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说:不要去钦佩胸口碎大石!

广告

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李小龙诞辰80周年纪念版)

作者:李小龙,译者:李倩 后浪

当当

一、

李小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

我们觉得李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记得在《见字如面》中看到演员王耀庆朗读李小龙写给妻子琳达的信。

写下这封信时,李小龙正在拍摄他一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当时的他穷困潦倒,债台高筑。

但在信中,他仍安慰妻子,说自己一切顺利。只要这部电影一公映,他就能成为无人不晓的巨星。

王耀庆的演绎,让人觉得李小龙是一个自信到幼稚的乐天派。

    喜欢李小龙就一起来李小龙纪念品商店,每天都有新龙品上架!上百种李小龙相关产品逛不停!更多龙货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店选购!喜欢更多其它龙货请在店内留言!

四肢发达似乎总是连着头脑简单。

二、

头脑简单的不是李小龙,而是我们。

我们总是愿意给李小龙加上功夫巨星的头衔。

我们总是愿意争论李小龙究竟是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仿佛他只要败于一个对手,便不再是功夫之王。

功夫当然是要求强。

但真正的求强,是探寻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强?

这才是李小龙真正关心的问题。

李小龙说,最强的是水。

这源于李小龙的顿悟。

李小龙的师父是咏春拳的第一高手叶问。叶问经常劝告李小龙,“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要学会超然”。

怎样才能放松下来?

再训练的时候,李小龙便不断告诫自己,放松自己,放松自己……可是,当李小龙这样做时,全部意志力都化作要放松自己的念头。

浑身紧绷着、人为故意地要去放松自己。怎么可能?

叶问和他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我们习惯于迎难而上,似乎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直面困难,克服困难,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不顾方法的蛮干、硬冲、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鲁莽。

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什么叫顺势而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李小龙便回家,不再练功,每天都沉静下来用心冥想几个小时。但这与故意放松有什么区别?

没有进展。

李小龙便决定乘船出海。

在海上,所有的苦恼、困惑、烦闷、不甘都向李小龙袭来。

他用拳头猛击海水。水面掀起阵阵涟漪,慢慢地散开了。

李小龙突然意识到,这不正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

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李小龙终于明白,要想练好功夫,必须仿效水的本性。

突然,一只小鸟飞掠过水面,在水面留下片刻的倒影。

就在那一瞬间,李小龙悟到了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

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吗”?

这不就是师父叶问念兹在兹的“超然”吗?

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因而,李小龙说,习武之人首先要忘掉自己,把自己融化在对手的攻势与发势的动作中。当对手的力量发挥到极限之时,借其力道将竭,发力反击对手。

功夫需要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需要借力打力。

你会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的思想。

想要成为不一样的人,先要真正了解现在的自己。

专注是人类所有能力的根本。

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你并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

我不怕练习过一万种招式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种招式练习一万次的人。

一位真正的老师,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通向真理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如果有人批评你,那说明你做对了,因为人们经常会攻击任何有头脑的人。

走得慢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停下来。

练习武术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一个吃饱的人很难相信世界上存在饥饿之类的现象。

故作姿态和炫耀,通常被视为弱者的行为。

不要迷恋肌肉,蛮力战胜不了速度和耐力。

目标并不一定要实现,有时它只是前进的方向。

不要要求过轻松的生活,而是要求拥有能应付困难的力量。

如果你热爱生活,请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活要用时间来创造。

生活是你的老师,你的一生都在学习。

快乐并不是拥有最好的一切,而是用你拥有的一切去获取最好的。

当一个人不再关心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或可以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时,自由就会向他敞开怀抱。

尊重别人。

李小龙教所有人武术,不介意种族和血统。他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人是一个大家庭。即使他本人也受到歧视(在好莱坞有人告诉他,没有一个亚洲人能在美国电视上担任男主角)。他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持不懈地写作和导演自己的剧本,他的魅力和才华吸引了人们,他的哲学直到现在仍然鼓舞人心。

三、

功夫像水一样,简单,直接,实用。

可是我们常常被自己引以为傲的套路所捆绑,忘却了功夫本初的意义。

当你被对手抓住领口,你会怎么办?

受过严格武术训练的人或许会想,我要先这样,再这样,最后那样……按部就班,把对手套路进去。

但是李小龙绝不会这么做,也绝不会这么想。

李小龙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

这样一点也不酷。这样一点也不帅。这样毫无艺术感而言。

但李小龙说,“正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正因为它简单、直接,才更接近功夫的本质。

在李小龙看来,功夫是当然是要用的。

但功夫的用处决不在好勇斗狠,而是为了自我防卫。

为了自卫而学习功夫,该怎样选择武术导师呢?

李小龙有一条原则,“对所见的只能相信一半,对所闻的则绝对不要相信”。

即便这位武术导师名扬四海,当你求教于他的门下时,还是需要请他亲自演示他的技巧。再依照自己的常识进行判断。

挺立在你面前的武术导师可能会向你演示许多有“神奇威力”的招式,比如赤手破砖、胸口碎大石、铁臂功夫、行走如飞等等。

李小龙说,千万不要去佩服这些技巧。

肉掌破砖和打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不管打到哪里,砖都不会躲避,但人会躲闪,因此也就分散了攻击的力量”。

功夫不能机械、复杂、花哨,而只能是简简单单的。

因为功夫就是要用于实战的。

武术导也许你面前的武术导师,谦恭有礼,深藏不露,不愿展露自己的身手。

李小龙说,不要相信他,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花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时间研习武术,却绝口不提他们的习武心得”。

也许你的面前有好多备选项,你纠结于该选择哪个门派的武术导师。

李小龙说,不能拘泥于任何一门。

因为,“人,活生生的人,远远比招式重要”。

一种招式、一个门派的创立始于接触到部分真理。

但随着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就被他的弟子与门徒固化为不可更易的法则。

创始人的招式被奉上神坛之时,即是创始人的智慧就被送进坟墓之日。

门派等于偏见。

李小龙说,“如果一个人心存偏见,或者执迷于某种固定的招式,他就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

因而,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

截拳道并不是李小龙发明的新招式,而是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观察实战。

截拳道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但它毕竟强调的是实效”。

李小龙确实是简单的,简单也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这种简单是建立在常年的训练、缜密的思考和不断的体悟之上的。

不用再问李小龙是不是战无不胜了罢。

因为他追求的从不是战胜某个强大的对手。

他追求的永远只是强大本身。

附李小龙经典语录:

人不了解自己时是最糟糕的。

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

自觉与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它的功能效用不惟在个人武术造诣的成就上,更可使其生存做为一个真正的生存的人。

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相隔离的壳,从中走出来去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外界联系,我既不盲从于你,也不去影响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实起开始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研究你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都能诚恳持找到真我。

这是一个巨烈变动的时代,一个激情奔放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肯定我的存在,无时无日不是如此。

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何不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不,我是中国人。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

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论禅
 欲能由武术中有所启发,意谓着能破除'真知'与'真命'之障碍。同时,并能发展无限的自我,无限的扩展自我。此亦绝非强调整体之某一面的发展,而你整体发展以及于整体之每一面才是。
 超越因果宿命之途全在于心灵与意志的适当运用其力量。

虚空恰恰站在这与那之间。而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的或是与之相反的。存在的虚空系一切形式的源头。虚空充塞在生命中、权力中甚而爱欲中。

瞧向一木制的娃娃,她一无自我之意识,亦一无思考能力。一无贪欲亦一无顽冥不化。

倘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事物自会开敞出现。移动一似流水般。静止时犹如镜子,反应时却恰似回声般。

空是无法下定义解说的,正如最柔的东西是无法剪断的一般。

我系移动着亦可谓全然末动。我恰似浪涛上的月般不止的颠簸、摇移着。真义非在'我正在从事什么'而是在'内心深处的自觉','何者深入我之中'。而过份的自我的意识系对一切身体行动的最大阻碍。

心灵的偏狭意谓着心灵的冻结。一但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中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重要处在从事某事之过程而非其完成结果。没有动作者只有动作。没有经验者只有经验。

单凭自己的偏好与欲求而能一无色彩地观察事物可谓能以其纯朴单纯的本性以观察事物。

一无自我意识时,艺至其最高之境界。一个人一旦能超乎其所做事物成败之关切,则必可发现'自由'为何。

完美的道路只对那些又选又挑的人方是困难重重的。无所好亦无所憎,如此心方可证明,一发之差犹如天地之别;倘真理证明于你面前,则永无是或非,是与非的挣扎战斗是心的大病。

智慧并非是如何尝试将好的由坏的中抢取来。却是学习着如何驾御他们。一如软木飘荡在浪涛的波峰、波谷一般。

驱使你自己与病同行、同在、同伴——此系消除此病之法。

论断惟有是行为的论断,不牵涉其任何论断的事物方可谓之禅。

在佛中,并无努力之处。惟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善,做自己的法事,挑自己的水,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并不为自己创立什么,惟像一无存在般的一闪而过,一如纯洁的静寂,得者实失之。

切勿逃脱,奔放自己。毋寻寻觅觅,自会于己最不盼求之时到来。

不思不想如思想般。静视一切技巧即犹一视无睹。

并无固定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某特殊的失调罢了。
李小龙:武学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在武技上已日趋成熟,那么他的形式应是一种无形之形。这种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把冰融成塑造各种形状的水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武技上没有了形式,他才能拥有所有的形式;只有当一个人没有了风格,他才能适应所有的风格。

一个搏击者必须经常保持心灵单纯,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搏击。

将敌人视做死尸或机器人而虚构出来的对阵是幻想。

未经真实搏击训练的习武者,就好像一个没有下过水的陆上习泳者。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往往不但不肯直视问题关键之所在,反而盲从于所附会的形式及固定的招式上,从而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在比较中求进步。我认为,中国武术过于保守,过于迷信。如果想发展它,就要摒弃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觉得,既然实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许多传统但并不怎么实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练习这些不重要的形式呢?

尤其是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他们崇尚的是科学和效率。他们不相信任何不科学的东西。

比方说,中国的功夫小说中描述的内功或轻功,其实都是些神话,但现实中却有许多人相信或迷信他们,这些东西是不应该大肆鼓吹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训练我们的拳头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都能有力出击。我们练习的功夫套路和实战区别很大,因此我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我的意思是说,武术训练和实战区别很大。武术必须实用。如果我们练习的武术不用于实战,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它呢?那还能称作武术吗?如果练习武术并不能使你自卫,那为什么学习它呢?你强调武术是为了健身和娱乐,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它不能用来实战,那就不能算作武术。

我觉得简单地练习武术套路不是什么好办法,进一步讲,这些套路既浪费时间,又和实战没什么联系。

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各种各样的人,对吗?如果他们练习同一种武术套路,那么这一套路又适合哪一个呢?

我觉得,拳击在运用中的最佳状态应是没有绝对的形式,用模式A对付模式B也许并不绝对正确。我感觉武术不应该局限在某种范围之内,那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某种方式在实战中会像在练习时一样奏效。

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

当我们出拳时,我们必须做到无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方位都能够发挥全部力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像卡拉迪(当时的空手道)那样在出拳之前先把拳头藏在腰部,那样未免过于僵化,而且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中国功夫给这种拳起名叫做“寸拳”,又叫“寸功”,或者“短拳”。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

这里没有太多如何防卫或进攻的内容,而是要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不断地保持心灵纯洁,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如何搏击。对此,他必须排除阻碍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无论是感情上的、身体上的或是知识上的。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会依照着那种指定的方法去全力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情形下的搏击。因为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那么你所了解的便只是老路子,一种'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的方式为之。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于简捷,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动作即使在技巧上是完美的,亦可能因受到对手的攻击而失败。因此,截拳道初学者须练好精确地把握时机的本领。

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

李小龙:大段语录

欲真正了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形式与派别;甚至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念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抛弃思想教条之偏限,让思想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道的海纳百川是以顺、谦、虚、静为基础的。这些在很多时候都可用一个字表达出来:“空”。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或与之相反的。一个人必须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心灵处在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至忘掉原先所学的技巧。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移动时如流水,静止时如镜子,反映恰似回声一般。心灵的偏狭意味着心灵的冻结,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一个一心求真的人,是不会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于“真”之中。任何实用或适合于你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截拳道。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疗某种特殊的失调罢了。

截拳道的真义,在阴阳合一时即已存在。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东西,而是砍掉了非本质的东西。真理往往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而许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别的东西,反致对真理视而不见。可谓在追寻中遗失了本来所有的。截拳道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过程。消除外在的不实、花巧并不难,难的是消除内在的花巧不实,而趋于质朴无华,简捷直接。

道是一切事物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简单的、无形的、无欲的、无冲突的最高境界。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可强求,不要任何情况都强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换,就是源于他掌握了规律,并顺应规律。人力有限,让事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像水一样流动,像镜子一样平静,像回声一样快而不留痕迹,静无杂质。截拳道绝非只是偏于某一方面的,惟有整体的,方可应付任何的情况。

某些知识是局限于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是由积累结论而来,而求知是一永不停止的动作。学习并非知识之积累,而是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一个不熟练的人是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地表达自我的。

由你内心深处消除了“不明”的思维与作用,抛却一切暧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大巧若拙,拙中之巧,返朴归真,内蕴天地变化之机,外藏鬼神莫测之变。

一个有头脑的人赢得了胜利,立即停止,他没有得陇望蜀、没有虚荣、没有狂喜、没有骄傲、没有飞扬跋扈,其胜利是必然的,也是巩固的。好斗招致身心疲惫,骄傲导致失败,暴行将以被击败而告终。宁静是远离欲望,是一种与自然的调和。静而不张扬,排除一切杂念。

在佛中,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是获得了自由发挥的技巧。艺术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坦途的迈进。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世界。艺术家即使有了高深的技巧,亦不意味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心灵反应的发展之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更广阔的世界,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水具有五种特性: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作性,而不会一味蛮力对抗。水虽然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但它有时又能显得无比强大:有时它的力量足以轻易推动巨石。因此一个镇静如水的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付一位嚣张自负的挑战者。水,当它静止时是如此澄清,而一旦它汹涌、咆哮时,它又变得那样的浑浊而具毁灭性。当我们心灵宁静时,我们的思想是最清朗的,并且能够极好的自我控制。水,能够无视重压而前行。它流过篱笆、流过基底而毫无褪色。它永不分离,没有分裂结帮的派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互助的,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上流动。如果你与水协作,那么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击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敌人。一个充满恐惧、惊慌不安的人如果落入水中,极有可能会沉没;而一个平静的人在水中则可能因水的托力而上浮,正如现实中,如果人们彼此抗争、敌视,那么他们将会旋入无底地冲突、猜疑和憎恨的深渊之中。只有那些高尚守信的人们,才能够彼此更适应,而更加和平地相处。朋友,象水一样吧!

对截拳道最好的比喻,就象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千万不要误将手指当成月亮,更不可专注于手指而忽视天空其他美景。手指的作用,只是指引“光明”,至于你能获得多少,或者看得有多远,便全靠自悟与努力。

我是谁?我是谁?这是很多人反复自诘的老问题。虽然每个人都可通过镜中的影象看到自己的容貌,尽管他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与过去,对于真正的“自己”,很多人未必都能够真正的明白,故而仍旧要问“我是谁”?我究竟是殿堂中的巨人,抑或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我究竟是傲立于天地的大丈夫,还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内心充满了恐慌?我们当然不愿见到自己如此窝囊,但惟恐现实就是这样。然而,我们仍可寻回自己所期冀的目标,那些怀着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灵性将会在奋进坚持中获得洗涤,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求生的人,顾盼于镜子的影象时,定能见到自己的真貌。

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给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的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得多了。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是男人中的巨人,在较量中次次称王,还是一个无能的懦夫?总是笨拙的挡着自己的道路?我是自信的绅士,仪表堂堂,有力坚强,叫人一见如故,天生是别人的榜样?还是心怀胆怯,在陌生的人群中束手无策?坚硬的笑容下是迷路孩子般的颤抖?我们大都渴望成为其中的一种人,而惧怕成为另一种。

李小龙常说的典故

以下,就是宗师常说的一个故事,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让我告诉你一个我从师傅(指咏春叶问老宗师)那儿听来的故事”,李振藩宗师常常这样开始:“这是一个日本禅师接受一位大学教授邀请问禅的故事”。“很明显的,这位禅师从他们开始谈旅顺的时候,就觉得这位大学教授对于学禅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后者总是在发表他的意见和学识。禅师耐心的听着,最后建议去喝茶。禅师把教授的杯子倒得满满的,而后仍继续倒茶”。“教授看到茶里的茶溢出来了,忍不住说:'茶杯满了,不要再倒了’”。“就像这个杯子一样”禅师说;“你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和理论。除非你先空出你的杯子来,否则我怎么教你禅呢”。“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李振藩宗师14岁习咏春,18岁只身赴美国闯荡,遍修世界武技,学习借鉴他认为有用的技巧和理论,最后从世界数百个武技系统当中,提炼精选出26个经典武技类型作为振藩截拳道的基本元素,从而一举创立了全真全能的,影响整个世界武坛的振藩截拳道,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功夫之王”,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李振藩宗师仍然一直在学习和修练,一直在改进和完善提高,因为在宗师看来,只有不断'清空你的杯子’,才能不断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切记:正如那位禅师所说的“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一样,无论在习武中,或是在工作生活中,振藩截拳道者必须时时倒空自己的杯子,以品尝到别人杯中的茶。如此,振藩截拳道者的慊方能排除自己过时的思想观念,而不断容纳新的方法和思想,不断学习到新的东西,了解新的事物,从而保持无止境的创造力、适应力和发展力。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李小龙所述截拳道理

我可没有见过石头会打人。

只有野兽才会决斗。

要想杀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博击的目的,是把自己的体能和精神推向极限,你要达到这一步,就要了解宇宙苍生。

是武学的修为,而不是杀人的伎俩。

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觉。

喜欢的龙迷们如果想要打赏李小龙,请扫二维码

                                

    谢谢赏赐,李小龙会给龙迷一个大大的微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