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蓉瑾 || 推进“云管理”:为学生创造开阔、适切的“云空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校作为一所较早提出“云课堂”理念的学校,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云管理”,开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变革。我们在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队伍建设及关注学生需求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云管理”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云管理”帮助我们有效整合了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特色教育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及时反馈、个别指导、跟进矫正、个性发展”是我校课程建设的原则。在此理念指导下,我校系统开展了各门基础型课程(数学、语文、英语和自然等)的“云课堂”教学。基础型课程的“云课堂”有四个平台:教师平台、学生平台、家长平台和管理平台。其中教师平台根据角色又分为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和普通教师四个子平台,分别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在学生平台中的“错题集”和“提问集”中,我们记录了学生每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错误,以及课堂练习中的提问情况,供学生事后浏览和分析。家长则可通过家长平台,对孩子的练习和作业进行加密签字,查看教师对孩子学习的评价等。这些平台以先进、实用、高效、稳定为特点,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展现了教师、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多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拓展型课程中,尤其是在学校自创的品牌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最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增能力、扬个性的拓展型课程,找准学优生的生长点,开发中等生的兴奋点,弥补学困生的空白点。以拓展型课程中的“巧手坊”课程为例,我们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完成小制作,然后通过“虚拟成像”的形式,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及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在“云剧场”拓展课程中,我们除了培养孩子的基本功外,还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灵活变化的虚拟场景,让背景与孩子们的表演内容形成呼应,使孩子们较快地进入角色,提高艺术综合表演能力。为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我校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的探究型课程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平台,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例如:在探究型课程中,学生将设计的各类模拟实验方案做成一个个小小的“电子片”,只要将它轻轻放在“科学学习柜”上,小主人就能向大家进行相关介绍,还能与小组成员交流互动,修改、完善方案。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关注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提高交往和合作能力。正是本着这样的“云理念”,极具我校特色的“云系列”产品配套课程开始陆续被设计出来——☆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云厨房”课程—“云厨房”的每个功能区域都有视频影像,学生可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智能学习卡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及评价,可上传至指定微博,或在微信朋友圈共享。☆ 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梦想馆”课程—在学生课程成果展示区,我们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或手工制作,这种新奇的展示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vava实验室”课程—我们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将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立体化,全方位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彩云阅读”课程—在“彩云阅读”平台中,师生可以看到个人借阅数据、每月借阅“十佳”,可推荐阅读新书,分享读后感佳作。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学习提供更适合、更高效的服务,是我校“云管理”的最终目标。我校“云课堂”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从三星级题库入手,注重将练习题分层,开始了练习课的尝试;第二阶段,我们从教学过程切入,注重学生的自主分层学习,进行新授课的探索;第三阶段,我们以交流合作为抓手,注重互助式学习,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第四阶段,我们以翻转课堂为契机,探索课堂新模式;第五阶段,我们以一个单元为载体,研究数据的价值,尝试复习课的改进。我们在每个阶段都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其中,针对当时有听课者提出的“平板电脑的使用会造成学生点点对应的孤岛效应,忽略传统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势”一说,我们开始研究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将研发的“云课桌”运用于数学课堂,进行教学实验。“云课桌”把平板电脑的小屏变成了课桌大小的大屏,既可以全屏也可以分屏。上课时,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分到学生手中,显示在“云课桌”上,学生可以在课桌上完成所有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教师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在“云课桌”周围,一起讨论、解决数学难题。思维快的学生帮助思维慢的学生,已明白的学生帮助不明白的学生,发现错误,学生们马上解决。对有疑问之处,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或争论。这种基于“云课桌”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关注到“云课堂”庞大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教学资源。如何运用这些数据,发挥它的最大功用,是我校探索研究的重点。我们把这些数据经过平台进行收集、处理,然后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初步分析,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学校以各年级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分析、处理、研究相关的数据,从中找出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并据此改进、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师们从中提炼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的“云管理”倡导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在IT行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下,努力锻造两支队伍:一是跨界的教师团队,二是跨界的校外志愿者队伍。学校先后组织100余名教师分四批参加了软件使用、课件开发等项目的普适性培训,同时让学校的两位网管参加更高层次的技术培训。随后,我们提出了“30、40、50”的教师培训方案,根据教师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层培训。学校调整了教师考核方案,让部分勇于做“弄潮儿”的骨干教师不仅在一线佳绩频出,而且获得相应的绩效考核奖励。目前,我们已拥有了一支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逐渐娴熟的新型教师队伍。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精力、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云课堂”的研究需要一批IT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团队中来。这些年来,被我校“云课堂”吸引的IT行业的青年志愿者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一支固定的团队。他们出于对“云课堂”的浓厚兴趣,怀揣着激情与梦想,希望为教育做点儿事。如2015年3月在我校面世的“云手表”就是由几个校外志愿者全情投入研发而成的。十几平方米的校长室成了这支特殊团队的“小作坊”,他们顾不上睡觉,吃简餐,不计报酬,积极研发,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教学载体—“云手表”。目前,“云手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它可以监测到动态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可以非常精准地将学生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向后台传输,同时显示在体育教师的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无线终端上。“云手表”的诞生和运用是“云团队”创新探索的成果,也很好地诠释了“云管理”的理念。“云”是一种理念、一种认识,“云”飘到哪里,其背后无限的空间和资源就跟到哪里。我校的“云管理”希望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他们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提取资源,同时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以便日后随时翻阅。在传统的课堂,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实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云课堂”下,教师们从课前的备课、练习题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展开,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上,师生一人一台信息化设备。通过服务平台,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云空间”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其理解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强调重点,攻克难点;同时,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在课后进一步对症下药,了解每位学生的症结,从而找到适合这个班级、这个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云随行”也是我校“云系列”产品之一。“云随行”,顾名思义,就是与云随行的意思,只要学生在学校无线网络区域内,“云”就将与其同行,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中的一切内容都将被忠实记录下来,放到“云”里,这也是基于“云手表”的开发和运用而实现的。“云随行”不仅可以服务于体育教学,也可以变身为一个数据采集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某个学生在一节课的哪个时段注意力非常集中,某个学生对哪本书比较感兴趣,对哪门课的练习测试比较容易紧张……教师可以依据后台数据,在分析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通过“云随行”,每个孩子从进校到离校的完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这种无意识记录将为我们留下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我们研究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数据。目前我们可能还难以估计这些数据的价值,但是日积月累,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出来。经过近六年的实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云管理”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实施“云管理”,是为了创造一个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教育教学的生长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寻找到适切的学习途径,让每位师生都获得最好的发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5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许丽艳
微信编辑: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