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诸葛亮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藏着一个致命的漏洞!
《隆中对》是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名篇,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说理明晰,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并且要求背诵,可谓千古名篇。
鲁迅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准确:多智而近妖。民间对于诸葛亮也有“智圣”的称呼,而这个智圣一出场,就提出了这个名垂千古的战略思想,确实让人叹服。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他的战略时,高居兴复汉室的旗号号令天下,利用荆州刘表的无能,“其主不能守”,夺取荆州这块地盘。然后把暗弱的“天府之国”益州也给吞了,从此我们就跨有两大地盘了。然后我们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一点发生点什么变故,您让一个大将带着荆州的人马出宛、洛,您自己带着一队人出秦川,那百姓还不得拿着食物欢天喜地迎接您吗?到了那时候,霸业必成,汉室必兴。
刘备一听高兴坏了,他深知自己得到了一个宝贝,吩咐关羽,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你们不要再发牢骚了。
此后,“蜀国”的一切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计划来执行,他们先占荆州,后取益州,东联东吴,北抗曹操。诸葛亮七擒孟获,搞定了周围的“蛮族”,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然后六出祁山,然而却没有成功,反而死在了五丈原上,蜀国之后也就灭亡了。《隆中对》可谓是诸葛亮的战略总纲,多年来他一直都按照这个总战略行事,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遭遇惨败呢?
对于这个问题,主席有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他还是非常赞赏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尤其是联吴抗曹一点,这把主要矛盾(与曹操的矛盾)和次要矛盾(与孙权的矛盾)分得非常清楚,次要矛盾服从次要矛盾,所以即使刘备因为夷陵之战而死,诸葛亮依旧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抗曹魏。这种主次分明的认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过,他也认为,蜀国之败,其实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分兵两处,刘备出领一支兵马,关羽领一支,诸葛亮作战后方,“三分兵力安能不败”?所以,《隆中对》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条重大的军事原则确实可以从蜀国之败和隆中对中找到依据和教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