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裂缝眼镜的旧书摊老板,传授我制心一处读经典的妙处!说的还行我买了他六本书。

街角有个二手旧货市场,里面有个旧书摊,老板是个高度近视带着很厚眼镜的大叔,那副眼镜还破裂了用透明胶封上,发黄老旧我看着实在别扭。劝他换掉他说戴了很多年不要丢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旧书摊上看书,看到入迷有时候去叫他几句他没啥反应。一次我看他拿着一本《道德经》在看,就问他:如果一个人读道德经或者佛经,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自己悟出道理?他说:是有这样的人。但是是极少的,道理不是从道德经里面悟出来的,也不是从佛经里面悟出来的,而是从你自己的心里面悟出来的。只不过你是借助反复用心专一读这些东西,借由这个方法而悟出来了。道理本来就在那里,你跟他之间可能隔着一层。迷雾或者隔着你自己的执着等等。当你没有悟出来的时候,看着那些字句。你可能一知半解,有可能完全不理解。甚或一直是能够读出这些字来,其他根本都不懂。也许要等很久,在生活中你可能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领悟到了这个事的道理,你这时候自然想起书上那句话,你一拍大腿:真的是这样啊,老子说的真的太好了。这其实还是你自己从实践中悟出来了。只不过和书上的文字相应了。但是你若真的做到制心一处,心无旁骛,杂念不起,去反反复复地读,可能也有机会能够悟到更多更广更深的道理。这个逻辑不是这些文字有什么魔力刺激你。而是你自己启动了你内心的一个机制。读道德经或者读佛经,这只不过是这个机制的一个助缘而已。如果你心的机制达到了那一个程度,即使你读的是很随机的一些文字,也一样可以能够悟。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因为是文盲,不会念经,也不会念咒,教他什么他都不记得,他只会念“扫帚”两个字。释迦牟尼佛就教他一心一意地念扫帚这两个字。于是他老老实实的去念,念到一心不乱,结果他成功了。这个事情的关键就在一心不乱,而不是在于念什么东西。我说:那难道不是因为道德经和佛经这些经典具有神奇的力量吗?他说:要我告诉你老实话吗?我说:当然希望能够听老实话。他说:如果我告诉你。道德经佛经既有神奇的力量,又没有神奇的力量,你该怎么去认识这个事情呢?我说: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去认识这个事。他说:当你一心向往把它们推为无比神圣,认为它们有无所不能神奇的力量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力量了。当你把它们和天底下所有的书刊同等对待看待,并不觉得它有什么魔力和什么不同。它们的神奇力量就产生了。其实书本的内容不同,对你的影响确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好的文字读下去,就像喝了杯好茶,不好的文字读了就像喝了百枯草,如果只单纯说读书学知识,那就尽量从好从良从经典,这也是好因缘的善好作用。但如论读经典的感应悟性,说到底它的神奇一样来自于你。它有没有神奇魔力也决定于你。它本身只不过是一本书,可是它神圣与否,对你有没有帮助,它有没有救度你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你的心。这个道理就像你去拜佛也是一样,你拜的那个佛像,不过也就是寺庙里面用各种材料做成的一个塑像。如果你真的有感应,你灵魂有升华,这都说明是你自心在发生作用。换个说法,假如真有佛力加持,也必须要你自心相应。你的心不打开,佛力再大也加持不到你。因为你心不打开,你就与佛无缘了。照此道理,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心不打开与很多东西都没有缘。你不打开心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一辈子真正适合热爱的事业是什么?你和你一辈子的热爱你真正的梦想就会擦肩而过,没有缘分。你的心不打开,不用心去对待别人,你可能和你的父母亲和你的孩子你的伴侣都无法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从前慢那个歌词写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是用心去爱嘛,用心去爱,一生也就够爱一个人啊。所有事情都这样,都需要你用心去做,用心去感受。才会有真正的相应的力量。读一本经典,做到相应了。不但可以领悟经典上的文字,还可以领悟其他更多的东西。反过来你做其他事做到制心一处相应了,你还能一通百通悟到经典上的道理。这个关键就在两个字————专注。一个人如果能够专注到,没有杂七杂八的胡思乱想。总是对眼前的这件事做到100%的一心一意。这种情况就会进入忘我的状态。一旦忘我,你就不会有什么,我很累,我很辛苦,我很大压力等等这些感受。我说:原来如此,我平时做事总觉得累,就是因为我没有专注。可是我要热爱才能够专注啊。他说:是的,因为你爱憎分明,所以你会累,你只会选择你热爱的事情去专注。这不是真正的专注,这是有选择有取舍的专注。真正的专注是对每一件事都很热爱。每一分钟都是临死前的一分钟。这个人将活得史无前例的饱满。我说:那不是很累吗?他说:我说的这个状态不是说要你全身扯紧很紧张,而是说心态上要专注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眼前都是你唯一的当下。你试着去做做做到了就会觉得没有事情会让你觉得累。最简单的体验方法就是去爬8层以上的楼梯。你尝试着总是看着当下脚下的那一步那一层阶梯。认真用心地走好那一阶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这一阶梯上。不要去想我已经走了多少层了,还有多少层没走,这些上下的想法全丢掉。你去体验体验。然后把那种感觉延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中去。我听完,觉得这裂眼镜书摊老板还是有点思想,书算没有白看,于是扫码买书,买了他六本滞销书。

(0)

相关推荐

  • 最近读道德经,冒出一个奇怪的疑问,如果只读反反复复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戴着裂缝眼镜的旧书摊老板,传授我制心一处读经典的妙处!说的还行我买了他六本书. 街角有个二手旧货市场,里面有个旧书摊,老板是个高度近视带着很厚眼镜的大叔,那副眼镜还破裂了用透明胶封上,发黄老旧我看着实 ...

  • 《心经》雅说 总论(01)为什么没有“如是我闻”

    <心经>是最短的佛经,全文只有260字,正常的人花上20分钟时间反复读诵就可以背了.这260字中,既没有对"心"下一个定义,更没有对"心"有重要描述 ...

  • 想戴大框眼镜?也不拿把尺子量量瞳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面上流行的镜框款式越来越大,上脸效果还非常不错--毕竟从视觉角度出发,镜框大就会显得脸变小了.如果仅仅使用大镜框作为装饰,一般也没啥问题,顶多就是脸本来就小的人,戴了会像螳螂. ...

  • 苏州书市之粤海广场旧书摊记

    在苏州旧书市场,观前附近的粤海广场绝对是数得着的,但它的辉煌也就也仅限于前几年,作为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回味着这一切. 粤海广场地处姑苏老城区,前面即是乔司空巷,右靠大成坊,左邻施相公弄,背靠观前街 ...

  • 民国大收藏家戴润斋古玉旧藏

    戴润斋先生,著名收藏家.于1920年代末在家郷无锡的舅父秦叔开设的古董店里当学徒.凭借天赋的上好眼力和敏锐的生意头脑,未几,他就被委以挑货买卖的任务,开始游走邻近省县城市作采购.1930年代,戴先生移 ...

  • 试戴镜 与 眼镜 度数完全相同,为什么会配戴不适?

    男,20岁.每天用电脑时间1-2小时,经常开车,会出现眼睛干涩情况.检查结果如下: 原镜光度: 右眼: -3.75DS/-1.00DC*164--1.2 左眼: -5.00DS--1.2 原镜瞳距为: ...

  • 我在旧书摊捡漏儿的二三十年

    京城潘家园书摊捡漏儿 文/方砚 京城淘宝潘家园也算个好场所,那些年还能捡着漏儿,这些年很少能捡得着了.不过,去看看热闹,过过眼瘾还是个不错的地方.二三十年来我经常去潘家园,每个周日准到,除了看看字画. ...

  • 旧书摊上意外获得阵亡通知书,山西一老人抵押住房,寻找烈士家属

    2004年,在云南省边境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发生了令人掉泪的一幕.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妇人,在一座烈士墓前大哭着喊道:"儿呀,二十年了,妈妈终于来看你了."当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妇在儿 ...

  • 【西散原创】徐立军作品 | 北戴河里“捞眼镜”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俗话说的好,大海捞针人们形容一件事情非 ...

  • 新春“走”书市 | 散布渝地的旧书摊

    春节假期里逛旧书摊,是我十余年的习惯.每一年的新春佳节,我都会逛一逛重庆主城区的旧书摊,辛丑新春也不例外.春节假期逛旧书市的所见所感,让我不由忆起重庆各旧书市场的变迁和现状. 重庆有规模化的旧书市场, ...

  • 康德:戴着玫瑰色眼镜看世界

    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厘清现实真相,以哲学为工具,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一点哲学.向大家推荐两本读得懂.用的上的哲学书:<用得上的哲学: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