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城市人文播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对于一个即将从 0 开始、短期内不会变现却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项目,大家的热情让我很受鼓舞,越来越坚信能把它做成想要的样子。
所以今天我想再谈谈对于「城市人文播客」的愿景,我想组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以及我们未来协作模式的一些规划。
如果你仍在观望,或者不确信自己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希望这篇短文能给你一些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我希望你能整体上认同,然后和我一起补充、完善,让播客项目的轮廓清晰可见(目标明确),也触手可及(具有可执行性)。
一、我想做一档怎样的播客?
昨晚和朋友聊「播客」,她问我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
我说总要花点时间把生活填充的丰富一点。
“这个理由可不够充分,Holiday,认真想想你的 mission 是什么?”
我从小的成长是比较封闭的,常因为成绩不错而沾沾自喜,离开需要排名的校园才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会。
前几年我特别嫉妒很多同龄人和后浪们,他们读书时就参与了各种有趣的实习和公益项目。我自问能力不差,但却等不到合适的机会。
后来我明白,机会不是等来的,是别人争取来的,而我不是没有争取的资格,而是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机会的存在。
信息差,依然是将人与人划分出不同生活形态的一把隐形的刀。
前些年日本做过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问大家长大后想做什么。统计结果中,女生最想做的是开面包店和咖啡店,男生中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司机、动画师和厨师。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应该是多元且平等的,不是人人都想做明星、网红、CEO,烘焙师、司机、厨师可以将热爱发挥到极致,得到尊重。
有个女同学,考了老家的公务员,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近聊天,她羡慕我自由职业不受束缚,走南闯北只为自己而活。
她说如果当时知道还有这种生活方式,至少不会那么早就结婚,多给自己两年时间或许现在会完全不同。
事实上,我也同样羡慕她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伴侣和孩子,妥妥的人生赢家,只是我自己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回到主题,我想我做这个播客的 mission 就是:展现更多旅行和生活的可能性。
让只爱打卡拍照的姑娘们知道,旅行不仅在朋友圈发生,更可以融入到当地生活;
让学生们知道,成绩不是优秀与否唯一的评判标准,高考失利不等于人生就完蛋;
让打工人知道,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身体才要紧,最美好的年纪不该只用来加班;
让鸡娃妈妈知道,不是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在学习上,不被鸡的孩子或许表现更好;
我们定位城市人文,既关注在地文化及地域间的差异性,同时也从整体性的角度关注社会生活。
具体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探讨当代青年关注的社会议题。通过与嘉宾对谈、团队成员圆桌讨论的形式,从社会现象出发,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向大家展示一种反固有范式的生活方式和观察视角。
如女性平等、职场内卷、鸡娃。
2. 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传播地域性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传统广州人为什么不爱吃辣、东北的澡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 分享旅途和生活中的奇葩经历、独特体验。
如我之前在塞尔维亚丢失所有证件和钱,得到好新当地人的帮助顺利回国的故事;在菲律宾海岛上打车,结果车在半路坏了,陪司机去修车的经历。
4. 发掘普通人的生活和一般人不知道的行业内幕。通过这部分的讲述,让大家因为了解而理解、尊重、感恩。
如正宗的肠粉是怎么做的,原来地铁工作人员还要上夜班。
总结起来,我们的播客,力求有深度、重视在地性、趣味性,同时立足当下,接地气儿。
关于这个 mission,昨天和朋友的一些探讨我觉得还蛮有启发性,也分享给大家。
之前一度令我很困惑的是:我提供可能性,然后呢?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改变吗?
关于这个问题,结论是:我们展示可能性,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让大家知道选择并不是唯一的。即使最后你依然做了同样的决定,继续过现在的生活,这是你权衡后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这是你不知道还有其他路可走。
举个例子,我们采访背包客、自由职业者,不是为了鼓励大家都辞职去看世界;我们采访大龄单身女青年,也不是鼓励大家都不结婚,而是让大家明白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另一个问题是,个人经验和观点并不具备普适性,那么传播的价值在哪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讲一件事。之前 WYN 的编辑跟我约过一篇稿子,想让我写写经营民宿以来难忘的故事。编辑们看完觉得很有趣,但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推介给读者。
后来我自己想这件事,觉得是这样的:放在一个需要呈现价值观导向的平台,我的民宿共享经历不具有普适性。我不能鼓励每个人都敞开家门迎接陌生人,更不能保证大家真的这样做了遇到的都是有趣而温暖的人。
所以在我们的播客里,我们只做可能性的呈现,不预设对错、不划分高低;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刻,我们不提供具体的方法论,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摸索。
至于价值,我觉得不要把它预设成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壮举,如果有一个听众听完受到启发,去了解了更多东西,我觉得有意义;单纯让大家觉得有趣,打发了无聊的时间,也是意义;通过做播客,我们搜集话题、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都是意义。
当然,这只是我对这个播客的一些想法,你可以有你自己的。
二、我想组一个怎样的团队?
鉴于大家的参与热情,我参考以往在公益组织做志愿者的经验,将这个团队设为 2 个部分。
我们将开放 6 名核心成员席位,希望你:
对做播客这件事,有强烈的意愿,大方向上认同我的理念,且有自己的想法;
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背景(社会学、人类学、旅行、建筑、NGO 等更佳),有自己想要做播客的选题,并能连接到一些嘉宾参与初期的节目录制;
时间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强,能在日常的忙碌中贡献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对自己的节目负责到底,并以此为乐(而不是压力);
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一个短期可变现,或能达到某种目的的事情,但依然能够长期坚持(首期至少 6 个月)。
理想情况下,除广州外,北京、华中、华东、重庆或成都各1人,分别开展自己城市及周边的在地性内容录制,具备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
志愿团队的成员适合这样的你:
对播客项目非常感兴趣,但不保证自己有充裕的时间,那么可以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主导并参与某一期节目;
不擅长与人沟通,或者还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那么可以加入别人组建的项目,负责资料筹备、文字稿校对、声音后期等制作;
自己没有精力参与,但仍希望加入播客项目,那么可以充当我们的 BD,帮忙介绍合适的嘉宾(尤其是如果你是在校生,希望你能帮忙介绍一些导师资源,并把这个项目传播给你的校友们)
对于这个志愿团队,我的其他说明:
1.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是一个公司,没有职级之分。核心团队和志愿团队是根据大家的投入度和稳定性划分,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大家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使命感聚在一起,每个人的都有发声的权利和机会,每个人也要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即使你并不认可,也不要急着否定。
2. 志愿团队不靠激励,做多做少根据能力、时间、兴趣度来自行安排(但收获和付出肯定成正比),不强制、不内卷,没有热情的时候可以随时退出。
3. 我们将以每一期节目为一个独立项目,由话题的提出者来主导,你可以独立完成包括资料搜集、采访、对谈、后期的整个项目,也可以和其他人组队,你全权为自己主导的项目负责。
4. 如果这个播客能够在质量上有保证,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赞助方,或者有其他变现的可能,但在大家加入时请不要抱着这种预设,希望你把它当成一个不赚钱但自己仍然愿意做的事,把丰富生活、提升能力和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作为唯三的福利。
5. 目前团队采取全志愿的形式,请大家务必思考清楚再决定加入。在经济能力可接受范围内,我愿意采购一些设备,以及未来考虑将比较机械的校对、后期等工作外包,以节约大家的时间专心做好内容,但目前所有工作都需要大家共同完成,每一部分工作都同等重要。
三、未来将如何协作共创?
1. 告别微信,工作相关内容通过专业的协作软件来管理和沟通。如果一个成员在休假中,绝对绝对不要找他。
2. 志愿者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提报选题,核心团队与提报人讨论决定具体开展细节。
3. 以每期节目为一个独立项目,设置明确的负责人,自行安排项目的进度和成员,对自己的项目负责,遇到问题时及时与核心团队沟通。
4. 建立嘉宾库,不断储蓄我们的内容素材。
5. 每期内容都是从一个主题开始「闲聊」,发散思维,不设限制。
6. 目前在音频平台及公众号同步更新,在大家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及后期从简,以内容质量为先。
7. 我期望这个团队能不断扩大和逐渐专业化,然后根据大家擅长的领域和工作类型划分更多不同的志愿岗位,给大家提供更多福利,但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先把节目做好,甚至我们先开始着手做起来,然后再随着它一起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性。
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上篇招募文章中也有提到:
无论你的参与意愿有多强烈,我都希望你以 part-time 的形式加入,并且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足以支撑日常生活。
做播客也好,做其他任何事情也好,都不是一天能做成的。饿肚子追求理想,是不会太长久的,反而可能把理想也磨平了。所以你把它当成一个业余想要投入的事情就好。
另外你也别说我看好这个项目,准备全身心做这个!
首先,这让我有压力,一有压力我就想躺平。其次,这让你自己有压力。在我的观念里,如果一件事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就很难不要求它尽快变现。而有些事,需要慢慢来。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人文播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可能是在说生活的可能性,你一定也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你看完这篇依然决心加入,那你应该就是我们想找的人。
欢迎加入!
PS. 最近会组建核心团队以及组建志愿者团队,到时候我们组织一场线上会议,让大家远程面基。可以期待一下,哈哈哈~
扫码勾搭,得闲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