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摔10个跟头,他成为人生赢家的机会大10倍!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对于其中的教育方式,感到十分惊艳。
视频中的女孩不断尝试跳跃,不断摔倒,一旁的大人并没有因为心疼、担心而阻止孩子的尝试。
相反,旁边的大人还在孩子多次失败后,用行动和语言,帮孩子打气,给孩子信心。
最终,孩子跳跃成功,获得真正的喜悦。
虽然是很小的成功,但孩子的收获却是无可比拟的。
因为从小就经历“摔跤”的孩子,能够更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如化学家戴维所说:
“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舍得孩子“摔跤”的父母,
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还记得2015年浙江省理科状元郑恩柏吗?
那年高考满分是810分,郑恩柏则以760分的成绩,顶着状元的头衔,走进北京大学。
备受瞩目时,谁能想到,他的成绩名次,曾为倒数!
那是在高一的第一场考试中,郑恩柏因为不适应等原因,拿了倒数第一。他的父母没有因此变得焦虑,也没有责备孩子,而是给予了包容和理解,让郑恩伯摆正心态,放轻松。
郑恩柏的父母并非不在意他的成绩,郑恩柏妈妈为孩子的学习付出很多,但这样的付出,并没有成为她要求孩子用成绩回报的“借口”。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她选择了鼓励和支持。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郑恩柏没有被失败打倒,他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了总结,在父母的包容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最终迎来丰厚的成果。
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生长。”
因为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更靠近人生迈向成功的秘诀。所以,敢于让孩子“摔跤”的父母,更能培养出远行的孩子。
然而,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不敢放开手的父母:
孩子学爬时,担心孩子累,总是抱着孩子,让孩子错过了练习期;
孩子学走时,担心孩子摔倒,总是亦步亦趋,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爬起来的机会;
孩子学吃饭时,担心孩子不好好吃,便以喂饭代劳,让孩子无法得到锻炼。
可就在孩子以为自己的人生不用经历什么挫折时,父母却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无数的情绪挫折: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便焦虑不安;一次日常的表现不好,便怒火冲天。
本就是没有尝试过“摔跤”的孩子,又在父母的情绪攻击下,对失败充满畏惧。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
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跌落,导致身亡。
据瓦伦达的妻子说,这次上场前,瓦伦达一直在重复着“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的话。而之前成功的表演前,瓦伦达只会想走钢丝这件事本身。
因为太害怕失败,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于是更容易失败。
是以,越是不想让孩子失败的父母,越会“逼”出总是失败的孩子。
而孩子也会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变得更加害怕失败,甚至会因为可能出现的失败,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被允许“摔跤”的孩子,
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个被允许失败的孩子,尽管遇见了失败,却也能获得成功者所具有的品质,如以下三种:
1、习惯挫折
几乎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人生之路平顺安稳,可以避开那些会令人痛苦的挫折。
然而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都无法让孩子的人生完全远离挫折。
那么,从小就习惯挫折的孩子,更能在人生路上,拥有站起来的勇气和不被打倒的毅力。
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挫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从孩子练习走路开始,父母便允许孩子失败,直接去感知挫折,习惯挫折,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能更好的面对大挫折,拥有更强的抗挫力。
诸多名人的成功,不就来自强大的抗挫力吗?
2、学会努力
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就连在今年奥运会中,获得跳水冠军的14岁全红婵,在大家冠以“天才”的时候,教练也一再强调,希望媒体们不要把全红婵定义为“天才少女”,因为她的成功,和努力、刻苦是分不开的。
全红婵也曾笑着回答记者“获得满分的秘诀”:“就练呗,不停地练!”
只有当孩子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才会在“摔倒”后,不自怨自艾,继续努力,打败挫折。
3、拥有掌控感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当我们舍得让孩子去“摔跤”,去体验挫折的时候,也是给予孩子一个真正体验成功的机会。
通过不断尝试,获得成功果实的孩子,他对于掌控感的直观感受更加生动立体。
就像前文视频中不断练习跳跃的女孩,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最终获得了成功,她所感受的,除了成功的喜悦,还有对事物的掌控感:通过一些努力,做一些事情,即可改变现状。
不要小瞧掌控感,它可以成就孩子强大的内心,以抵御在人生路上时时袭来的挫折,让孩子远离焦虑、自暴自弃,甚至抑郁。
从放心到放手,不做“直升机”父母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苏醒,懂得放手的父母,更胜于操心过度的父母。
然而,放手并不代表“放养”,放心也不代表特意去为孩子制造困难,想要让孩子在“有效失败”中获得成长,除了不做盘旋在孩子上空,时时插手孩子生活的“直升机”父母,还要注意有技巧地放开双手。
首先,我们要确定,给孩子提供的养育环境,是有爱的。
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曾提出“抱持”的概念。温尼科特认为:父母的“抱持”,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所谓“抱持”,就是让孩子体验到被爱,感受到“我存在”,最终获得安全感。
图片来源:《妈妈是超人》
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子宫紧密的保护,便是一个“抱持”的状态,出生后对拥抱的需求,也是对“抱持”环境的需求。
孩子再长大些后,在表现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在遇到挫折时,提供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如此,孩子在“抱持”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
所以,我们要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去“摔跤”,去感受失败,体验挫折。但这并不代表,面对孩子的无助,父母可以冷眼旁观、冷漠相待。
孩子先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底气,才是积极向上的。
其次,我们要在放手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引导和鼓励。
父母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体验的能力,也失去体验成就带来的愉悦感的机会。
但“粗暴”的放手,也会让孩子感到茫然和无助。
所以在放开手,让孩子去体验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还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和鼓励。
当孩子在几次失败后,温柔的鼓励,可以有效为孩子打气,让孩子继续坚持;
而孩子几经思考,依然以失败告终时,父母的引导可以帮孩子理清思绪。
孩子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明白,所谓成功,不是“直撞南墙不回头”,而是一边前进,一边调整前进的方向和步伐。
最后,我们要明白,比起孩子的“输不起”,家长的“输不起”更可怕。
当父母发现孩子不能接受失败、只想赢的时候,除了思考自己对孩子是否有过度的保护,还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输不起”的现象。
要知道,父母的行为,总是会直接映射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遭遇一次偶然的失败时,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待失败的态度。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失败时,忍不住责备孩子“笨”、“没本事”;
有的父母会在孩子失败时,忍不住站在孩子的前面,大喊“你不要动,让我来”;
还有的父母则会在孩子失败时,变得焦虑难耐,仿佛孩子的整个人生已经是失败的了。
这些反应,都会让孩子觉得“输”是一件可怕、丢人的事情。
所以,在孩子“输不起”之前,父母先要学会平和对待失败。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
“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因为要分离,所以要好好爱孩子;因为要分离,所以要让孩子拥有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
带着爱,对孩子多一些放心,让孩子多感受到一些信任;对孩子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多感受到一些思考力和掌控力。
以上,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才是“足够好”的父母。
作者:问心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