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头:你们要的科普,难道就是用错误将历史拱手赠予韩国?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中韩关系想要正常化,看来第一步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韩国的?什么是中国的?

我国网民和媒体大概有一个爱好,叫做“给韩国人编剧本”,也可以叫做“送韩国人东西”。体现为,韩国没有主张的东西,拼命就要送到他们地方去,关于这点之前已经写过《韩国人抢走了中国的端午节?——全方位揭露韩国申遗的端午祭是个啥!》和《让我们不吹不黑,聊聊平昌八分钟:另一些你误会了韩国的事情》聊过了。

不过这次的内容特别不一样,因为估计连韩国人自己做梦都没想过,中国人竟然要送一个发型给他们——牡丹头!

原址:http://tieba.baidu.com/p/2341459111

自己搞错自己国家历史还不算,还得YY是韩国人盗用,韩国人估计表示一脸懵圈啊!这口锅从天而降太莫名其妙了!

来自韩国的“牡丹头”

如果大家百度“牡丹头”,会看到的形象是这样子的

△ 此图出自网上流传甚广的“古代女子发型大全”其中一幅

回复“发型大全”获得彩蛋看全部吐槽

如果配上真人照片,还会是这样子的

咦,这个不就是韩国的发型吗?而且一个“牡丹头”竟然搞出两个不同的韩国头来,这不是滑稽么,足见大家对于这种画了又画发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完全没有认知。

先介绍这两个韩国发型分别是“於由美”、“加髢”,只要稍微看过韩国古装剧就可以明白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发型。

△ 於由美,及於由美的假发

△ 髢髻,及加髢所用的假发

“髢”是假发的意思,一般会拧成麻花或编成麻花辫的样子,韩国大多数发型都需要它的参与才可以完成。

之前在《妈祖髻:最感动的看到你依然充满生命力地活着》就介绍过,日本的岛田髷的原理类似于中国明代以后汉人女子典型的“三绺梳头”。

△ 日本所用的是“三绺梳头”的逻辑

但是我们看韩国就完全不是这样子的。

加髢之制, 始自高麗, 卽蒙古之制也。——《朝鲜英祖实录》

可见无论从外观还是梳理逻辑上,韩国的这些发型就不可能是“牡丹头”,将两者图像和韩剧剧照混淆的人看的只是外观而已,却不知道内在的历史渊源。

△ 《妓女图》윤운홍作

△ 《端午风情》申润福

而且看外观也罢了,观察力还不佳,那就要命了,因为这样有问题也发现不了啊!

那么中国真的有“牡丹头”,真正的“牡丹头”又是啥样的呢?

历史上的“牡丹头”

在《历史: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谜题》一文里我说过关于历史上“名”与“物”之间的考证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因为你不可能精品几个字的文献就想象出一个实际的东西,发型更加是了。所以能做的就是根据文献记载的时代,结合同时期留下来的其他文物,比如画像、比如雕塑来推测出哪些是比较符合这些文字描写的东西。

“牡丹头”不是一个非常长时间流行的概念,它很像我们现在会一阵风流行起来的那些发型一样,很快也就消失在历史里了。所以关于它的记录集中出现在明末清初(更偏重于清初)这段期间。

吾苏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兰花如意之号。吴梅村先生有咏牡丹头南乡子云。高耸翠云寒。时世新妆唤牡丹。岂是玉楼春宴罢。金盘。头上花枝斗合欢。

——《坚瓠集》

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尤侗

予前论髻,欲人革去“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怪形,而以假发作云龙等式。

——《闲情偶寄》

窃怪今之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种种新式,非不穷新极异,令人改观。

——《笠翁秘书》

雪娘道:“我自己不会动手,往常都是妈妈替梳的。”王四道:“梳头甚么难事,定要等妈妈,待我替你梳起来罢。”雪娘道:“只怕你不会。”王四原是聪明的人,又常在妇人家走动,看见梳惯的,有甚么不会。就替他精精致致梳了一个牡丹头。雪娘拿两面镜子前后一照,就笑起来道:“好手段,倒不晓得你这等聪明。既然如此,何不常来替我梳梳,一总算银子还你就是。”王四正要借此为进身之阶,就一连应了几个“使得”。

——李渔《连城璧》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几个信息:①“牡丹头”是一种高髻,即以发髻高耸为美;②“牡丹头”是一种潮流,李渔多次提到所以大约流行年代与他相仿;③这是一种从江南/苏州开始流行的发式。

符合这样描写的发髻形象的确有,清初画家在一些写实画作里都有留下来。

△ 《豪家佚乐图》 杨晋(1644-1728)

△ 《乔元之三好图》 禹之鼎(1647-1716)

可以看出这种形象和网上所流传的“牡丹头”全然不同啊!那这种“牡丹头”又是怎么变成那种“牡丹头”的呢?

以讹传讹的“牡丹头”

所以考证“牡丹头”的专家并不多,不过少也有少的好处,我们可以很清晰梳理出这个发型被以讹传讹一直传到韩国去的完整过程。

我所看到的最早考证的是1988年出版的两本书,分别是戴争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和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戴争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上面放了古画的那种“牡丹头”。

△ 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问题又出在了周汛、高春明身上了!看本号文章多了,大家就会发现高春明这个名字出镜率真是高啊,他是服饰史错误制造专家啊!

在《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里,作者竟然拿出来完全不同的三种“牡丹头”形象,别说读者迷茫了,估计连作者自己都是晕头转向的吧!

△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真正的高潮出现在1992年赵长胜的《古今中外发式大全》,这书是不是听名字就觉得一定有坑啊!的确有坑,因为你不一定听过这本书的名字,但是你一定见过这本书的插图。

△ 赵长胜《古今中外发式大全》

很多人忽视了上排的那2个“牡丹头”,直接用了下排左边的那个“牡丹头”。对!这张图就是网上流行的那张“牡丹头”的原型。

不过我愿意赌10万块,那个画手只见过这些网贴里的图没见过原书,因为我也是前阵子突然来劲想找这些图的原书(原书根本不是黄色底的)。请转告那位画手,他欠作者赵长胜一个改编的授权啊!

△ 网络流传的“牡丹头”

除了这个,2012年出版的《中国设计全集》里竟然也专门开了一个目录谈“牡丹头”,大家实在是对于古代服饰的猎奇心理过重了,以至于忽略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你写进目录里去的东西(关于这点我会在下一段里详细写),什么只是昙花一现的细枝末节。

《中国设计全集》同样并举了几个完全不相干的发型,然后都说是“牡丹头”。

△ 《中国设计全集 第8卷 服饰类编 容妆篇》

但是可以从书里专门画了示意图的那个,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他就是爱陈洪绶啊!那张线图不就是画得歪歪扭扭的《夔龙补衮图》图么?

△ 《中国设计全集 第8卷 服饰类编 容妆篇》

△ 陈洪绶《夔龙补衮图》

这书里还出现了只要提到“牡丹头”就会刷一次存在感的任熊的画作《瑶宫秋扇图》。作为清代著名画家,他的年代离“牡丹头”好远了。

△ 《瑶宫秋扇图》 任熊(1823-1857)

以上都属于“仕女图”,仕女图有多么不写实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可以参见《也是醉了!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拿仇英的仕女画当明代服饰看!?》。

顺嘴提一下,“牡丹头”真的跟“牡丹花”关系不大,不是戴个牡丹花就是“牡丹头”,我见过洛阳地区的媒体乱套用,还一本正经地科普(胡说八道)。

一点也不神秘的“牡丹头”

估计很多人都晕了,这个“牡丹头”那个“牡丹头”,那“牡丹头”究竟是个什么鬼啊!

首先,“牡丹头”的出现只是将原有发髻在梳理过程中加了一些手法,比如垫假发,令它看起来高耸,而且也不是一夜之间搞起来,而是有发展过程的,这个很多文献里都有表述。

崇祯之间,始为松鬓扁髻,发际高卷,虚朗可数,临风栩栩,以为雅丽。顺治初,见满装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加饰于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然高卷之发,变而圆如覆盂,蝉鬓轻盈,后施缎尾,较美于昔年。束发直上指,前高逾尺,数鬓掩颧,数载之前,始见于延陵,时以为异,今及于吾乡,遍地皆然矣。

——《阅世编》

△ 冷枚 《春闺倦读图》

余为诸生时,见妇人梳发,高三寸许,号为“新样”。年来渐高至六七寸,蓬松光润,谓之“牡丹头”,皆用假发衬垫,其重至不可举首。

——《三冈识略》

可见原本的梳理逻辑是不变的,如果你要用现在“古装造型”去看这个发型就会落入我要用很多个发团来堆这个“牡丹头”的陷阱了。

△ 清初禹之鼎绘仕女簪妆

我们仔细观察画家笔下的“牡丹头”就会发现,它的基本逻辑依然还是“三绺梳头”。晚明时期,外国传教士曾经如此记录中国女性的梳头方式。

她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铂。

——《中国志》

这个过程就是保留至今的“三绺梳头”,只不过“牡丹头”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妈祖髻”正好相反,将发量更多留在了前面头顶那绺,并在下面垫假发,营造成蓬松高耸的效果。而妈祖髻是把发量留在了脑后那绺。

所以“牡丹头”虽然容易被归类为“高髻”范畴,但是它高耸的根本不是它的“髻”,所以《阅世编》里才说是“松鬓扁髻”,因为“髻”应该是脑后那个圆形的东西。

△ 《乔元之三好图》 禹之鼎(1647-1716)

中间侧面那个女子露出了“扁髻”

可以参考日本庇髪的做法,区别在于日本庇髪垫高的不仅仅只有额前的头发,而是一整圈。

△ 庇髪

(关于庇髪的流行请参见本次的第二篇推送)

“牡丹头”的“扁髻”外面还绕着一圈头发,这个在“三绺梳头”的老照片甚至是如今依然这么梳妆的地方也有保存,包括之前写到的“妈祖髻”里的舵髻也是类似手法,可以参考。

△ 苏州水乡妇女传统发髻梳理图解(漢聲雜誌)

所以,“牡丹头”是完全可以用如今依然有保存的“三绺梳头”的逻辑去尝试找回当初的梳头方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牡丹头”根本就不应该单独列一个目录,因为它就是明以后汉装女子“三绺梳头”的一个变形罢了。知道这个,又怎么会歪到韩国去呢?韩国根本就不“三绺梳头”啊!

而且我看某个所谓“复原”做出来的“牡丹头”,遮遮掩掩不给正面照片也就算了,连“扁髻”也没有了,本质还是用“造型”的手段去堆砌,目的是“拍写真”而不是“复原”。

找到一些高鬓“三绺梳头”的老照片,可以感受下“牡丹头”的意境。

注  文中提到的“韩国”部分代指“朝鲜半岛”、“李氏朝鲜”等。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