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西方传入...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40年前,一群小学生无意间的发现,将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推到了9000年前,西方学者的言论不攻自破。
1979年的秋天,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村旁的河堤平整土地。翻土的时候,他们发现地里有许多石斧和破碎的淘片。
一般人见到这些东西估计直接就忽略了,老师却看出了端倪,他判断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古代的文物,于是小心翼翼地搜集起来交给了县博物馆。
这位小学老师的举手之劳,为20世纪一项极其重大的考古发现拉开了序幕,这座叫贾湖的小村庄也因此扬名世界。
考古人员在石斧和陶片的出土地考察,结果令所有人吃惊,这地下竟然埋藏着5.5万平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有7500-9000年。
此后几十年的时间,考古人员先后9次来到贾湖村进行发掘,不仅发现了房址、窑穴、陶窑、墓葬、兽坑、壕沟等各种遗迹近千处,还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质料的生活用具数千件。
5.5万平米的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令考古人员眼花缭乱,不过谁也没想到,在一座墓葬中出土的几根细长骨头的价值超越了所有的文物,并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在编号M282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在墓主人的身边竟然整齐地摆着十几根细长的骨头。
这些骨头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骨头上面有很多圆形的孔,成规律地排列。每根骨头上孔的数量又不尽相同,5孔、6孔、7孔、8孔的都有,大多数以7孔为主。
看到这些带孔的骨头,所有人都同时想到一件东西——笛子。太像了,难道这就是古人用动物的骨头做成的笛子吗?
现场的考古人员一时也不敢确定,中华文明才5000年,而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八九千年,那时的人类还在为温饱而奔波,很难想象远古时期的人们能打造出这种用来演奏的乐器。
为了证明这些带孔的骨头是不是笛子,考古人员当场将这些骨头洗干净,现场吹了起来,这一吹还真发出了声音。在场人员非常兴奋,9000年前的笛子,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发现。
不过这个东西该怎样才能吹出曲调呢?它是横吹还是竖吹呢?在场人员虽然都是一群高学历的考古专家,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研究乐器还得请教乐器方面的专家。
考古人员带着这些疑似笛子的骨头,找到了中国古乐器专家萧兴华,经过萧兴华的反复试吹,终于用竖吹的方式吹出了音阶,甚至用它吹出了一曲五声音阶的《小白菜》。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实验中,这些带孔的骨头甚至能够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由此专家认定,这种用骨头制成的笛子,就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乐器,因为符合中国古老的竖笛的特点,专家将它们称为“骨笛”,结合它们的出土地,又被称作“贾湖骨笛”。
在贾湖遗址,一共出土了这种骨笛共计20多支。贾湖骨笛是全世界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远古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还要早2000多年。
一直以来,人们,尤其是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西方的音乐以七声音阶为主。后来七声音阶从西方引进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
贾湖骨笛的出现,推翻了这种论调,将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9000年前。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早在9000年前就已经拥有极高的音乐素养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骨笛中,有两支形制十分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贾湖骨笛,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9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想到制作骨笛这种乐器的呢?专家推测,古人制作骨笛最初的目的或许并不是为了奏乐,而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
狩猎成功后,人们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同时吹响骨笛欢庆盛宴。久而久之,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们的审美不断升级,他们开始发明越来越复杂而又能发出美妙音阶的乐器。
贾湖骨笛的秘密被层层剥开,向世人展示。至此,还有一些疑问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这些骨笛是用什么动物的骨头制作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经过专业设备的检测发现,这些骨笛的材料全都来自于仙鹤翅膀上的骨头。
骨笛,一般长20几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均匀地分布在同一条线,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的记号,这说明古人在钻孔之前经过仔细的度量和计算。一些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这是调音孔,这表明古人已有声律规范的意识。
由此可见,9000年前的古人能制作出这些可以奏响乐曲的笛子,并不奇怪。
我们可以想象,9000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我们的先祖怀着无比的敬意将仙鹤的翅骨取下,将其凿成乐器,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
正是这次勇敢的尝试,开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