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50:丁谓大权在握要清除寇准、李迪,居然使出了下三滥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今天是原创第150篇。


宋真宗赵恒末年,权臣是丁谓。

大权在握

1020年底,宋真宗赵恒久病无力,还腹泻了两天。他把重臣们找到承明殿,说,朕已积劳成疾,你们好好要辅佐太子。

说完他还出示自己的手诏,大意是:自今起,太子于资善堂听政,由宦官入奏皇帝、皇后宫中辅政

这样行政没多久,大家就看出了端倪。资善堂议政是丁谓主导,而且皇帝还允许他十天才去一趟资善堂主持议政;负责联络宫内外的太监雷允恭;大政主要由刘后决策。雷允恭是因揭发周怀政而被提拔取代的太监,与丁谓自然沆瀣一气。

此时太子才十岁,长此以往,太子堪忧,朝中将乱。

太子

一年多后,1022年二月初五,赵恒驾崩前半个月,丁谓封晋国公、冯拯封魏国公、曹利用封韩国公。

二月十五日,丁谓、冯拯来到皇帝寝殿,赵恒已经病入膏肓。

二月十九日,赵恒崩于延庆殿,赵祯即位。赵恒遗诏:尊赵祯的大娘娘刘皇后为皇太后,赵祯的小娘娘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

赵恒

重臣们听刘太后传达了赵恒遗命后,回到候朝的殿庐中起草诏书。看着“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这句话,丁谓提出,将这“权”字去掉吧。

去掉此字,就不是代理、权宜之计的意思了,所以参知政事王曾立即反对。他说,皇帝年幼、太后临朝,本就是帝国暂时的异象,称“权”尚可以警示后人,而且皇帝遗诏言犹在耳,怎可更改?!

丁谓只好作罢。

接下来,中枢协商制定听政礼仪。王曾提出,开国以来尚无太后临朝,可以参照东汉故事,在承明殿五天议政一次,皇帝坐左边,太后坐右边垂帘听政。

太后同意了,但丁谓又提出了异议。他想限制皇帝与其余人接触的时间,所以他提出,皇帝每月只需月头、月中两天召见群臣,除军国大事由太后、皇帝召重臣们议政决策外,其余事项由雷允恭入宫传奏、宫中批奏即可。

丁谓

这样,朝中大事小事就离不开雷允恭这个宦官了。王曾认为这是祸端之兆,自然不同意。

不同意?丁谓也有办法。他悄悄地派雷允恭入宫劝说太后。不知怎么汇报的,没几天,太后忽然降手书,听政事宜与丁谓的建议完全相同。

这样一来,朝廷完全由太后、丁谓把控了:翰林学士们起草诏书,雷允恭交丁谓审阅,确定无误后入宫盖上大印就万事大吉

清缴寇准势力

大权在握后,太后、丁谓迅速开始继续清缴寇准势力。

先皇临终前不是还问起寇准、想见寇准吗?还说寇准、李迪值得托付吗?

看来仅仅把寇准赶到又小又远的地方是不够的,还要赶到更远更偏、最好能置他于死地的地方才行。

这是怎样一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丁谓志得意满地叫来值班的知制诰宋绶起草诏书。谁知宋绶写完,丁谓很不满意,不是知制诰宋绶的文笔不好,而是他嫌寇准的罪状太轻了,一定要罗列多一点。他说,寇准的罪状就这么点?你都没写清楚!难道知制诰都不会写文章的么?

寇准

丁谓根本不愿等宋绶再修改,自己亲自动手修订诏书,专门增加一句:

“当丑徒干纪之际,属先皇违豫之初,罹此震惊,遂致沈剧”。

意思是叛逆寇准违法乱纪,正好先皇龙体欠安,导致病重驾崩。这是要把寇准名声搞臭。

如此大罪,自然不能轻罚:

寇准(道州司马)勾结周怀政,贬到岭南,做雷州司户参军;其同党李迪(知郓州),贬为衡州团练副使;将罪状昭告天下。

曹玮,责授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周起,责授太常少卿、知光州;王随,责授秘书少监、知通州;王曙,责授郢州团练副使;盛度,责授和州团练副使。

凡此前依附寇准的,一并再加贬黜!

下三滥手段

这只是明面上的政治绞杀,私底下丁谓继续发挥聪明才智。我把这种手法叫做激杀——羞辱他、刺激他,直至逼死他

他给分道前往道州、郓州的两名宦官各一把剑,让他们显摆显摆,一副要奉旨诛杀寇准、李迪的架势。

对他驱逐寇准、李迪的做法,朝野议论纷纷,传出流言“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寇准

有人实在看不过眼,劝丁谓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李迪如果死了,士大夫会怎么说呢?

丁谓不以为然地说,这些好事书生顶多写一句“天下惜之”而已!

李迪真的差点中计。

宦官到了郓州,并不按既定程序宣诏,而是手持宝剑目无表情地站在李迪面前

宦官

李迪见了,当场崩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要自杀了事,幸亏儿子把他救了下来

同事、朋友得知后过来探望,这宦官也不说话、也不宣诏,只是把来人姓名登记好,将送来的食物放在门外直至腐臭。

李迪能平安到达贬黜下一站——衡州,全仗门客邓余的护卫。政治人物玩诡计,咱们玩狠辣。邓余对这宦官说,竖子!你想杀了李迪来取媚于丁谓吗?我不怕死,有种的你杀了他,看我怎么跟你拼命!

这就是一场心理战。邓余赌赢了,李迪保住了。

寇准比李迪可强硬得多。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比改朝换代还难。这种与生俱来又被后天所塑造的性格,有时候,基本可以左右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寇准一生,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一生。无论是富贵荣华、位极人臣,还是贬黜流放、落至谷底,他都本性不改。从政以来,当朝还能有人比他横?

宦官来到道州,寇准正与同事大摆宴席、热闹喧腾。

大摆宴席

同事们见来者不善,问宦官何事而来,这宦官的反应跟去郓州的一个样,就是拿着剑不说话。

同事们惶恐不已时,寇准神色自若,派人跟宦官说,朝廷想赐我死,就把诏书拿来。

宦官见计策无效,只得交出诏书,原来只是贬为雷州录事参军。这好办,寇准当即从道州录事参军那借来官服穿上,跪拜领旨,然后宴席继续,酒足饭饱直至太阳西下。

一代名臣、大宋牛人寇准,就这样冒着炎热瘴气南下,赶往大陆最南端,最终病逝在雷州,再没有回到中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