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宁海”背后的故事

回忆剥落

看见小时候

自古以来,乡土情结便是传统文化的根,牢牢地扎在人们心中。老家故园的点滴记忆,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XTNH

随着城市发展时代变化,不可避免的是老旧宅院的推倒重塑和乡土文化的淡褪衰落。谁来带领大家精神“返乡”?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课题。

在宁海,提及“乡土”两字,很多人都会想到“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号里的一篇篇文章、一张张图片,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同一条绳链,串起了一颗颗洒落在乡间的文化之珠。最近,“乡土宁海”公众号迎来了一个新成果——《乡土宁海2016》出版了。值此良机,记者走进“乡土宁海”幕后,了解背后的团队故事。

01

说起“乡土宁海”,谁都想不到,它源于一次课改。在宁海中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后,一直对乡土文化颇有研究的物理老师李恒迁开设了一门《宁海古村落》选修课,将自己搜集到的宁海传统村落概况、风貌、古建古迹、宗族、名人、民间故事、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汇集成册,编撰成校本教材,面向校内学生开课。没想到,课程一出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学生感兴趣,许多老师也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义。

“现在的孩子们对宁海本地的古村落缺乏了解,这门课不仅向他们普及知识,同时也传承着传统文化。”李恒迁说。为了力求真实地还原古村落的风土人情,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村里一趟趟踩点,一段文字要核实两三遍,一张照片要拍摄四五次。做宁象古城沥水滨的课件时,李恒迁连续几天早上4点爬上力洋水库,只为拍到一张沥水边村落的全景。

在完善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卢厚德、陈亚敏、吕晓岚、徐学愚等一些校内的语文老师、宁海摄影协会的摄影师逐渐加入进来,写文配图。教材边用边改,花了3年多时间完成,并被评选为宁波市精品课程。《宁海古村落》课程的成功,为“乡土宁海”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一开始希望借助新媒体将乡土课程社会化,算是一种课堂教学实录,让更多人了解宁海中学的课程改革。”李恒迁说,经过研究编写校本教材阶段的积累,团队已经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核心成员,其中有老师、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家都热爱乡土文化,愿意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出力。抱着这个初衷,2015年底,“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号正式注册开通了。团队成员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乡土宁海”工作室。李恒迁作统筹协调,陈方梁、陈亚敏、卢厚德、吕晓岚、徐学愚、徐培良、周益、章亚萍、周衍平、方秀英、杨小娣、尤才彬、缪军、徐剑中、朱军校等人负责图文。

公众号的运营并不容易,一开始,没有资金、缺乏人气。但是,团队里所有人都有一个信念,宁海需要有一个做地方文化的平台,需要给乡土情结寻找一个归属地。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团队成员们挤出业余时间来策划、约稿、修改、编辑……他们各展所长、不求所得,默默地为公众号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02

不久之后,“乡土宁海”工作室迎来了一个契机。2016年初,李恒迁的学生到他家里拜年,得知老师业余时间在开展乡土文化整理工作,当即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乡土宁海”工作室第一阶段的成果——《宁海古村落》有了整理出版的机会。于是,由李恒迁、徐培良担纲主编,将校本教材《宁海古村落》改编成书,书分九章,详细记录了西岙、力洋、东岙、前童、黄坛、清潭、龙宫、许家山、田洋卢等九个古村落的风貌,精选了大量精致的图片,为宁海古村落保留了许多华彩记忆。

其中辛苦不得而知。为书籍作序的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吴志强写道,“李恒迁先生和徐培良先生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得失,自筹资金来宣传宁海古村落,令人尊敬。尤其是徐培良先生,我与他相交多年,常常被他保护文化遗产的执着精神感动。”是啊,正是有了他们这群热心乡土文化的人,让宁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保留、传播。

与此同时,在企业家王必辉、王东晓、李丹萍、葛招龙、罗群星等人的资金支持下,“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了下来,每周三篇以上的频率发布着宁海的乡土风情、乡土记忆、乡土美文。

做地方文化工作要有“坐冷板凳、啃冷猪头肉”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刨地皮”的吃苦精神,才能挖出地方文化的精华。所幸,在宁海,热爱这片土地、愿意为之奉献付出的人不在少数。“乡土宁海”的开启,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随着平台的发展,作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佳作连连,人气越来越兴旺,得到了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支持与关注,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2016年在宣传部、文广新局、档案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草根团体步入了正轨。

03

“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号运营不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作家赵福莲关注到了这个平台,近十余年来,她一直在做浙江省内的地方文化工作,作为宁海人,她也特别注重宁海的乡土文化保护 。

赵福莲回宁海时住在太阳山上,李恒迁特地赶到山上来拜访赵福莲,两人就“乡土宁海”这个微信公众平台的话题聊得很是欢喜。赵福莲原以为做地方文化是孤独又寂寞的,没想到,在故乡有这么多热爱乡土文化的同道师友,她深感意外,也很受鼓舞。尽管这些年,赵福莲把宁海乡土文化粗粗浏览了一遍,出版了几部书稿,但她觉得还远远不够。故那天,赵福莲对李恒迁说:“我们要把宁海的乡土文化像扫粉末一样,慢慢扫拢来,逐年结集出版。”

这句话成了《乡土宁海2016》出版的缘由。经过2016一年时间的积累,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已达200余篇,但未经整理,比较零散。工作室成员商议之后,2017年8月,由方秀英、尤才彬任主编的《乡土宁海2016》开始选题整理。

“当时正好是暑假,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就每天呆在家里,先把所有文章归档,再一篇篇看,把好的作品挑选出来。”方秀英说,尽管她在宁海电大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是真正编书还是头一回,为了把工作做细致,她倾注了所有的时间精力,逐字逐句修改雕琢。另一边,负责图片的尤才彬也马不停蹄地开始整理,有些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没有配图、有些图片不清晰,需要重拍。”

“在编书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做地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方秀英很是感慨,书中收录的储剑飚先生写的《终将消逝的家园》,“他写了一个系列,其中提到的老东门地块,有我童年的记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思绪,这就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编书不易。《乡土宁海 2016》同样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成员们齐心协力,校对修改,多易其稿,最终成稿之时,很多文章甚至能背诵了。

04

翻开《乡土宁海 2016》,可以看到,书目分为了山野·村落、人物·故事、记忆·旧影、民俗·技艺、探隐·览胜、艺评·文论、图说·画意。作品主要由 2016 年“乡土宁海”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过的文章编辑而成,脉络清晰,每一章节前有名人名言和引子开头,作点睛之笔。

这部书稿虽非鸿篇巨著,却包含了许多内容,信息量相当之大,涵盖面也极为深广。有名山、古村落、古石桥,历代著名人物、过往旧事、民间传说,老街、老书院、佛学院、旧寺庵、名人读书处、民间工艺博物馆,老行当、民俗、技艺、饮食,书画家、作家,摄影、琴艺雅集、图说,宁海湾……可以说,一书在手,对宁海就能有个大概的了解。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书稿与县档案馆合作,收集了一部分来自宁海档案馆保存的珍贵资料,如《蒋介石的第一次宁海之行》《宁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梦园沧桑》《胡陈港堵港工程》《车岙港堵港工程》等,这些离我们有些年代的资料与照片,显得弥足珍贵,放进这部书稿里,更显书的厚重。

空白

用脚步丈量宁海的每个角落

用文字传播宁海传统文化

乡土宁海

输入

在采访团队成员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是团队所有人,包括许多关注乡土文化的领导、学者、摄影师等人的共同努力。”是啊,“乡土宁海”如今已出版两本书,公众号粉丝上万,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在二千左右,这样的成果,离不开每一个默默奉献、谦逊努力的地方文化“传灯人”,他们不求回报、互相影响、互相鼓励,把传播、传承乡土文化当做了自己的使命。

作家赵福莲常常把地方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形容为“高举地方文化火把的人”,她说,“一个地方的文明或文脉得以流传或传承,全靠这些文化火把高举者,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在宁海这座古老的浙东小城里,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宁海的每个角落,用笔触和镜头记录着宁海的人文山水,用文字和影像传播着宁海的传统文化。这群人,值得敬佩!

《乡土宁海2016》正式出版

支持公益  感恩有你

代销点:东方艺术博物馆(西站)

海洋生物博物馆(强蛟码头)

久木房客栈(前童民俗博物馆旁)

广告

□撰稿:宁海报记者卓佳洋

□制作:天明小子

□审核:DODO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宁波东胜”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