时须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

(0)

相关推荐

  • 佳书购藏 |《山右吉金—山西商周青铜器纵览》

    编者按 拿到此书时,分量不轻,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因为除了装帧郑重精致,当我翻开它时,还有一股殷实厚重的.来自上古青铜文化的气象正遥远地.徐徐地映入心田.对于欣赏青铜器,若抱以柔和.优雅的审美视角 ...

  • 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 国家博物馆

    2019年03月28日 12:57 国家博物馆作者:国家博物馆 这个遗址的名字,国博君也眼花了一下,看成了"喜酒",来,大家为考古新发现碰杯! "2018年度终评会&qu ...

  • 罍霝甑斝簠觯甗,青铜器的名字

    去年在国内逛了很多博物馆,到了夏商周礼器的片区,常遇到许多生僻字. 那字长得就像一个青铜器,极为生动有趣.有些博物馆好心的标出来了,有些则没有,常有人看得一脸懵~ 喏,我呕心泣血整理出来了.有些字生僻 ...

  • 14世纪前出土金器展

    金冠带,晚商至西周,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金腰带,西周,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guo)国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金环.金人面相.镂空喇叭形金器,均为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金箔虎形饰,三星堆博物馆藏 金臂 ...

  • 尊爵盉罍鼎甑鬲甗 它们都是干啥的?

    尊爵盉罍鼎甑鬲甗 它们都是干啥的?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建设数字乡村问题有哪些?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虽然数字乡村有着 ...

  • 一篇文章带你搞定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是小学数学一种重要的类型,又称为消长问题或牛顿问题,由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 当年牛顿曾编过这样一道题目:牧场上有一片青草,每天都生长得一样快. 这片青草供给10头牛吃,可以吃22天 ...

  • 一篇文章带你搞定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过桥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程问题. 难点在于,如果不太会画图的话,很容易找错路程之间的关系. 今天,就来给大家再总结一遍火车过桥中的一些基本情况,尤其是每种情况的图要分辨清楚. 孩子 ...

  •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湖田窑!资深藏家必看!

    湖田窑水晶莹玉润,白中泛青,色如湖蓝,极富情趣,刀法简捷明快,娴熟自然,结合造型.底足工艺特征判断,是开门的宋代湖田窑精品特征.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 ...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强迫症!

    许多人都喜欢拿强迫症自居或者开玩笑,其实真实的强迫症一点都不好玩.本篇文章将带您了解强迫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许多人认为,强迫症就是反复检查和洗手.其实不然.在临床调查中,50%左右的病人都有检查和清 ...

  • “吃素”到底好不好?一篇文章带你看穿素食的真相

    有人说, 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才爬上食物链的顶端, 可不是为了吃草. 然而,现在吃素的人越来越多了. 素食日渐风靡. 过去吃素可能是为了信仰,宗教,为了不杀生. 如今吃素是为了健康. 那么吃素有什么好处 ...

  • 为什么特发性震颤久治不愈?一篇文章带你深入了解它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很多患者不知道该如何判断特发性震颤是属于哪种疾病,甚至认为特发性震颤是单纯的神经疾病与躯体疾病,对特发性震颤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没有达到对症治疗,病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

  • 想了解道家?一篇文章带你全面解锁

    通过对<庄子·外篇>的考察,除典型的庄子自由哲学形态外,还包含黄老道家哲学形态.神仙修炼道家形态.技艺武功修炼道家形态等.本文3755字,阅读大致需要10-15分钟.‍‍‍ 庄子分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