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造假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20日正式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要充分发挥统计执法监督的“利剑”作用,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案件,构建防范统计造假、提高数据真实性的长效机制。

统计数据造假,一直为各方所关注。特别是每年各级发布GDP数据时,由于连年出现地方数据之和大于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的现象,更让社会各方面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随着辽宁省前几年统计数据造假的新闻曝光以后,有关统计数据造假的问题,就更成了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加大对统计造假问题的打击力度,遏制统计造假,确实到了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时刻。

对统计造假问题,一般认为,它会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影响宏观政策的制定。但是,对民众的影响则很少分析。实质上,统计造假对民众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其中,认同感是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的关键。。

要知道,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成果的多少,除了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体现和表达之外,就是要靠民众的感受的体会,靠民众是否认同来评价。如果数据表现得再好,民众感受不到,甚至出现与数据相反的感觉。那么,这样的速度和成果,就很难得到认同,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正常情况下,只要统计数据是真实的、准确的,民众的感受也就基本一致。即便存在差异,也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相反,如果是人为因素影响,是统计数据存在水分或造假现象,那么,民众的感受就很难一致了。更多情况下,感受到的与数据表现的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如果差异大了,出现差异的次数多了、时间也长了,居民对统计数据的信任感也就越来越低了,对经济发展成果的认同也会越来越低。

曾几何时,统计数据作为一种泡沫游戏在中国农村蓬勃兴起,粮食亩产上万斤,以最激动人心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让无数人为之欢呼雀跃。虽然越来越空的肚子、越来越黄的脸颊、越来越没有力气的身体,让这些泡沫逐步消失,并受到当代人的耻笑。但是,留下的“遗毒”似乎并没有能够肃清,耻笑前人的现代人,在需要面前,也继承了前人的衣钵。所不同的是,前人的数据泡沫,是给世人看的,现代人的统计造假,很多是为了个体利益,为了少数人的升迁等。所谓“数字出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只要存在“数字出官”,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官出数字”。有了“官出数字”,也就很难不发生统计数据造假的现象。

正是因为统计造假现象的存在,民众对各种统计数据的认同感也就越来越低、越来越差了,即便是真实数据,也会在惯性下产生质疑,导致统计数据在民众中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影响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原因就在于,掺了水分的数据,与民众的获得感相脱节,使民众的获得感没有数据所表达的那么美好。自然,也就对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了。而这种怀疑,依靠民众自身的判断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其中到底掺了多少假、加了多少水。

由于统计造假不只是发生在经济领域,更不是几个主要经济指标,而是在众多领域都存在类似问题,如人口数据、贫困人口数据、留守儿童数据、扮演儿童数据、商品合格率数据、食品药品安全率数据等,几乎每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统计数据造假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统计数据造假的危害,就不只是影响决策等,而是损害民众的认同感,这也是最大的危害。民众的认同感被损害了,其直接后果就是百姓对政府的认同感下降。没有百姓的认同和认可,执政的基础就会越来越脆弱。

国家统计局决定成立统计执法监督局,对统计造假进行专项治理、跟踪打击、持续加压,应当说是及时的,也是需要的。但是,还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而且,到底对统计造假能够打击到何种程度,能够对当事人给予严厉处罚,也值得关注。真正的治本之策,还是要对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把权力关进笼子。要知道,多数数据造假行为,都与权力失去监督有关,与权力任性有关。如果权力运用是规范的,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对统计造假行为进行打击的同时,如何制定更加合理、规范的权力约束机制,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最核心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