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是否因练瑜伽的我而更美好?

(读《传承》观后感,结合个人练习感受,希望图书和瑜伽的智慧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练习瑜伽的人,英文里有个专门的词,叫yogi。莫名地觉得这个词好高级,特别爱不释手,但我不敢称自己为yogi,在很多方面我还不合格。目前,我最多敢以瑜伽练习者自居,不知还要练习多久,我才有勇气称自己为瑜伽行者。

David Swenson在《传承》中,阐述了他对“百分之九十九的瑜伽练习,百分之一的瑜伽理论”的理解以及他认可的yogi的定义。

David Swenson从十三岁就开始练习瑜伽,学习瑜伽四年后,遇到了David Williams和Nancy Gilgoff,成为其弟子,正式练习阿斯汤加。1975年,他第一次见到Pattabhi Jois,后来多次去Mysore,向他学习。David在全世界各地持续教学。

理论必须带入垫子以外一整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把理论带入我们的一言一行、融入生活中,那么练习就没有意义。无法实际应用的理论不过是空想,因此理论在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厉害的体位法,但是他们的人格可能很恶劣、卑微;他们或许柔软度很好,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瑜伽人。

哲学理论必须要实践在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上。百分之一的理论是什么?曾经有人问甘地,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他回答:“你跟着我,陪着我生活两个星期,你就会知道了。”那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而是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一个人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和别人互动?怎么和学生互动?怎么和他不喜欢的人互动?只要你看着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你就会知道他对那百分之一的理论有何认知。如果只练习体位法,那么我们就放错重点了。很多人觉得这个练习只适合某些精英群体,一定要双手双脚,身体健壮才能练习,这是很危险的想法。

有人曾经这么为瑜伽行者下定义:当瑜伽行者离开一个地方时,那里已经变得比他到来之前更美好了。我很喜欢这个说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更美好?就算我们做到高深的体位法,生活却一团糟,那么练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战士一式, by插画爱好者蓏蓏

我的瑜伽之路比较传统,就是从练习体式开始的,后来才机缘巧合,读了一些瑜伽书籍,认识到原来瑜伽与意识相关。可能是这些书籍,打开了我的认知大门,在练习体式中,我的感受会很敏锐,灵感也很多,总是悄无声息地蹦出来。有些感受有点像哲学的思考,也许是对人生的感悟。

最近练习时,我发现很多体式,以为自己会了,做对了,但总会循环往复,好一天,坏一天,比如轮式。每次推起前,我努力提醒自己要点,但推起之后,感受会完全不同,有时就觉得很顺畅,很轻松,有时腰椎就会有挤压,有时肩膀就会很紧。当然,每次做轮式之前的体式,我都是用心去做,争取激活身体的肌肉,做好准备迎接轮式的挑战。即便如此,我的状态也是起起伏伏。我倒不是追求每个体式的极致,只是发现自己竟然还徘徊在是否掌握这个体式的边缘。

于是,有一天,我不禁感慨,练习瑜伽怎么比《西游记》里西天取经都难。人家是九九八十一难,很有盼头,打过一个妖怪,就是一场胜利,最后一定能取得真经。我今年的练习早已超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怎么体式还会有退步?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不过,我不会轻易否定自己,我只会不断去寻找问题的根结。经过一些思考,我觉得还是自己没有完全掌握动作要领,才会有状态起伏的情况出现。毕竟,轮式是个高难的后弯体式。尽管这个体式在瑜伽课上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它的难度貌似被低估了。我们的身体太复杂,轮式要牵动太多的肌肉,而很多肌肉本身就很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调动起来的。幸好,我不心急,同时,我觉得自己也感受过正确的轮式,那种印象至今难忘。

之所以讲了这么多感受,是因为我觉得瑜伽行者,这几个字背后蕴含的意思一定包含着思考。上面提到的是轮式练习中,我的感悟和思考,这是停留在体式层面的思考。而David的思考则是更高级别的,对瑜伽这种行为的思考,因为瑜伽绝非只是垫子上的1小时,而是应该涉及瑜伽垫子之外的23个小时。

也许,时不长地,我也该问问自己,我的瑜伽练习,有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听起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似乎是个大工程,但从小事做起,我们也是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比如经过瑜伽练习,我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去伤害身边的人;当我跟别人有矛盾时,我不会一味去找别人的毛病,而是从自省开始;还有我希望自己的瑜伽感受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然后引起大家对于练习瑜伽的兴趣,如果真能做到,我觉得自己功德无量。有什么比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人生,更厉害的事情吗?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会遇到的问题太多了,如何训练自己有一颗坚强又柔软的心?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美好?我们绞尽脑汁,很难找到答案。没关系,持续练习瑜伽就好了,因为答案会在适当的时机,自然浮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