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叶天士医案初步体会

殷师课上经常推荐叶天士医案,故去年年底读完《温病条辨》后便开始读叶案,至今已近八个月,断断续续,对叶案大概有了些轮廓性认识,在此略为总结。

一、叶天士其人(1667-1746)

《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艺术一》记载:“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当时名满天下,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不具录。卒年八十,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桂神悟绝人,贯彻古今医术,而鲜著述。世传所注本草,多心得。又许叔微《本事方释义》、《景岳发挥》。殁后,门人集医案为《临证指南》,非其自著。附《幼科心法》一卷,传为桂手定,徐大椿谓独精卓。后章楠改题曰《三时伏气外感篇》。又附《温证证治》一卷,传为口授门人顾景文者,楠改题曰《外感温证篇》。二书最为学者所奉习。同里薛雪,名亚于桂,而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

从史书记载看,叶天士生于中医世家,14岁父丧,遂从其父门人朱某学习。但这一路师承路线在叶案中殊无验证,叶案从未提及其父或朱某,或许朱某等医学理论水平一般所致。又有流传叶天士师从“十七师”之说,这一传说不知所自,若论当面拜师学习,达“十七师”之多,自不太可能,当为叶天士博览群书,融汇百家之义。叶案中经常出现的前代医家很多,如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张景岳、缪希雍、王肯堂、孙思邈、喻嘉言、朱肱、许叔微、王子接等。其中叶天士尊称王子接为“王先生”,如《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包】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神惫欲寐。宗王先生议,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1929年汪绍达辑的《回澜社医书四种》中有署名作者为叶天士的《叶天士家传秘诀·序》言“自受学于王子接始能贯通各科”。王子接,字晋三,也是苏州人,著有《绛雪园古方选注》,此书中其自序落款:“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望后六日 古吴王子接晋三序并书,时年七十有五。”根据年龄推算,王子接当出生于1657年,比叶天士大10岁。《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对奇经八脉用药辛润通络法调和肝胃法左升右降论改犀角地黄汤治温热入络的论述,证明王子接对叶天士学术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书中所列的小温中丸、王荆公妙香散、斑龙丸、天真丸、固精丸、威喜丸、黑地黄丸、资生丸、外台茯苓饮、大顺散、进退黄连汤、玉壶丹、回生丹等等方剂皆常在叶案中出现。《临证指南医案》最后附录方剂·玉壶丹方下言:“古吴王晋三先生得异授制法,当宗之。”因此,综合各方面资料,叶天士师承王子接应是确切无疑的,要理解叶天士,也必须要研读王子接的著作。

叶天士名满天下,如1776年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序言中说:“吾乡与吴郡接壤,犹忆曩时,凡知交患证棘手濒于危者,一经调剂,无不指下回春。其声誉之隆,不特江左一隅,抑且名标列省。”古今医家,研有所得,往往著书流传,然奇怪者,叶天士声名如此之广,竟几乎从不著书,现今所流传的叶氏著作如《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种福堂公选医案》、《三家医案合刻》等皆为门人或叶氏后代所辑。《类证普济本事方》、《景岳全书发挥》可能是叶天士亲自所写。其中有《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序》一文,叶天士自述学医经历:“余幼习举子业,丹铅之暇,喜涉猎岐黄家言。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岁十四,遵先君子忧,既孤且贫,不能自给。因弃举子业,而一意肆力于岐黄,得睹家藏宋许学士《本事方》。”此序写于乾隆十年(1745年),叶天士曾孙叶钟在书中后序云“而是书成于乾隆十年,方谋付梓,遽以明春谢世,遂不果,书亦散佚。迨嘉庆八年,已五十余年矣。从弟均,偶检遗书,获见残帙……”。此书于每首方子后面都列出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再分析功用,结构比较呆板,不似叶案简洁,读之略感奇怪。

因此,叶天士“然皆祖述前人,未尝独辟己见”(《景岳全书发挥·跋》),他似乎从未想过要写一本比较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著作。其中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两点。首先,叶天士自身“天资敏悟,神悟绝人”,学医过程中困惑少,明朗多,估计没有碰过大壁,所以其言“自古医书已备,学者神而明之,临机应变,治病有余。”他没有想过如何便利普通人学习医学的问题,并且也无意以医传后。同时代也是同乡的沈德潜写过“叶香岩传”云:“君不欲以医自名,并不欲以医传后。临殁诫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毋轻言医。’”也许,叶天士的观念里面,足够聪明的人去学医,则“自古医书已备”;智力一般之人,则不应为医,因此,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无需再著书。

其次,叶天士认为医学不应该“自成一家”,其在《景岳全书发挥》中点评张景岳“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书。”一句时,言“惟医不可自成一家,自成一家,则有一偏之见矣”。又云:“若欲炫己长,排众论,创一说,变一方,适足以淆惑后人,鲜有不误人者。”(《景岳全书发挥·跋》)因此,叶天士自己也不想过于标新立异,以免贻误后人。

叶天士“没年八十,配潘孺人。子二:奕章、龙章。奕章亦善医,以君名掩。”(《叶香岩传》)叶天士后人有学医者,但被叶天士名气所掩,亦未见有著作传世。

关于叶案的数量,据当代朱文杰主编的《续临证指南医案》统计,《临证指南医案》收录叶案2574例,除去重复,其余医案作品收录叶案2854例,一共5428例,为全部的叶天士医案。

二、叶案学术特色

1、肝阳化风、温肾凉肝

肝阳化风理论是对前人内风理论更进一步的总结,也是叶案中最经常出现的理论之一。《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生地 阿胶 牡蛎 炙草 萸肉炭。”直接点出,内风的本质是阳气动变而来。阳气化风主要由肝阳所致,这是由肝脏的生理特性决定。《指南·卷七·痢》:“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又《三家医案合刻·卷一·大半夏汤》云:“体质中肝阴不充,肝阳易动。凡人身之气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阴不和阳,胃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厥阴属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又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况肝主左升,肝阳一旺,左升太过即易化风。关于左升右降理论,一般以为是黄元御所提,实际上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小柴胡》里面就已经提过:“左升主乎肝,右降主乎肺。”叶天士不过是继承此理论。

结合肝脏的生理特点,叶天士提出肝病体用治法“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指南·卷七·痉厥》);“养肝之体,清肝之用”(《指南·卷一·肝风》),“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指南·卷八·胃脘痛》)。这也是继承借鉴了张仲景厥阴病乌梅丸的治法,叶天士概括乌梅丸的功用为:“仲景辛酸两和,寒苦直降,辛热宣通,所赅甚广”(《徐批叶案·案二八一》)用简洁的12个字画龙点睛般地概括出乌梅丸的核心治法,徐灵胎不由地感叹“乌梅法何等深奥,此则十二字广深该博,直截了当,读书另具慧眼。”华岫云总结:“至于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咸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指南·卷四·呕吐》)。治肝用药可从五味入手,辛以理其用,酸以治其体,甘以缓其急,苦以泻其火,咸以镇其亢。

针对不同脏腑特点,叶天士强调用药的刚柔。“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指南·卷一·中风》),“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指南·卷七·便血》)“刚药畏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指南·卷三·木乘土》)刚药指偏温燥动阳之类的药,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羌活等;柔药指阴润之药,如阿胶、生地、白芍、木瓜等。即如徐灵胎所言“甘柔药味平和,可以缓热熄风。盖甘能生液,柔则养阴,老年人调摄要着”(《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案三六六》)。治疗脾脏则需要用刚药如:“能食不化,泄泻,治在太阴脾脏。此脏为柔脏,阳动则能运,凡阴药取味皆静,归、地之属,反助病矣。淡附子 淡干姜 生益智仁 生砂仁 人参 茯苓”(《叶氏医案存真·卷一》)。叶案刚柔法也是继承于王子接:“四君、四物加黄芪、肉桂,是刚柔复法。盖脾为柔脏,制以四君刚药,恐过刚损柔,乃复黄芪维持柔气。肝为刚脏,制以四物柔药,恐过柔损刚,乃复肉桂回护刚气。调剂周密,是谓十全”(《绛雪园·十全大补汤》)

“厥从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指南·卷七·痉厥》),肝阳之化风,又与肾水不足相关,《叶氏医案存真·卷三》:“肝阳化风为厥,肾液下衰,水不生木,而藏纳失职,此壮盛年岁,已有下虚上实之象。大意养肾主以温润,治肝须得清凉,乃仿复方之法。”“肝血阴虚,木火内寄,古人温养下焦,必佐凉肝坚阴”(《指南·卷九·调经》);“凡肾当温,肝宜凉。肾主藏纳,肝喜疏泄,收纳佐以流通,温肾凉肝,是此病制方之大法”(《叶氏医案存真·卷一》),提出温肾凉肝之法。但这里的温肾之药并非指桂附姜之类温阳药,“内经:劳者温之。夫劳则形体震动,阳气先伤,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凡补药气皆温,味皆甘,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指南·卷一·虚劳》);“此温字若春阳聚,万象发生”(《徐批叶案·案一八七》);“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指南·卷一·肝风》);“肝厥,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指南·卷一·虚劳》);“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盖“肾水内寓真火”(《叶氏医案存真·卷二》),坎中之阳,以藏为固,故需“”需“”;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又喜润恶燥,故需温润,用熟地、山茱萸、锁阳、巴戟天、肉苁蓉、鹿茸、淡菜之类温而不燥之品。同时配合丹皮、白芍、知母、黄柏之类凉肝坚阴,则肾之龙火、肝之相火皆宁,水源生矣。

2、肾虚阴火

阴火”理论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较少见,而在《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里则出现频率非常高。可能是叶天士晚年时候的学术风格。这里的肾虚阴火,是指肾精亏损,导致肾中龙火真阳藏敛障碍而形成阴火:“此劳怯是肾精损而枯槁,龙雷如电光闪烁无制,肾脉循喉,屡受阴火熏灼,必糜腐而痛。冬无藏精,春生寂然,胃气已索,草木何能资生?猪肤汤”(《徐批叶案·案二五》);“精损于下,阴中龙雷燃烁莫制,失血后肛疡脓漏,即阴火下坠所致”(《徐批叶案·案四四》);“当冬令潜降,阴中龙雷闪烁,无收藏职司,谷雨万花开遍,此病必加反复 秋石伴人参 紫衣胡桃肉 茯神 紫石英 女贞子 北五味子”(《徐批叶案·案四六》)。可见,阴火不同于一般的肾阴虚,也不同于水不生木所致的肝阳上亢,其阴分亏损程度更深,为肾不藏精,龙火不潜而化阴火。精亏之人,下元根蒂本浅,若在冬天天地潜藏季节,人体尚可借助天地收藏之势而维持藏精功能,到春天谷雨万花开遍,天地阳气也已升泄,此时病情即会加重,出现咽痛咽疮、咳血、咳嗽、遗精等阴火内灼、肾不摄纳之症状。因此,与之前水不生木,肝阳化风相比,阴火病情程度更深、更重,已经到精亏的层次,一般的草木药治疗难以起效。

精亏阴火之故,多与劳心多欲、房劳过度有关。“阴火沸腾,由欲念萌动不遂而来,胃旺可清阴火”(《徐批叶案·案四一五》);“凡房劳动精,亦令阴火上灼,议左归法”(《徐批叶案·案二五九》);“少年心阳下注,肾阴暗伤”(《徐批叶案·案三八三》)。内经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情欲过动,即会内耗阴精,因此治疗上也必须以精神内守,宁心静养为本:“治法以潜心宁静,必情念不萌,绝欲肾安,斯精血生聚”(《徐批叶案·案三六九》)。同时用药上主张以血肉有情之品为主药:“有形既去,草木不能生精血,莫若取血气填进冲任之脉络,必多服久进,肾液默生,可保身命。河车、人乳炼膏,煎参汤送”(《徐批叶案·案二二五》)。若症状明显,可以填精收敛之药治其标,配合调心治本:“夫冬为蛰藏汇神之令,少壮不自保惜收藏,反致泄越,乃肾肝藏阴内怯,阳气闪炼自铄,草木填阴,临时堵塞其隙,精血无以宁养。务潜以绝欲,百日不发为是,屡发必凶。熟地炒炭 茯神 萸肉 五味 湖莲 芡实 女贞 川斛”(《徐批叶案·案一三二》)。

阴火上攻,常可致咽痛、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病症状,时医以为实火而多用清凉浇灌,以致复伤胃阳。对于痰饮咳嗽,叶案常强调“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盖外饮为脾运化不利,外入之水谷精微内聚为湿为饮所成;内饮则以肾主水,藏五脏之液,肾精亏损,藏纳失职,则“肾水脂液,变化痰饮”(《徐批叶案·案二九六》)、“五液变痰涎,皆肾液之化,阴不承载”(《徐批叶案·案三四七》)。此种咳嗽咯血,病根在肾,不在肺,“凉药治嗽必死”(《徐批叶案·案一四八》);“见血投凉必凶”(《徐批叶案·案三七四》);“血痰上溢,着枕咳嗽,乃阴中龙相,有如电光闪烁,倾盆大雨,其光芒仍炽,是身中阴枯阳亢,日进凉药无用。明明肝肾为病,医投肺药,希图缓嗽,嗽必不效,胃口必减食 水煮熟地 茯神 山药 女贞 萸肉 芡实 湖莲 川斛”(《徐批叶案·案三一三》)。

无情之草木难以治欲念不遂之阴火,有其道理所在,非不能治,乃病根不除,日饵草木亦徒劳耳。叶案中也有用知柏直泻阴火的例子:“阴火扰动精走,用滋肾丸”(《徐批叶案·案一八五》)。徐灵胎解云:“治肾病有时用知、柏、龟、地,亦以其相火过热,除其热气,使之温和也,并非寒冷遏绝生气也,亦犹温胆汤之义”(《徐批叶案·案一三五》)。同时,叶天士认为一切情志导致的内火,草木寒凉之药难有大效:“情怀内起之热,燔燎身中脂液,嘈杂如饥,厌恶食物无味。胃是阳土,以阴为用,津液既穷,五火皆燃,非六气外客之邪,膏连苦辛寒不可用,必神静安坐,五志自宁,日饵汤药无用”(《徐批叶案·案二四七》);“因抑郁悲泣,致肝阳内动,阳气变化火风…内经以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 生地 天冬 阿胶 茯神 川斛 牡蛎 小麦 人中白 熬膏”(《指南·卷六·郁》);“盖心主血,脾统血,操持思虑,乃情志之动,非寒凉可胜”(《徐批叶案·案四零四》)。王子接亦有类似观点,《绛雪园古方选注·黄连阿胶汤》:“少阴病烦,是君火热化为阴烦,非阳烦也,芩、连之所不能治,当与阿胶、鸡子黄交合心肾,以除少阴之热”。

观叶案中治疗不寐、郁证等与情志较为相关的疾病,几乎未见到有用芩、连者。个人以为,过于强调芩连苦寒之药不能治疗情志内火,实属不妥。即如仲景黄连阿胶汤亦是养阴与泻火同用,只重养阴而忽略泻火,临床起效可能会很慢,应以调心养阴治本,芩、连之属泻火治标。之前病案讨论·第四期·失败的不寐案即是错在养阴而不泻火。

2、木乘土、肝胃不和

叶案中特别重视木乘土,尤其是肝胃不和,这类医案出现频率非常高,“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指南·卷三·木乘土》),“夫胃为阳土,肝属阴木,腑宜通,肝宜柔宜凉,治胃必佐泄肝,制其胜也”(《指南·卷六·泄泻》)。“内经曰: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盖阳明胃土,独当木火之侵侮”,“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指南·卷三·木乘土》)。依据肝胃关系,叶天士创立扶土泄木通胃平肝通补阳明开泄厥阴益胃熄风等治法。肝胃关系具体可分为以下数种:

1)胃阴虚,肝风动。

胃为阳腑,肝体阴用阳,胃阴与肝血互为资助,胃阴虚肝风易动,肝阳旺胃阴易亏。“夫胃是阳土,以阴为用,木火无制,都系胃汁之枯”(《指南·卷三·木乘土》);“肝血久空,阳明胃脉亦虚”(《徐批叶案·按四九六》);“肝风阳扰,胃络必虚”(《指南·卷七·头痛》)。胃与肝皆喜柔恶刚,“肝胃一脏一腑相对,不耐温补者,是肝用太过,肝体不及也”(《指南·卷七·痉厥》);“盖胃阴制伏肝阳内风之动,正合内经和阳益阴,肝胃忌刚之旨。”即如徐灵胎所评:“盖木得水土滋养,土膏尽为之吸取,实是土中升发木气,长养栽培,使之畅茂调达,即是木克土也。…胃中津液充裕,足供肝木滋养,而肝风不动。”(《徐批叶案·案四五四》)治疗上可以通过养胃阴,和肝阳,益胃熄风,如“瘦人易燥偏热,养胃阴,和肝阳。大生地 清阿胶 淡天冬 北沙参 麻仁 白芍”(《徐批叶案·案二三一》)。一贯煎即是益胃泄肝之方,麦门冬汤为益胃降胃之方。若胃阴不虚,而肝火犯胃,则当“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川楝子皮 半夏 川连 姜汁 左牡蛎 淡吴萸”(《指南·卷三·木乘土》)。方中以川楝、黄连苦寒泄肝阳之有余,吴茱萸、姜汁辛开宣通肝胃之气,半夏降胃,牡蛎味咸软坚散结,左金丸即是此类治法。

2)胃虚肝犯。

肝胃虽为刚脏,却亦有阳虚之时。“胃中乏阳运行,木来克土”(《徐批叶案·案三四零》)“胃阳虚,肝木上犯,议用镇肝安胃理阳”(《指南·卷四·呃》),盖胃阳虚则不能通降,肝木易挟浊阴上逆,而发呕逆之疾。治疗“法当温胃阳,制肝逆…淡附子 淡干姜 姜汁 生白芍 淡吴萸 白粳米”(《指南·卷四·呕吐》)“用镇肝逆理胃虚方法…皆胃中无阳,浊上僭据,而为䐜胀,所谓食不得入,是无火也。”(《指南·卷三·肿胀》)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即是此类治法。

3)阳木犯阴土。

叶案亦有少数病案涉及肝脾不和问题。“思人身病损,必先阴阳致偏,是太阴脾脏日削,自然少阳胆木来侮,宗内经补脏通腑一法。四君子加桑叶、炒丹皮”(《指南·卷一·虚劳》)“脾窍开舌,舌出流涎为脾病。克脾者少阳胆木,以养脾泄胆治。人参 於术 天麻 姜黄 桑叶 丹皮”。(《指南·卷三·木乘土》)“诊右关前弦动,述右胁胛下似胀不舒,思少阳阳木必犯阴土,木郁土中,温开不应,议解郁安中 人参 茯苓 柴胡 白芍 神曲 生姜”(《徐批叶案·案四二三》)。叶天士泄阳木喜用桑叶、丹皮,“先生云:桑叶轻清,清泄少阳之气热;丹皮苦辛,清泄肝胆之血热”(《指南·卷三·木乘土·华岫云总结》)。

王子接也很重视肝胃关系,并自制安胃汤,叶天士可能受其影响。《绛雪园古方选注·安胃汤(新制)》:“川椒五分(炒去汗) 安吉乌梅一钱(去核) 川黄连一钱 人参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生淡干姜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八分,温服。

安胃者,毋使乘胜之气犯胃也。倦不思食,无不由于脾胃为病,然揆其寒热虚实,却有盛衰,初无定体。余生平阅证,肝病十居其五,惟就厥阴之饥不欲食一证,遵仲景甲己化土之论,参东垣治脾胃之说,为疏一方。川椒之辛,佐乌梅之酸行阴以泻肝,枳实、干姜助人参行阳道以益气,黄连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清脾胃生化之源。统论全方,辛酸同用,以化肝气,酸甘相辅,以和胃气,肝化胃和,自能进谷。

叶案曾云:“阅王先生安胃一法,最为卓识。”(《指南·卷四·呕吐》)应该就是指安胃汤。

4、脾胃分治

叶案反复强调脾与胃功能相异,治法不同,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如“脾胃最详东垣,例以升降宣通,忌腻浊物,味补必疏,欲降浊,必引伸清气,皆平调和法”(《徐批叶案·案一七零 》)。但其认为东垣脾胃学说重在治脾,而略于治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指南·卷四·便闭》)。盖脾与胃,一脏一腑,刚柔、升降不同,李东垣多用芪、术、升、柴,乃为升脾之法,与“胃宜降则和”相逆。且肝脾与肝胃的关系也不同。肝与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肝阴、胃阴、肝阳、胃阳之间的平衡;脾则多与肝郁相关,盖木郁则不伸,易影响“脾宜升则健”的生理特点。“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指南·卷三·木乘土》)“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人参 茯苓 炒麦冬 大麦仁 木瓜 乌梅”(《指南·卷三·木乘土》)。这里叶天士用人参补胃,茯苓降胃,麦冬、大麦仁养胃阴,木瓜、乌梅酸敛制肝,即为益胃泻肝之法。肝脾不和的治法则不同:“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郁,皆理偏就和为治,勿徒攻补寒热为调…人参 广皮 谷芽 炙草 白芍 黄芩 丹皮 柴胡”(同上)。叶氏强调木郁土的治法,不能一味的偏攻偏补或偏寒偏热,关键在于“理偏就和”,怎么平衡木土的关系才是根本。案中人参、广皮、炙草、柴胡明显有东垣补中益气汤的影子,以柴胡升发木气以疏土气,芩、芍、丹皮泄少阳阳木以护土。此外,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金阳土之腑,故脾偏湿,胃易燥:“凡湿伤必太阴脾,热必在阳明胃,不分经络乱治,乃不读书医工”(《徐批叶案·案二九七》)

5、通补奇经

强调奇经八脉是叶案的突出特点之一。寻常补肾治法多用六味、肾气丸之属,叶天士认为此类方药治奇经精血亏损,针对性不够:“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指南·卷九·淋滞》);“六味汤究属是三阴三阳平剂”(《徐批叶案·案三五六》)。叶天士重视奇经八脉,应该也是受王子接的影响。“治奇经,古无八脉药石之方,只有八脉针刺之法”(《绛雪园·秫米半夏汤》);“凡入房竭精,耗散其真,形神俱去,虽温之以气,补之以味,不能复也。故以有情之品,专走督脉,复以少阴太阳之药治其合,乃能搬运精髓,填于骨空,大会于督脉之囟会,而髓海充盈;鹿角霜通督脉之气也,鹿角胶温督脉之血也,菟丝、骨脂温肾中之气也,熟地、柏仁补肾中之精也。柏仁属木性润,骨脂属火性燥,非但有木火相生之妙,而柏仁通心,骨脂通肾,并有水火既济之功”(《绛雪园·斑龙丸》);“马鞭草、秋葵子入奇经,通经催生”(《绛雪园·回生丹》);“泽兰叶调病伤八脉,任通冲盛,精气溢泻,自能有子”(《绛雪园·加味香附丸》)。《指南·卷七·便血》即记载一案用斑龙丸:“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鹿茸 鹿角霜 鹿角胶 柏子仁 熟地 韭子 菟丝子 赤白茯苓 补骨脂……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阴,且不能入脉耳”。可见叶天士是继承了王子接的学术经验。

奇经八脉重在冲任督三脉,其中尤重冲脉,盖冲脉与阳明、肝肾关系密切,涉及脏腑较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灵枢·动输》:“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因此,冲脉为经脉之海,为精血汇聚之地,后天阳明水谷之精,先天少阴肾精皆与冲脉会于气街,相通相连。肝主藏血,与冲脉功能有重合之处。故叶案言:“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指南·卷八·诸痛》);“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经谓冲脉动而诸脉交动也”(《指南·卷四·呕吐》);“夫冲脉隶于阳明,其气行乎身前,阳明脉空,阳越卫疏,阴火上举,当宗丹溪补阴丸,或虎潜丸之属”(《指南·卷九·崩漏》)。肝肾虚或阳明虚都会影响到冲脉,治疗也多从这些角度考虑:“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病之宗旨也。”(《指南·卷八·肩臂背痛》);“冷自足上贯于心,初起周身麻木,今则口鼻皆有冷气。病起惊恐,内伤肝肾为厥。冲脉隶于肝肾,二脏失藏,冲气沸乱,其脉由至阴而上,故多冷耳。淡苁蓉 熟地炭 五味子 紫石英 茯苓 牛膝”(《指南·卷七·痉厥》)。肝肾精血不足,波及冲脉,下焦阳气不敛而上冲,即为冲气上逆,治疗当“阴药呆钝,桂附劫液,通阳柔剂为宜”(《指南·卷三·淋浊》),用肉苁蓉、熟地填补下焦精血,五味子敛逆气,牛膝引药下行,紫石英温补重镇。阳明、厥阴阴血不足,冲阳易上逆,阳明阳虚,冲脉也会上逆:“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指南·卷三·肿胀》)。

冲为血海,与女性月经、血病关系密切。“夫冲为血海,隶于阳明,女科八脉,奇经最要”(《指南·卷七·痿》);“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刚维跷脉为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今者但以冲脉之动而血下,诸脉皆失其司,症固是虚”(《指南·卷九·崩漏》);“厥属肝病,几番病发,都因经水适来。夫血海贮聚既下,斯冲脉空乏而风阳交动,厥之暴至之因由也。…思冲脉乃阳明所属,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室女经来,冲脉自动,动则阳升,内风绕旋不息,为薄厥煎厥”(《指南·卷七·痉厥》)。月经来潮是冲脉血海下泄的过程,容易影响阳气的敛降,形成虚阳虚风,临床表现为经期痤疮、气上冲咳逆、眩晕、头痛等症,这个时候若从冲脉出发辨证,效果会较好。

冲阳上逆,也可以出现血证:“自述下有冲突逆气,血涌如泉。盖任脉为担任之职,失其担任,冲阳上冲莫制,皆肾精肝血不主内守,阳翔为血溢,阳坠为阴遗,腰痛,足胫畏冷,何一非精夺下损现症?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味宜取质静填补,重浊归下…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冲阳不来犯土…人参三钱 熟地四钱 鲜河车膏一钱 茯苓一钱半 炒黑枸杞子一钱半 北五味一钱 沙苑一钱半 紫石英五钱”(《指南·卷二·吐血》)。民国名医张锡纯也比较重视冲气上逆之症:“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闷、哕气、呃逆连连不止,甚则两肋疼胀、头目眩晕。其脉则弦硬而长,乃肝脉之现象也。盖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故脉之现象如此。治此证者,宜以敛冲、镇冲为主,而以降胃、平肝之药佐之。其脉象数而觉热者,宜再辅以滋阴退热之品。”(《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其治疗妇科月经病创制了理冲汤、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等众多方剂。

因此,叶案中,奇经八脉以冲脉为首,涉及阳明、肝肾,以血肉有情之药为核心,形成一套补益奇经的治疗方法。通补奇经,个人以为其实质是肝阳化风、重视肝肾精血理论进一步深入的结果。草木药更多是通过调节恢复脏腑的功能来间接进行补益,而鹿角胶、阿胶、龟甲、鳖甲、紫河车之类血肉有情之品来自动物,与人体结构更接近,其补益之功更为直接,因此可以直入奇经。同时,这类补益之品多偏滋腻,叶案中常配茯苓,“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故曰“通补奇经”(《指南·卷三·淋浊》)。

2、久病入络   

久病入络也是叶案特色之一,继承于王子接:“但寒厥不以辛散之而以辛补之者,以肝为刚脏,与之辛散刚剂,伤其阴必动其厥阳,非治也。《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痛,上支两胁,明是肝木郁于胃土中也,当以辛润补肝,泻去胃中肝邪,痛乃止。桃仁、柏子仁辛润以补肝阴,肉桂、山萸辛温以补肝阳,甘草、大枣甘能和胃,缓肝之急,防风能于土中泻木,细辛益胆气以泄肝。全方皆辛润入络之药,补肝欲而利导之,得辛即可达郁,非必以辛散为达木之郁也”(《绛雪园·补肝汤》)。里面提出“辛润入络”治法,用桃仁、柏子仁等,即是叶案中常见用药。经与络都是气血的通路,经偏气分,偏肢体肌表,络偏血分,偏脏腑,白虎汤清阳明经气热,犀角地黄汤凉心包营络之热即是代表方剂。“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叶氏医案存真·卷一》);“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彀”(《指南·卷三·木乘土》)。气分浅而营分深,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指南·卷四·积聚》);“夫治病先分气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闭,香燥破血,凝滞滋血,皆是症之禁忌也”(《叶氏医案存真·卷一》)。现代“久病必瘀”的观念很可能就来自叶案的久病入络。“血聚在络,络系脏腑外郭”(《徐批叶案·案三五二》),把络比喻为脏腑的外城,可见络相对经,位置更深,离脏腑更近。

络为血聚之所,易为血热、血瘀、血虚、血溢之病。“暑热旬日,热入营络,震动而溢。凡肺病为手太阴经,逆传必及膻中,仍以手厥阴治。竹叶心 生地 银花 连翘心 玄参 赤豆皮”(《指南·卷二·吐血》),此为热入肺络之症。“络脉聚血,阳触乃溢,阴伏不固,随阳奔腾”,“络中之血,随气火上升”(《指南·吐血》),热入血络则有血溢之证,而络又分阴络、阳络:“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盖胃络受伤,阳明气血颇富,犹勉强延磨岁月”(《指南·吐血》);“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指南·卷七·便血》);“内经分上下失血,为阴络、阳络,是腑络取胃,脏络论脾”(《指南·吐血》)。阳络伤出血证,重在阳明胃:“凡血病五脏六腑皆有,是症当清阳明之络为要”(《指南·吐血》)。络血虚则气滞,发为痛、胀、癥瘕。“络虚则痛,阳微则胀”(《指南·卷六·疟》),“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指南·卷七·便血》);“络虚气聚,少腹滞胀”(《指南·卷八·疝》);“久痛在络,营中之气,结聚成瘕”(《指南·卷九·癥瘕》);“产伤真阴,阴虚生热,络中无血,气入络,变化有形,为气聚之瘕”(《徐批叶案·案四七六》)。

络主血,血络不畅,须以辛润通络为治,辛则宣通,润则养血。盖“凡辛香取气皆燥,议柔润柔剂,无滞腻浊味…炒熟桃仁 青葱管 炒黑芝麻 当归须 桑叶 冬葵子”(《徐批叶案·案四零六》);络血虽虚,却又不可腻补:“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录仲景旋复花汤加柏子仁归须桃仁”(《指南·卷五·痰饮》);“痛久必留瘀聚,屡次反复,以辛通入络 桃仁 归须 麻仁 柏子仁 降香汁”(《徐批叶案·案二三四》)。关于辛润通络,徐灵胎解释颇到位:“凡经络之气,必藉津液以流行,液充则利,津枯则气必涩滞。他人调气,总辛燥以开通,惟天翁深知气藉血行,故每用充养津液,略加宣滞以利气”(《徐批叶案·案二三二》)。若“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则需“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指南·卷六·疟》),治有形之癥瘕需要加入软坚散结之品如牡蛎、鳖甲等。

肝主血,与络密切相关,肝郁往往络阻,郁病治法与络病多有相似。“此属有年郁伤,治当宣通脉络 金铃子 延胡 桃仁 归须 郁金 降香”(《指南·卷六·郁》);“情志之郁,药难霍然,数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液,必变格拒中满,与辛润少佐和阳 柏子仁二钱 归须二钱 桃仁三钱 生白芍一钱 小川连三分 川楝子一钱”(同上);“此肝火抑郁,火郁者络自燥,治法必当清润通络 潮栝蒌 炒香桃仁 归身 新绛 炒白芍 炙甘草”(《叶氏医案存真·卷一》)。徐灵胎解云:“解郁理气不用辛燥,转多辛润之品,以郁气之人必有郁火,阳气虽薄,不可辛燥,以助火耳。心极细矣”(《徐批叶案·案三二一》)。

7、体质辨证

叶案中有不少体质辨证的病案,主张“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兼参体质施治”(《指南·卷五·暑》),但比较粗略,主要分木火和水土两种,一偏阴虚,一偏阳虚。

水土阳虚体质: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渴引饮,由乎脾胃之阳伤触,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炽…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指南·卷四·呕吐》);“肌柔色嫩,质体气弱,清明春木大旺,理必犯土”(《指南·卷二·吐血》);“色白肌柔,气分不足”(《指南·卷二·咳嗽》);“色白脉软 ,体质阳薄”(《指南·卷六·泄泻》);“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禀质,阳气少于运行,水谷聚湿”(《指南·卷六·泄泻》);“体丰,阳气不足,论体攻病为是”(《指南·卷四·痞》)。病案中反复出现的体质特征:体丰、色白、肌柔、脉软等,其实皆为阴土之人体质,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的“尊荣人,骨弱肌肤盛”有相同之处。阴土之人,太阴阳弱,水液运化乏力,易聚湿,湿盛则肌肤水分增多,故浮胖、肤白而柔,乃土不制水之象。治疗上,“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指南·卷七·便血》),当用益智、白术、茯苓、干姜等温阳燥湿之刚药。

木火阴虚体质:“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动,皆主火化”(《指南·卷一·肝风》);“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指南·卷二·咳嗽》);“瘦人阳有余阴不足,补阴潜阳法”(《指南·卷二·吐血》);“古谓瘦人之病,虑涸其阴,阴液不充,补之以味”(《指南·卷五·暑》)。叶案中主要从体型、面色来判断阴虚或阳虚,徐灵胎补充了从性格急慢来判断体质:“性情随气血改移,肌皮宽厚者,往往弛缓。每见躁急人瘦如骨立,津液不充,火气飞扬耳”(《徐批叶案·案二四七》)。治疗上,自当滋阴填精潜阳:“瘦人易燥偏热,养胃阴,和肝阳,可以久服 大生地 清阿胶 淡天冬 北沙参 麻仁 白芍”(《徐批叶案·案二三一》)。

8、温病大家

叶天士的温病成就,后世已多有阐述,不再多叙。其于太湖泛舟口述而成的《温热论》篇幅极简,创见极多,且极具体系性,令人读之惊叹。同时也让人忍不住困惑,温病领域如此开创性的成就,难道皆为叶天士自己思考所成么?叶案中温病方面甚少提及前贤理论,难以发现太多学术继承的线索。明代袁班的《证治心传》比叶天士更早提及“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药过病所,反伤中下”等温病理论,但此书已被后人考证为伪书可能性极大。且叶案风格,所用理论多会提及相关医家,却从未提及袁班。唯一的继承线索还是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犀角地黄汤(新改)》:“暹罗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连翘三钱 生甘草五分(原方有丹皮、赤芍,无连翘、甘草。上水二钟,武火煎八分,温服,无时候。)《局方》犀角地黄汤,厥阴阳明药也。温热入络,舌绛烦热,八九日不解,医反治经,寒之,散之,攻之,热势益炽,得犀角地黄汤立效者,非解阳明热邪,解心经之络热也。按《本草》犀角、地黄能走心经,专解营热,余因革去丹皮、赤芍,易以连翘入心散客热,生甘草入心和络血,以治温热证热邪入络之方,于理无悖,敢以质诸当世。”王子接自己改进犀角地黄汤,减去凉血的丹皮、赤芍,加入透热入心包络的连翘,并明确点出“解心经之络热也”,不就是后面温病说的热入心包之证么?因此可见,叶天士在温病方面也是受到过老师王子接的影响。

三、总结

叶天士的确是一位理论与临床皆很高的医家。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著书阐述自己的理论,但其留下数量可观的病案记录,以及其融病史于辨证分析之中的病案书写风格,可以基本反映出他的核心学术观点,并且这些理论观点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理论与临床合一,极具实践性。青年医师,初上临床,经验不足,理论不深,若能细读叶案,可以让自己更快地适应临床疾病千变万化,不至于临证慌张。即如徐灵胎所言:“读天翁医案,虽为病人设法,其实处推开精论治病道理,警醒当世聋瞆语,教人看病下手处,后学得此,便有主张,不致一病到手,即慌忙心无措也,有功千古!”(《徐批叶案·案六》)然而,叶案也并不好读。观《绛雪园古方选注》即可知王子接的学术是集大成式的,吸取历代医家之精华。叶天士又是在王子接的基础上进一步集历代医家学术之大成,反复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博大的体系和经验,“百余年来,私淑者众”,影响重大。因此,要真正读透叶天士,一方面必须熟读历代著名医家著作,另一方面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有可能轻松读懂叶天士。年轻医生做不到这两点,但也可以通过反复读,不断熟悉其理论和经验,而后可以验之临床。有人会疑虑叶案中绝大部分皆无复诊记录,又何以知其有效与否呢?其实不必,读叶案主要读其理法方药,叶案中反复出现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定然是叶天士用之有效的,否则他就不会如此反复地用。即便其观点不一定对,但读者还可以自己验之临床,有效与否,自可判断。

四、叶天士医参考书籍推荐

1、叶天士医学全书

2、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诸家叶案点评中,徐灵胎的点评水平较高。

3、续临证指南医案:当代人朱文杰把《临证指南医案》之外的叶天士医案剔除重复,汇编整理成一本书,可免翻阅之不便。

4、叶天士医案三家注:选取了徐灵胎、周学海、张山雷三家的注解,有助于从不同医家角度了解叶案。

5、绛雪园古方选注

(0)

相关推荐

  •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用药与运用

    ·叶氏对奇经八脉的认识,承接于内.难诸家,发展于临床实践.例如"久病必通任督""八脉隶于肝肾",在杂病中运用甚广."女科之病,冲任最要",在 ...

  • 《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肝胃不和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

    通过收集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篇中所收录的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其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肝胃不和证提供参考.分析结果显示:< ...

  • 杏林精粹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体质学说(第511期)

    理论发微 <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体质学说 张树生  王占星  郭金忠 中医体质学说,历史悠久,自<黄帝内经>始创以来,历代医家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运用.发展.完善,己经博大精深.中 ...

  • 医案分享:土虚木郁兼气滞,升清降浊兼化滞...

    徐某.男,58岁,于2020年4月19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自述胃脘胀满疼痛,泛酸,腹胀,心烦,口干,纳少,大便不畅,小便并无他恙,舌暗苔白,脉沉. 胃镜及病理示:慢性萎缩 ...

  •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值得收藏并反复阅读)

    导读这篇文章讲述了刘老一生的治学精华,完全干货.无论初学中医的学子还是临证几十年的医生,都能从中大受启发.最后的总结,更是言简意赅,谆谆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 在旧社会,师带徒 ...

  • 深度!分析叶天士医案中“脾阳宜动,肾阳宜藏”一论

    "脾阳宜动,肾阳宜藏"一论屡见于叶案之中,故笔者纵览叶案诸书,搜罗相关医案,对比揣摩,诠理释用. 医理诠意 脏腑的阴阳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发展而来,是藏象理论的一部分.脏腑的阴阳不是对 ...

  • 我学习电子技术的体会

    我的工作是电学计量,专门对各种电工仪表.电工仪器进行标准传递.但由于爱好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在工作之余,学习了电子技术,目的是为了维修方便,因为许多电工仪表和电工仪器内有电子电路,有的还有集成电路,在工 ...

  • 跟诊倪海厦学习临床技术心得体会

    日期:2021-01-16 21:11:17 来源:倪海厦 每当读到此类跟随名师学习的文章,总是心潮彭湃,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有此机会?有句话说"不是好老师难找,而首先是自己不是好学生&quo ...

  • 学习安全事故心得体会范文3篇

    篇一:学习安全事故心得体会范文 透过这次学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安全职责的重要性,每次事故的发生,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个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 ...

  • 学习紫微斗数之心得体会

    转载自:明灯易学网,(明灯易学)中国易学实践人 徽号:(北极明灯 全拼) 注明:本人研习斗数,论点完全是个人体会,希望对还没有找到方向的有所帮助固然是我的出发点,但更愿意得到更多的指点和点拨,以此互勉 ...

  •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刘渡舟 (1917~2001),辽宁营口县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主要著作有<伤寒论通俗讲座>.<伤寒论选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 ...

  • 从叶天士医案里,找出治颈椎的方子!肾气一旺,颈椎自强,有意思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普济本事方> 你好,我 ...

  • 时间管理课程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从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1.时间的重要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时间的不可复制,不可失而复得,时间如空气,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如不懂的珍惜,那就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还.3.时间的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