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品很多都不成功?
最近,伴随着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消息,很多硬件部门被撤掉的新闻也浮出水面,比如有智能音箱,或者很多“奇思妙想”的智能设备,本来看着前景很美好的,但都被母公司无情放弃。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品很难成功?
首先,就是做硬件本身就是很难的。雷军在小米9发布会上吐槽,“当然等我做了硬件后发现,硬件太难了,太难了。”而罗永浩在反思锤子手机时候也表示,他轻视了整合供应链的难度。
实际上,所有原料你都可以买到最好的,或者是很好的,小到塑料颗粒,大到CPU,但价格是一方面,良品率是一方面,使用耐用度也是一方面,整合成产品的价格又是一方面。同时,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很难做到很准确,可能备货不足,也可能库存太大。
苹果在自动驾驶领域裁员190人的事情,再一次表明,隔行如隔山,不会是想得那么简单。
其次,就是很多做硬件的人心态没有摆正。他们认为,很多硬件是老少咸宜,通杀主流用户市场的,比如说智能音箱,可以给老人听相声,可以给孩子听故事。结果是,目标不清晰,很多人都认为该产品与自己无关。
这里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米兔故事机和火火兔故事机,其只针对孩子,还是婴幼儿,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市场销量也很好。而现在被誉为科技标杆的大疆,当时开发无人机时候,市场又是多大呢?
一个个事实表明,想一口吃掉几亿人市场的硬件,很难做起来,因为特色就不足,而且海量宣传费会压垮自己。而那些做得专业,好用,在小范围人群中收获高口碑的硬件,则可以从小变大,逐渐成长,例如那个极米无屏电视。
第三,就是有没有创业心态。很多硬件项目是基于母公司的庇护下展开的,优势就是关联强,有相当的资源,资金也比较充裕,缺点就是没有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节约精神,招聘的时候薪资是不是给的太高,人员工作是否饱和,是否能加班,是否要加班费,都是问题。
此外,创始人的凝聚力也是一个问题,如何让大家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劲往一处使,而不是增加内耗,也是很关键的。
此外,不能一直靠母公司输血,母公司要么已经上市,要么在上市的路上,反正都有投资人在盯着,市场在盯着。创业团队要尽快减少亏损,转入健康的发展状态,这样才不会被视为累赘,甚至是希望。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创业团队,号称面前有几亿人的大市场,已经搞定上下游产业链,有母公司源源不断的强劲支持,员工不用加班,福利待遇优厚,你就要小心了,这样的团队能做起来的可能性已经降低了很多。最终的结尾,可能陷入员工抱怨老板,老板抱怨员工的尴尬结果之中。
只要公司健康的发展,那么在创业公司中很多事情,员工都是可以忍耐的,但如果公司业务踟蹰不前,那么各种糟心事也就都来了。
对于员工来说,选择下一份工作时,还是睁大眼睛吧,要更清晰地判断。对于企业来说,开展新项目,尤其是硬件并不容易,不要轻易开启,开启就全力以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