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农谚“月夕秋分前,注定是灾年”,真的准吗?
9月21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更是重要,因为人们常常将中秋节和丰收联系在一起。随后,9月23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时节,不禁使人想到这样一句农谚:“月夕秋分前,注定是灾年”。我们都知道,农谚是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根据农耕经验总结并口口相传的,不但语言生动,而且道理直白。那么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真的准吗?
“月夕”和“秋分”是什么意思?
“月夕秋分前,注定是灾年”这句农谚里的“月夕”特指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秋节。在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这句话一并解释了“中秋”和“月夕”指的都是农历八月十五。2021年的中秋节在阳历的9月21日。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由于秋分这一天将昼夜均分为各12个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时间一般在每年阳历的9月22日~9月24日之间,2021年的秋分在9月23日。
从秋分这一天开始,我们所居住的北半球由昼长夜短逐渐转变为昼短夜长,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差也是越来越大,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的最低气温相差幅度将高于10℃以上,而且是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与我们恰好相反。
“月夕秋分前,注定是灾年”,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对“月夕”和“秋分”的解释,今年的月夕处在9月21日,秋分则是23日,正好应了“月夕秋分前”,也就预兆的是“注定是灾年”。也就是说,如果“中秋”赶在了“秋分”节气之前,也就预示着当年的庄稼会受到各种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而歉收,从而年景不好形成灾年。那么,这个说法靠谱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中秋,中秋在农历中是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也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但由于农历有闰月,所以,相对阳历来说,就变得不那么固定了;其次,我们来说说秋分,和中秋节不同的是,秋分相对阳历来说时间节点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每年阳历的9月22~24日之间,即使遇到了闰年,时间也只是推后1天。这样就造成了中秋节有可能在秋分之前,也有可能在中秋之后。那么,为什么中秋在秋分之前就会“注定是灾年”呢?
古人认为,中秋是冷暖交接的日子,也就是说中秋是秋寒是否来临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果秋分在前,中秋在后,秋寒来的时间就相对较晚,由于天气仍然以温暖为主,对正在生长的农作物也就影响较小,在收获前作物有充足的光照和积温,所以,也就预示着丰收的年景。
如果中秋在前,也就意味着秋寒到来得较早,作物要想达到正常积温和籽粒饱满,这势必就要推迟收获时间,而到了秋分,南下的冷空气又会与逐渐衰减的暖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雨,由于气温也在逐渐下降,大多会形成连阴雨天气,这对正处在成熟期的作物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连阴雨天气会导致作物倒伏、籽粒霉烂甚至是发芽,从而对产量构成威胁,当然就会形成灾年。
从古代的耕作条件来看,农业生产受气候变迁的影响较大,因此,“月夕秋分前,注定是灾年”,这句话确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保护地栽培、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也正在逐渐减弱,也期望我们早日能过上旱涝保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