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眼观病——《痧胀玉衡》述略讲(上)

我们今天就用一个“述的方法”来看一下《痧胀玉衡》。在李道正老的指导下,目前,我对《痧胀玉衡》述的进展,刚刚完成了第一部分,即序与要论部分。整本书个人已经通读完了,但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所以今天的只是就第一部分作以汇报。
第一部分是整本书的总纲。述的方法第一步是完全用现代文或者叫自己的语言转述一遍,正在《腔调中医》里面连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么做是为了给给大家提供一个与原文相参的现代文,等于开一个方便法门。那么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像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相参的过程当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这本书,然后能够深入到理解到里面所深含的内涵。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才第一次真正体悟到,李老对于痧法的认知的深刻,也是因为这样做,我才体会到《痧胀玉衡》是整个医学发展的脉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他的地位和价值原比人们给予他的了解和尊重要高出很多倍。
一、《痧胀玉衡》的评价
《痧胀玉衡》的思想,来自于中医原创思维,根源于《内经》,而他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又得益于《伤寒》,以及历代的医学家的总结,并在此之基础加以发挥和系统化,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中医历史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
《痧胀玉衡》作者叫郭志邃,字右陶。郭志邃是浙江嘉兴人,当时叫槜(zui)李。应该离李老的老家不远,我们很多人没去过江浙一带,理解浙江嘉兴的主要是通过《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六怪。
他在公元1675年,也就是清代的顺治和康熙年间,完成了这本书。1678年和1697年的时候,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这样子构成了完整的《痧胀玉衡》的这本书。对于这本书,如果做一个整体的评价的话,我会用两句话来评价,第一句叫做“畅痧胀之新说”。
“痧胀”这个病名在《内经》里是没有的。但《内经》里有一个与它直接有关的疾病名字叫“疹”,还有“隐疹”的描述。隐藏的隐,后来到《伤寒论》的时候,谈“疹”这一部分的内容,就给“隐”加了一个病字头成了专有病名“瘾疹”。
历史上还有有一个关于“痧病”的说法,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含沙射影”,葛洪对它做了考察。他认为是水中的一种虫子,然后虫子会把它那个毒素传到人的身上。
随着对这类疾病的研究的展开,人们逐步认为它的病因与不干净的饮食、不干净的生活、不卫生的做法有关,另一个就是与天时感染有关,感染什么?感染疫疠之气。所以属于一种流行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
对此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今年的疫情,我们身处其中,感受更加深刻。直到今天,我们仍要带着口罩互相见面。
历史上,关于外感流行性疫病《内经》已经常提及,到了今天我们知道,逐步行成两套应对体系,一叫做《伤寒》,由张仲景确立了疾病分类方法和治疗原则以及治法。到了晚近“温病学说”逐步兴起,尽管在《伤寒论》里,温病的病因、病机和处理手段和方法是统归于六经辨证体系之下。也就是说,你明白了《伤寒论》六经辨证处理伤寒的的方法,推而广之,也就可以处理四季的疫疠之气,自然也包含有温病的处理原则。
但是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特别是明清之后连续多次多地发生的瘟疫,使得“温病学说”实践有了更新更丰富的认识,逐步有了重新确立一套法则的需要,到《温病条辨》成为代表。温病学说由此而快速发展起来。
大约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一系列的瘟疫的发生表现出了一种共性,那就是根据当时治疗的记载,很多是依靠放血和刮痧、挑痧等外治法处理取得了疗效的。
给《痧胀玉衡》写序的是郭右陶先生的一个同乡叫做王庭,他在序里提到,自己当年在京城赶上了一次瘟疫大流行,染病的人有个共性:就是一旦发作以后胸腹之间感觉胀闷,然后会长出什么来了,会长出白毛,在体表长出白毛。
我们有一年医院“杏林寻宝”,寻访找到一个民间医生,她的方法叫“挑痧”,她会在患者身上找到一个点,然后用针在里面挑,最后挑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一个类似毛的纤维的东西,挑出来之后,经络就畅通了,这个方法被称之为“挑痧”。王庭说当时在京城亲眼看到染病患者会长出白毛来,当时恰好有位来自海昌,这是个古地名,后来已经不用,大体是指广东高州,这个人的身份是“明经”,汉代为了推选人才设立明经科,也就是通晓经书的人,后来这个明经科也被废了,以后常用来借指科举考试中的贡生。这个人姓李,李先生用挑痧,然后挑出白毛,并出血后,病就好,当时找他治疗的人每日超过上千人,都能够随手而愈。后来染病的患者的主要症状转变为咳嗽,嗽甚轻,但不超过半日患者就死了。可见这次传染病是在动态发展中的,主症不断变化,此时已经转变为一种急证,感染了以后,疾病传变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回忆起当年SARS情景,往往半日患者的肺就白了,咳嗽并不明显,但主要是呼吸困难。今年的新冠疫情初期较为缓慢,但一旦转入危重期,就很快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进一步的发展就会昏迷不醒,甚至多脏器衰竭,最终死亡。
王庭所见,在当时来讲,只有挑痧能够很好的治疗,即使后来,李先生离开了京城,对于已经发生了主症变化的患者,人们继续沿用李先生的方法,仍然取得了疗效。后来王庭回到故里发现民间很多人会使用刮痧或者放血这些疗法治疗疾病,而绝大部分医家则不以为意。直到他遇到郭右陶先生,才解答了他的疑问。因此他专门为《痧胀玉衡》写了序,极力推荐这本书。
郭右陶先生也提到遇到了瘟疫大流行,他用刮痧放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救了许多的人,由此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全新的,对于中医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疾病的过程,或者是一个病,他把他起名叫做“痧胀”。因此,我说他是“畅痧胀之新说”
第二句话评价《痧胀玉衡》是说,它是“开温病之先河”。因为郭右陶发现痧胀的出现,往往发作于感染暑气,在夏季暑气的来临、然后饮食的不洁等等所引起来的瘟疫的大流行。当时瘟疫的大流行也是相互传染,而往往这个疾病非常的急,人很快就昏迷不醒、高热不退。对于这类患者,他采用刮痧、放痧再加上药物三者结合,从表到里进行同时的清除,临床效果是“无不验”,没有一个不好的,没有一个治疗不了的。
而同时期的业医者,往往推说古书中未载,对痧胀漠不关心。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他同时期的医生大部分是学院派,像我这样的啊。而真正解决问题是民间医生刮痧的方法,刮痧在当时的江南一带,民间非常流行,甚至“行之大多妇人”(王庭语),是些老太婆、阿姨,都会这个方法,家里一旦有小朋友或者家人在外面中暑或者粪秽感痧,回来她就迅速用铜钱蘸油来刮痧,所以痧的治疗手段这是另一条脉路,与业医者所强调的书中所论并存的另一条脉路,在民间一直被使用。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疾病究竟应该怎样来被认识?是郭右陶先生独创了一个体系,以“痧胀”作为篇名,把这个体系打开了,打开以后为推动和启发“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不仅为再认识这类疾病,能够从病因、病机、病理等等全方位地认识它,而且还为以后温病学说的体系打开了个门户,郭先生的表、中(半表半里)、里三层的透发的办法,以及热毒伏邪的观点,以及对气分、血分的重视,为温病学说“卫气营血”辨证开了先河做出了示范,而郭右陶先生所创立许多治疗这一类型疾病的用药准乃至药物、方剂,后来都被温病学说所吸收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银翘散、桑菊饮最早的原方就出自于《痧胀玉衡》。对于金银花、连翘、防风等的认识,也得益于郭右陶先生的贡献。郭先生对于痧病中痧停留在血分中的认识,促使他领悟到活血的重要性,这直接导致了王清任的四个活血化瘀方的产生,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都可以在《痧胀玉衡》中找到原型。所以我们评价《痧胀玉衡》,我说他是“开温病之先河”。由于它的出现,使伤害和温病之间建立一个过渡,加速了温病学说这个体系的系统认识和系统发展,这是它在整体学术上的一个贡献。
我接下来要跟大家说,郭右陶先生提出“痧胀”这个病名以及建立起来的学术体系并非无缘之木,它是合于我们中医传统的规矩的。
在里面有两个规矩:
第一个我叫“传统中医的知识载体”。即中医传承的载体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中医学不是经验医学、也不是哲学+经验,这都是今人对于中医的错误认识,中医是“理论医学”,他的理论体系早熟而完善,然后它是在理论指导下去认识和治疗疾病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几千年来疗效稳定而巩固。这里的第一个载体,也就是关于理的确立,是以《黄帝内经》的出现为标志的。按照中国传统治学的原则,被称为“经”。“经”是学问的根本,因为经的任务就是讲理,所以对于“经”的尊重是中国医学独有的现象。我们很多人会怀疑说都21世纪了,为什么你还在那里讲经啊经的?为什么要读经,那么古老的一本书,因为他是我们中医学核心理论所在的地方,研究他的过程形成了我们中医的大本和纵轴,什么是经,就是纵向线。什么都纬,就是横向线,你把握一个知识体系,必须把握它的经,经是不变的、恒定的。农村生活的孩子可能知道纺织,看过家里老织纺机,经线是固定不变的,纬线是通过穿梭,变动不居的,经纬结合构成了一匹布。什么是经学的纬,就是传、注解、注疏等等,古人通过解经、注经的过程,然后把新实践所获得新知、新经验通过不断地丰富入经的体系里面去。大家听懂了吧,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脱离不了经,你脱离了经,就没有办法谈中医的理。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
一旦经被确立,此后任何一个医学家要独立创新说的时候,都必须首先接受经的审查,他必须合乎于经,与经之间进行相互的参详,否则就无法确立自身的位置,《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与经相明”,这是《黄帝内经》中黄帝传经给雷公的时候所说一句话。意思是,“你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你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和原理(经是原理)进行相参,互参,以后你才能够明白你的东西”。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读经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但这个理论是有特指的,是指经的理论。
第二个知识载体被称为“师”,老师。李老就是师。老师是什么?老师是运用经在临床中解决问题,与经相明之后创立的“师法”。这是个体将经与实践进行相合之后形成的,发挥着“活知识”的作用,它是活的,它是可学的,它是可用的,而且这里还有许多大量不可言说的部分,就是不能够用言语和文字表达的,而是他在实践和与经相明过程中感悟出来的,这个我们一般叫做“心法”。心法非常重要。杨过去到终南山,他的师傅只教他“口诀”,但不解释,一到考试,杨过的笔试是天下第一,口诀背得很熟,一打起来一比赛,就被别人打得满地乱跑,因为他只知道“口诀”而不知道“心法”,不知道如何去用,这个例子可以生动说明“师”作为一个知识载体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师承?为什么要师带徒?就是由这里来的。
第三个就是“案”,医案的案,古代的师,你看他一辈子写的书,可能是一本《黄帝内经》的注书,很少写自己的书,另开篇章的是很少的人,大多数都是讨论“经”的书,但是他会写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医案”,通过“医案”的书写,把现实当中的一个个医学案例用“经”的原理进行讨论,由此表达出自己隐而不藏的体会,并通过医案忠实地记录出与经相明过程中是否取得“验”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我们说的“经验”的由来,“经验”其实不是一个贬义词,有“经”才有“验”,“验”是对“经”的证明。
换句话说,经提出原理,通过实践,要对它进行证明就是验,现代的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说,提出假说以后要去证明,通过什么证明,通过创造验来证明,其实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古今中外研究学问的底层规律,是没有任何的差异。中医并不是凭空出来的,他是在大量的“验”基础上去慢慢体现出来,而这个中间的载体就是“案”,所以读中医书除了读经、跟师,最重要的是去读医案,写医案,不借助医案,你自己无法提高。最早记载的医案是谁写的,仓公,汉代的仓公,他得到扁鹊医书之后,在临床一试,发现这个病人的表现和经里说不一样,他就把它记来,然后就想为什么不一样,想出来理由之后又在临床中应用,发现的确是这样的,原来经是对的,是我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刻,我的理解过于简单,就是通过“案”的不断积累,最终个人医术不断提升。所以司马迁说“扁鹊者美好也,而仓公近于美好也”,接近美好。就是他能够将经应用到临床然后,不断对二者进行互参,通过案来进行验证,最后才达到“守数精明”的地步。他用了三年时间,“三年有验”,看病的时候有验,能够取得临床疗效,我们也是一样,一般跟师三年,三年当中,应该不断做案例,这样你才能成长。这样你就明白传承中医,经、师、案缺一不可。
最后一个是“论”。在实践和与经相明过程中,医学逐步发展,师法、家法(家传)、还有注经、还有案都不足以表达的时候,这就需要医者以强大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愿意把自己内心当中的领悟贡献出来,有益于众生,这是发菩萨大愿,慈悲大愿,然后他写出“论”,自己开讲,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代表,把他的学术思想整个把它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再比如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痧胀玉衡》,一个汉代、一个清代中间跨越了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医家所为一模一样,他整个的成长过程,经历的过程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完成的,所以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它们是我们的知识载体,我们是一个受体,我们就是接受知识的那个终端,你要想去服务器中下载的话,就是找到这里来才能给你足够的养分和能量去支持你今天的生活,今天的实践和应用。所以这里门即是传统,也是一个法度,更是一个修行的门径。
《痧胀玉衡》这本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论”。作者自序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的他的学说体系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个,对病名命名法则也是有传统的。为什么可以叫“痧胀”?他不是乱来的。我们中医历代对疾病的命名是有规矩有讲究的,不是乱起名字的。今天,我们的大部分的病名都指的是西医病名,这从某种层面削弱了中医自身病名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医自身学术思维体系的贯彻。
中医有自己独特的命名体系,这个命名体系简述起来包括通过这样的几个原则。
第一种依靠病因起名,这个病是什么因素导致,就用这个病因来命名。比如说风病、伤寒、温病、疫病等等。
第二是病机,这个疾病在发作过程中,他的某一个关键致病缓解来命名的,比如说痰饮;
第三是因病位,疾病所发所处的位置来命名的,比如是说五脏六腑病;
第四是依靠症状来命名,这个疾病的特殊症状,诊断疾病的时候,往往有几个很关键性的症状,即非常显著的病状特征来命名。比如淋病、疟病,疟病并不等于西医所说的疟疾,后来我们用疟疾治疗来审视疟病,反过来说中医治疗疟疾很多是无效的,那是你搞错了,疟是指寒热往来这个症状,并不全是疟疾,疟疾只是其中一类。这是两种东西。
还有一个命名原则,是以病因、病机与症状乃至病位的结合来命名的,可以是其中几种的结合,也可以是诸多要素的整体结合。这是中医当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命名方式。这种方式比如说“六经病”,《伤寒论》的太阳病、少阳病这种命名方法,就是以病机和病位以及天时来归纳一大类症状构成的命名体系,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命名体系。痧胀就属于是以病机与症状二者结合的命名方式,我们后面会讲,这种命名很有自己的特殊性在里面。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是中国人,我们传统的中医对于病名的确定的原则。这里我给大家看一下《诸病源侯论》中的病名,隋朝巢元方的书,目录全是病名。《诸病源候论》这里体现出了我刚才总结的所有病名命名的所有方法。这才是我们中医。
所以郭右陶先生把这个疾病这一类型他观察到明清时期这类型的疾病用病机与症状相结合来命名,一点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所源头,不是乱来的,是真学问,不是自己伪造出来的学问。
接下来为了使大家对中医整个理论框架和郭先生的这一套体系能够做一个吻合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把中医的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从新给大家理一下,理完以后,你就大概能够理解到郭右陶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处理疾病,这样子去做。
首先是中医的整体观,中医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病),人是天地之中特别独特的生命,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层面共同构成,物质层面遵循增熵的原则,这是一个归于寂灭的原则。一杯水是热的,拿出来很快就会变凉,温度高会向温度低转换,能量会不断衰减,一直到与周围环境一致。这是物质世界共性。如果他有很高的能量,他就变成一种什么状态,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是吧,一定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这就是物质世界的态度。生命世界的特点是什么?他是反熵的、反过来,它是通过生命体把能量聚集起来并且让能量为自己所用,构成一个自主体系,以物为观察对象去认识世界,所了解到的是死的,以生命为研究对象所了解到世界是活的,所以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医是什么?生命生之道,让生命能够生的道,所以它是研究以生命为核心,这是我们首先要理解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就是中医的生命观也是中医的基本原理,是由气说开始的,也就是说中医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代表着能量、信息的载体。由气构成了世界万物万事,在坐的各位与我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因此,气的学说是我们中国古代学说最基本的学说,你不理解气的话就不能够理解中医的所有问题,这是他的开端。
第二原理就是气化,气化成万物,我们人是独得天地之正气的。人与天地相参,是因为你得的是整个天地阴阳的正气,与天地规律是一体的。所以你的身体是以什么为特点的,以平衡为特点、以和为特点,气化的结果就是和,人在万物中是独特的,所以人有智慧,而其他的万物没有,那是因为其他万物得的是天地的偏气,所以他有偏性,他能够被拿来恢复我们的平衡,懂吗?我们偏了,就拿万物当中的一个偏性来纠偏,这样就可以把我们恢复起来。人运用世间万物恢复自己,去养自己,这个就叫做中医学。这就是中药可以运用世间万物的一个原因,水、草、石乃至桌椅板凳衣服裤子都可以入药,甚至空间环境。有一本出土的药物书,第一个词就是《万物》,所以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万物》。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不仅仅只是草本的那一点点。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刮痧这一类的方法,它们都是用来调和纠偏的,这是我们要说的中医的气化。
气与气之间基本的联系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秘密是什么?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秘密就是气与气之间感应,产生的变化,比如说同气相求、异气相斥等等。它是通过感应来发生的相互影响,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量子和量子之间的纠缠这种状态,这边变了,那边立即也就变了。刮痧,李老讲过一句话,“我们是从无的状态下入手”,你看到的是有,我看到的是无,所谓的无,我们理解就是这个气的本原论。由气的角度去认知生命,去化生生命,利用这个规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从无的角度去认知。
在西医的眼中,一切都是有,有之以为利,老子所说的,一旦这个东西被确定下来,固定下来,就变成一个死的,它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死的,但是无之以为用,当你从无的角度来看的时候,他是可换、可转,可以转向顺,也可以转逆。中医的原则使之转向顺,这就是中医原则,然后这个基础之上才有了中医的脏腑经络,病机传变,病因辨证等等一系列的规则,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去讲,我只是简单的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种观念下的人人体生命层次。
想象人体是一个圆球,充满了的是气,气即是位于最表层的,气是最本层的,然后中间有一层是水,水的本质也是气,是气在人体中条件下的一种形态。水已经是有形的了,但它同样具备着气的特性,流动着的,代谢着的,转化着的,这是人体内的它第二因的循环。然后是血、血代谢是它的第三因的循环,从无形逐步越来越有形,在这里面仍然是气,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然后贯穿其中,由圆心向球表透达的一条纵轴,是无数条纵轴,有圆心向圆面,是水与火两种能量的转化,水和火两种能量转化,核心是火、然后是水,它们二者共同作用引起产生的一系列的气、水、血等等物质层面的不断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循环,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有升降沉浮、离合出入的变化,都在运动着的,并与外界大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同步感应的状态。
所以,风邪为什么会致病,寒邪为什么致病,不是这个东西跑过来,而是因为温度下降了以后与体内的寒性的气相互发生感应而产生的,如果你的身体里面有伏寒,就是我们说那个人体内有寒邪,外面的天气一变化,它就起而造反,和它相应的冬天寒气上升,阴气上升相互相感,相感的一个状态,它是不需要有一个过程,没有时间差的同步的,外面动里面就动,里面动外面也动,所以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对于中医的一些问题根本性的一个理解,而不要执迷于相象,比如六经象、12经象等等,这都是一个名,都是一个名目,你要懂得根本是什么,你懂得根本才能把它看成为一个运动变化,浑圆一体的状态。
六经是不断传变着的,传变从一个层次到达另一个层次,传变的是什么?是前面几种状态的综合气化。
疾病也会传变,外感由表入里的传变,最先与天时异气(不时之气,不正之气,别有的戾气),感应的是体表,然后腠理,然后是肌肉,然后是到血脉,再然后是到骨,逐步深入。另一条入路是从皮肤,特别是体表皮肉薄的地方,如大小关节,再进入蹊谷、再进入浮络,再进入正经的阳经,再进入正经的阴经,再进入府,最后入藏,入藏,半死半生。想想经文,这些都是《内经》里面所讲的整个传变的过程。每一个层次都会引起这个层次内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到整个生命的气机转化。
还有直中的。不是病邪直接跑到了那里,而是那里本来就不好,存在着阴寒或伏热,外界环境一但和它同频感应,立即就表达出来。
这是病因,中医病因的传变,还有由里往外的,比如饮食,饮食不洁是最重要的一个诱因因素,吃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引起疾病,首先伤府,其次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气血水的循环问题,最终表现为全身症状,这都是我们常识,对吧。
还有一类是由精神因素导致的,我们把五脏叫做“五神脏”,所有的这些气机的运转和变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桌子上有一杯水,请问,这杯水是谁把它摆在桌子上”,身边的人回答说“当然是您自己吧”,他说“宇宙这么精密的运行,请问是谁让运行?”中医把它叫“神”,神是什么?不是崇拜物,不是宗教,而是指自然运化的生命活力,天地之大德,曰生,它这个转化之力,就叫神,神旺则气足,神在人体内起重要的调和作用,调和五脏,五脏是如何发挥神的力量的?去影响全身的。是通过神的力量表达,为什么?为七情。七情的变化,直接调动你体内的气机,记得吗?《内经》有一篇文章叫《九气》,怒则气上,你一生气,气就往上冲,它是通过情志作为他的中间手段,神通过情志来影响气机、影响气血、影响脏腑功能,它也通过情绪调节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保护体内气机的转化。然后使你能够处理和外界的那种对撞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神在其中起了作用,有的人神机受阻:吵架、想不开、恐惧、过喜、过悲等等各种各样情绪,七情过伤后,七情就不能够正常去表达,七情不能正常表达,人就没办法调整自己的气血,进而就会产生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用其他的病因和病理没有办法来解释,它是由于你七情状态出现问题。有的人不会哭,哭不会出来,该哭也哭不出来,有的人不会笑,罗大佑唱歌唱《恋曲1990》,那么美的歌,仍然是满脸痛苦,不会笑,有的人呢?不会怒,但他不是没有怒,而是他不会,他的情志不会表达,于是郁积,总之,神是通过情志来参与到生命当中,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以上这些是中医基本的原理,我们简单来说一下。主要是为了理解《痧胀玉衡》作一个铺垫。铺垫之所以这么长,是有太多的人不理解,不了解,不愿意理解,也不愿意了解,所以就丢掉了根本,也就看不清楚现在。
二、痧胀的提出
       “今丑寅年间,痧病因发,……,甚至阂门披祸,邻里相传。”《痧胀发蒙论》
“推原于小儿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言痧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序》王庭
围绕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痧胀,我引出两段原文,一个是王庭一个是郭右陶自己,都来自于疫情的爆发中治疗所取得的实践上的取得的认识。两次疫情爆发,一次他自己提出的,合门辟户、邻里相传,用痧解决问题,然后王庭这个人就是给他做序这个人,他说出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郭右陶先生怎么想到痧胀这个事,前人未讲,书里也没有说,别人不明,他是怎样悟到这个?王庭先生说他是推演小儿痧疹而得到的启发,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一般对于小儿疹之理解如下:
小儿疹之理:
1、得之于风邪。“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2、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
3、汗后当风。
4、痒为泄风。
5、有发和隐两类。
6、以发为顺。
郭右陶认为:麻疹之发,因伤风热故身体壮热,咳嗽烦闷,即是癍疹之候。麻疹在他方有名厝子,有名瘙疹,在携李则名痧子。《痧胀玉衡》《痧胀麻疹不同辨》
从小儿容易生的痧疹,荨麻疹,麻疹,痘疹等等这一类型的小儿容易发的疾病里面,特别是在他的老家嘉兴这个地方,小孩子出的“麻疹”,这叫“痧子”,这促使他去思考是否存在着一种叫做“痧”的东西,由此再去进一步的去探究。而逐步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想总结他,却不知道如何入手。可以运用一种比类的思维方式,从其他的疾病的发病机理的探索过程中,体悟到人体内部会怎么样,郭右陶认识到会产生一种“痧”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呢?会透达到体表,《内经》叫“瘾疹”而显现出来,《内经》还有一个说法,在经络里存在一种“粟子”一样的病理产物,就是象小的谷粒,一粒粒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阻碍气血经络运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会进一步导致其他疾病问题的发生。
郭右陶又循着这样的思路去翻书,发现从古至今类似的记录和讨论是非常丰富的,治疗的法则也非常的清晰,比如荆芥,防风之类的应用。这些都直接地提醒了郭右陶,加以对于中医传统理论和生命观的认识,才能够明白到自己所说的“痧”和这些观点之间的微妙的联系。
他也认识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痧胀”的不同,麻疹是由风邪入侵而导致的,而沙胀,他逐步总结出几个病因。
麻疹与痧胀之不同:
1、麻疹因伤风,肌表必虚,则毒气乘虚而泄,故药虽或凉,仍可用热饮。
2、若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起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则热气适助其肿胀,无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此不可不辨也。
秽气所触,指人接受到一种不洁之气。
暑气所感,夏天过热,而你又不注意躲避暑气。在这种暑气去劳作,于是受感而发病。
时行不正之气,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运六气”致病,不因时而来的是不正之气,容易使人发病,也就是讲该来不来,不该来却来的天气异常。
或伏寒伏热过时而来,假如你体内本来就有伏寒伏热的病机,在你里面潜伏着,所以一旦外部条件和它吻合,即发病作乱。
总体来说,痧胀,不属于“外伤风热”一类的因素而导致的疾病。所以他与麻疹的区别一个是由风热引起的,一个是有刚才说的这么多因素引起的,所以它比小儿的疹复杂得多。痧胀有个特点是:肌表必实,就是他的体表的毛孔一定是闭塞,气机达外的通道被堵塞,所以称为“实”,内里的痧和毒就导致了气机运行的阻碍,阻遏。气被堵住了,就会发胀。(胀也是个病名,内经里有专篇讨论。)表实导致热毒之气胀于肠胃之中,无从而泄。为什么刮痧有效?刮痧在干嘛,开鬼门通腠里,把表实去掉,把门户打开,使邪有出路。所以,最简单的治疗方法,一定要刮,刮痧的原理就在此。
接下来他提出了痧胀最关键性的几个概念。
第一个,痧是热毒。“盖痧者,热毒也。”请注意,这两个字同等重要。热,是它的性质。其次是毒是它的特点。“痧气壅遏,未有不阻塞于中,故作痛、胀。因名痧胀。”
由此导致三个最重要的症状:热、胀、痛。这三点,《内经》都有专篇讨论。痧胀的本质是热毒,其带来的变化是阻塞于中。
(0)

相关推荐

  • 我爱砭法,我想静静

    惠zhen0.2292018.11.15 08:30:21字数 1,673阅读 670作者:黄惠珍 2018.11.15以前,我说我想静静,时不时有人开玩笑的说静静是谁啊,然后我会给他一个鄙视的眼神. ...

  • 《痧胀玉衡》之有感与浅谈刮痧防治时疫

    玉衡中医黄宇华 2020.02.14 15:01:04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让全国人们夜不能寐,人心惶惶.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是一场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 ...

  • 痧胀玉衡学习体悟

    玉衡中医尹郭炯 12020.02.14 15:01:55 从读大学之时开始真正开始学习到刮痧这门中医技术,但对于刮痧能够治疗一些比大的疾病如肾病.心脏病.贫血等还是没有很多了解,以前在学习之时这些病是 ...

  • 疫即外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玉衡执砭人木青 2020.02.14 12:38:54 <痧胀玉衡>上卷载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列各痧症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下卷列各痧症备用要方. 作为一名玉衡执砭人,我对 ...

  • 《痧胀玉衡》学习心得以及刮痧对“新型疫病”优势

    刮痧,很多人一听都感觉它是雕虫小技,但其实不是的,它能在我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提到的治病六法排在第一位"砭法",就可知它的重要性而言,加上我们在李道政师爷以及静静师父 ...

  • 精进玉衡—番禺徐和堂2020年10月第28期

    玉衡中医杨志娟已关注 0.1852020.10.20 22:03:58字数 1,145阅读 110 第一环节 清良讲舌诊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二环节  郭炯分享NO.0084玉衡医案|砭治乙型病毒性 ...

  • NO.0119玉衡医案|砭调颈椎错位致肌肉萎缩

    一 疾病介绍 西医: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

  • 李氏砭法|问痧堂跟师心得

    玉衡中医杨志娟已关注 12019.10.06 22:59:06 10月2日在静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玉衡一群小伙伴们终于来到了只听其神未见其身的问痧堂,开启了一场寻根之旅. 缘起篇 2017.8,赴河南沈 ...

  • 痧眼观病——《痧胀玉衡》述略讲(下)

    昨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郭右陶所说的"痧",既是一个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下一个病机的源头.因此,它既具有病理产物的特点,又具有病机源头的特点. 由此产生了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五

    原创芃澜 腔调中医 昨天 李道政指导 二十五.寒痧辨         痧症的发作,是没有属于寒证的.但临床中也有"寒痧"的存在,这不是痧本身属性决定的,而是因为人们在治疗痧的时候,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四

    原创芃澜 腔调中医 今天 <痧胀玉衡述>卷上二:要语 李道政指导 二十四.痧筋不同辨 观察人体体表的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伏而不现一共四种情形. 痧筋现,大多属于热毒已经进入血分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三

    原创芃澜 腔调中医 今天 <痧胀玉衡述>卷上二:要语 李道政指导 二十三:怪病之谓痧 方书中有记载,"怪病之谓痰",这是古人留下来的格言. 所以对于中风.痰厥不醒以及流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二

    原创 芃澜 腔调中医 昨天 二十二.痧有实而无虚辨 痧病,是天地之间厉气引发的. 邪气在气分,则毒中阻于气,而作肿.作胀. 邪气在血分,则毒中阻于血,导致血蓄积,为瘀. 凡是遇到食积.痰火,气血则因此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二十一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二十.二十一 原创 芃澜 腔调中医 昨天 <痧胀玉衡述>卷上二:要语 李道政指导 二十.用药必效        痧症危极时刻,患者昏迷不醒,出现扶之不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十九

    原创芃澜 腔调中医 昨天 <痧胀玉衡述>卷上二:要语 李道政指导 十九:用药不效 凡是用药,如果药症得当,一般都会取得效果.可是,痧症,用药即使是药症得当,却也有无效的,为什么? 痧症,是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十八

    原创芃澜 腔调中医 昨天 <痧胀玉衡述>卷上二:要语 李道政指导 十八:痧有放刮不尽辨         痧毒所发的诸症,假若遇到善于放痧的人放痧,没有不尽的.然而临床上,我们却会遇到也有放 ...

  • 《痧胀玉衡述》卷上,要语:十五、十六、十七

    原创 芃澜 腔调中医 今天 十五.医家当识痧筋 痧症的轻症,脉象还可以如常反映疾病特点.但假如是痧胀重症,则脉象必然变化. 如果医家只会凭脉判断,不懂得去分辨痧筋,那么必然会导致仅仅依靠脉象去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