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是被父母重视他的感受

进化妈: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应该被听取和尊重,只有孩子被在乎了,他才会在乎别人。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微博上看到一个热议话题:未成年人的感受应该被尊重吗?

在电视剧《八角亭谜雾》中,高中生玄念玫的奶奶整天对着她喊死去小姑的名字,念玫的妈妈觉得奶奶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想把女儿送去深圳念书,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和父亲商量时,父亲却说:“她只是小孩子,她的感受不重要。”

平日里,父亲和孩子说话完全是高高在上的语气,没有一点尊重。

“这是我的女儿,我做主。”

完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对女儿严格管控,不让独自出门,不许使用手机,不让离开自己身边。

简直是家庭教育的大型错误示范现场。

鲁迅先生曾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未成年人也是人,任何人的感受都应该被尊重。

行为不端的孩子,

不过是被忽视的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孩子叛逆期打架家长派出所求助”。

15岁的孩子叛逆期打架,父母却到派出所求助,希望警察给孩子拷上手铐,实在不行扔到“黑屋”里蹲一天。

对此警察向家长解释,公安机关也要依法执法,“打一顿,关黑屋”,都是父母的想象,警察可以帮忙教育,但孩子要明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始至终,没人问过孩子为什么打架,也没人在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父母只顾给孩子扣上“不听话”的帽子。

珍·尼尔森博士曾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到,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会觉得沮丧。

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作出某种偏差行为。

其中一种主要的偏差行为就是,引起注意。

孩子顶嘴,打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缺乏被关注的一种表现。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智商很高,成绩优异,在妈妈眼中非常独立和懂事,但是在班级里他从来不跟同学来往,没有朋友。

当老师提醒妈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问题时。妈妈却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孩子这个人。

导致最后朱朝阳真的交到了不好的朋友,自此误入歧途。

当孩子感受到被忽略,通常会采取一些吸引注意力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

孩子顶嘴,打架,叛逆,不过是在向父母发出信号,希望父母:“看看我!

有问题的孩子,不过是被忽视感受的孩子。

被接受的孩子

才能接受别人

前两天在超市遇见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孩子抽中了超市的代金券,妈妈告诉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站在零食面前说他想要一盒饼干,妈妈同意了,并告诉他:买了饼干还剩下钱,要不要再拿一份给姐姐?

孩子一开始是拒绝,妈妈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指责他不愿意分享,而是笑着和孩子一起计算价格,做选择。

过了一会儿孩子反倒自己提出了要买一样的两份零食,给姐姐一份。

如果当时这位妈妈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强制要他分享,或许孩子也会买两份,但他内心会真正愿意吗?

我想不太会,如傅首尔所说:当孩子手里有100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可当他手里的糖果只有两颗的时候,家长凭什么要求他大方?

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充足的拥有和真正的接纳。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应该被听取和尊重,只有孩子被在乎了,他才会在乎别人。

电视剧《海岸村恰恰恰》中,小男孩伊准想要养一只小刺猬。

在家庭派对上,他小心询问:我可以养刺猬吗?我打算等数学比赛得奖,就征求妈妈的同意。

伊准妈妈爽快答应:

“好啊,养吧,把刺猬带回家。不过,妈妈不是因为你得奖才答应的,是因为你说你想要养。

现在办这个家庭派对,也不是因为你得了奖,你得了奖很棒,但就算你没得奖,我们还是会办派对,这个派对是为了表扬你的努力,我觉得那比成果重要多了。”

有网友说:这种良性循环的家庭,因为孩子很乖所以家长在乎且开明,因为家长的在乎和开明,所以孩子很乖,很难说这个循环从哪里开始的,但真的很难得。

当孩子明确知道“有人在乎我的感受,有人试着理解我,有人愿意尊重我”,感受到爱的时候,孩子自然也愿意用这种方式来爱和回馈别人。

承认孩子的感受

也是一种尊重

网友@荀夜羽 在微博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我,被家长教育的不能怕任何虫子。

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冷着脸,指出哪里有虫子,怂恿我用手抓,抓了以后拿出去灭活,丢掉。

青虫米虫蚊子苍蝇蜗牛螳螂蛇蝉老鼠蟑螂…

并且不许害怕,不许哭,被咬了也要吸取教训下次还敢。

从情绪上不允许退缩,看到就迎上去,时候哆嗦着去洗爪子,总之就是,必须做,不能逃,不可以嘤嘤嘤,要做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后来家长承认了,她非常害怕虫子,所以希望有什么…就是这个崽吧,崽可以勇敢点,代为处理。

前几天看视频有抱着猫去吸顶灯旁抓蚊子的,我意识到了,我就是被举起来的那个工具猫。”

父母感受到害怕,却不允许孩子恐惧和排斥。不被承认和不被看见的惧怕,又怎么让孩子真正勇敢呢?

家庭治疗大师约翰·贝曼建议家长们能够鼓励孩子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如果被允许去觉察自己的感受,这对他们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这样孩子能够更容易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体会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就能更容易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孩子每一次生气,都是因为某些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如果一个孩子从始至终都不想要什么,他根本不会生气。

“愤怒是对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

如果父母总是用自己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俯视孩子,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声音听不见,想法和意志不被看见。久而久之,亲子间的隔阂会越拉越宽。

教育的目的,一定不是物质条件上的极尽满足,而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滋养,是建立在父母理解孩子基础上的一种情感联接。

如海姆·吉诺特所说的那样:

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

相反,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承认。承认并不代表同意,但这是一种尊重的方式。

点个在看,愿所以父母都能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