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小叔子,她与尸体同睡三夜,换来大明江山
明朝洪熙元年,紫禁城坤宁宫,五更。
已经习惯了丈夫呼噜声的皇后张氏,猛然被惊醒。
丈夫的呼噜声,停了。
一摸丈夫的口鼻,再看他的裆部,张氏的脑袋嗡一下子,仿佛五雷轰顶。
继位仅仅十个月的洪熙帝朱高炽,竟突然驾崩。
原配夫妻,痛断肝肠,张氏忍不住大声抽泣起来。
可猛然间,她想起了一桩大事,立刻强忍着悲痛,把抽泣声摁进了喉咙里。
这是为啥?——
因为,不哭,只是老公死;哭了,儿子也得死。
太子在南京监国,来回需要五日
张氏猛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太子朱瞻基,此时还在两千多华里之外的南京!
即使骑马,正常一个来回,也需要五日。
太子为嘛不呆在京城,瞎跑啥?
原来,明朝发明了一个新鲜玩意儿——搞了俩都城!一个是京师,另一个是南京。皇上坐镇京师,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监国。
谁能想到,正值壮年的洪熙帝,会来个突然死亡法儿?
那位说了:“把太子接回来不就得了!”
错!
如果真去接,接回来的,只能是尸体。
因为当时,形势凶险无比。
洪熙帝名义上的天下,已经被他弟弟、张氏的小叔子朱高煦,瓜分大半。
心腹大患小叔子,定会截杀太子。
洪熙帝的弟弟朱高煦,此时被封为汉王,就驻扎在京师的咽喉济南。
这个朱高煦,打仗出身,身材魁梧,手握重兵。早在洪熙帝当太子的时候,朱高煦就露出了不臣之心,而且基本毫无遮掩。
面对这样的心腹大患,善良忍让的洪熙帝不但没杀他,而且还把他封到了离京城咫尺之地的山东济南。
张氏数次警告丈夫:“全天下,你封他哪里都好,别封他这里。他要是反你,快马一日便可到达!”
“我只要对他好,他便不会反我。”善良人,永远都认为别人也善良——可是朱高煦不是。
他一面在济南招兵买马,一面在宫禁之地布置密探,皇上驾崩的消息,不日便会传到朱高煦耳中。
如果张氏此时接儿子回京,一定会遭遇朱高煦的截杀。
到时候兵围京师,张氏只有束手就擒。
一位母亲的抉择,她要这样做。
坤宁宫,张氏眼睛桃红,脑子在飞快打转。
如何才能救出儿子?
——让儿子先来,活着赶回京师,只要一继位,事儿就好办了!
但是,济南离此几百里,南京离此两千里,如何能让远路的人,先赶回来?
“不能让朱高煦知道皇上的死讯!”张氏望了望半箭之地外的朱高煦奸细太监,终于下定决心。
她要再与丈夫的尸体同睡三日,用信息差,打距离差。
想到这里,张氏继续俯下身子,装作睡觉。
辰时,张氏起床,对下人吩咐说:“众臣免请安,皇上要跟我学刺绣,照常传膳即可。”
皇后宫禁,非宣召不得入内。就这样,张氏和去世了的丈夫,猫在了一起。
宫内不时传来张氏嘻嘻哈哈的笑声。
一天,两天,三天,她和冰冷的尸体同塌而眠,还要顺便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
奥斯卡,欠她一个奖。
朱高煦,还是来了
朱高煦还是知道了。
张氏的表演进行到第二日子夜,朱高煦得到宫内密报:“皇上两日不出,在中宫嬉笑,但只听皇后言语,不闻皇上笑声。”
狡猾的朱高煦撅然而起——“皇上驾崩!”
“从南京到京师,我的汉王地界是必经之地,沿途截杀太子,不得有误!”朱高煦一面命令刺客;一面率领重兵,开往京师夺位。
第三天早上,坤宁宫传皇后懿旨:“工部尚书杨荣听旨:圣上不豫,着杨尚书即刻去南京迎回太子。”
杨荣快马加鞭,领着随从飞奔南京。
一路之上,胆战心惊的杨荣不停给张氏寄信:“身边似有刺客跟随,如何是好?”
张氏回信:“尚书多虑了!太平盛世,哪有刺客?”
太子失踪,他去了哪里?
时间来到第五日的早晨,进了南京的杨荣来到太子住处,发现太子朱瞻基居然离奇失踪!老先生坐地大哭——“国之根基,遭到不测了吗?”
一天后,朱高煦的刺客团队,也给驻扎在保定的朱高煦来信——“久久等不到太子仪仗,原因何在?”
朱高煦大惊——“什么情况?”
得,太子不在南京,也没让杀死,那么,他在哪里?
正在众人惊讶之际,一封继位诏书,几乎同时送到了二人面前。
“按大行皇帝遗诏,朕,东宫太子瞻基已经继任大明天子,改元宣德,大赦天下!”
得,人家朱瞻基这会儿已经回到京城,并且继位两日了;有关两方,才知道他的确切下落。
朱瞻基是如何躲过追杀的?难不成,是坐专机回来的?
张氏明修贱道,暗度陈仓
原来,早在洪熙驾崩的一刻钟之内,张氏就密召心腹太监来见,让他化装成客商,快马迎回太子。
换马不换人。一天半后,朱瞻基跟随太监,乔装打扮开往京师,一路严重超速。
第三日的上午,也就是杨荣出发后不久,朱瞻基已经跪在母亲面前,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张氏这才敢把积攒了几天的泪,倾倒在儿子的肩上。
这一明修贱道、暗度陈仓之计,让汉王朱高煦扑了个空;也让被耍戏了一番的杨荣老爷子,开怀大笑。
“太后计策,大将不如也。”
朱瞻基下诏让汉王朱高煦固守国土,不得回朝奔丧。朱高煦一看黄花菜都凉了,自己被嫂子耍了个结实,就只有滚回他的济南城了。
杨荣回京后,一身皂黑太后装的张氏,下阶向杨荣道歉:“局势凶险,哀家不得不定此计,让老尚书受惊了!”
“哪里哪里!”杨荣佩服得五体投地,赶紧吹彩虹屁——
“太后沉着冷静,大悲之时临机决断;古之名将,尤不能望太后项背!”
与其说这是一个聪明人的巧计;不如说这是一个母亲救儿的本能。
中秋节,都拥抱一下妈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