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中芍药到底用白芍好还是赤芍好?
关于桂枝汤方义,今天重点讲这个处方如何通过调和营卫来达到解表的目的,如何体现了它是一个有比较强扶正力量,而发散力不是很强的辛温解表剂。芍药在汉代同样没有分白芍和赤芍,它们的划分大概是唐以后的事,仲景本人也没分。从今天的主流意见来看桂枝汤中用白芍更好。白芍在本方中有两个作用,为了和桂枝汤对应,把它拆成三个作用来讲。疏肝的作用是保证脾的健运。肝的疏泄是脾运化的重要保障。木克土是生理的不是病理的。疏肝有利于气血的运行,那么它就有利于营卫的通行。白芍的强项在通行气、卫,弥补了桂枝的不足。白芍与甘草相合通常称为酸甘化阴,具体在这里表现出来就是化生营气。化生营气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有人认为这句话仅适用于肾之阴阳是错的,所有阴阳都适用。要充分地化生卫气必须要营气充足。芍药在本方中是全面地支持桂枝的作用,不是跟桂枝捣乱。现在讲桂枝汤时多说桂枝要发汗,芍药会敛汗,故有此一说。桂枝汤的第一要义是解表,只不过它不是直接去解表,而是通过调和营卫去解表,但解表是它的目的。解表就是为了恢复卫气正常发散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芍药在本方中的作用,至少主要作用不是收敛。如果非要说它有收敛的一面,可以理解为使卫气不至于过分发散,始终使营卫保持密切的联系。现在中药学一讲酸味的药物就是收敛。虽然酸味的药物有收敛的一面,但显然不是只有收敛的一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第一句好讲,可以以桂枝汤为代表,大家都讲;第二句一般都遮遮掩掩不讲,因为不好讲。它其实是说酸苦的药物也有祛邪、发散的一面。酸是木之味,而木的基本特性是条达、舒展而不是收敛。过去在川西坝子,老年人若有一点小的伤风感冒, 一般不吃药,会自己下一碗酸辣面,吃了盖上被子,睡一觉就好了。吃酸辣面而不是光辣面,就是体现了酸苦涌泄这一面。凉山地区彝族,酸菜汤既是他们的主要饮食也是他们的基本药物。在山上淋了雨,从外面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烧火熬酸汤,有感冒治感冒,没有感冒预防感冒。俄罗斯民间治疗感冒用覆盆子,覆盆子是典型的酸味收涩药。西医解释这是因为覆盆子富含维生素C,中医的解释就是酸苦涌泄。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两个事物有区别就有联系,有联系就有区别。因此,当我们讨论两个事物区别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它们的联系,当我们讨论它们联系的时候不要忘了它们的区别。白芍和赤芍既然都是芍药,那么它们就有共性。至少在以下几点上是有共性的:第一,仲景当年既然没有区分赤、白芍,那么仲景不可避免地用过赤芍的桂枝汤,至少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二,从唐开始区分赤、白芍,从这个划分开始起就有争论,特别是围绕桂枝汤。主流的看法是用白芍,当然也有人是持赤芍的观点。最具代表的人物是许叔微,在他的《普济本事方》中讲到有一个人感受寒邪请诊于许叔微。许叔微言当行桂枝汤,其家人言已用桂枝汤但少效。叔微问汤中用何种芍药,病家曰是白芍,叔微言错,当用赤芍。遂再用赤芍做汤与之,果瘳。许叔微虽然两碗饭吃饱了,不认第一碗的账,不承认白芍,但至少证明了桂枝汤是可以用赤芍的。我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开中药处方,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都是用的赤芍,因为当年白芍非常紧张,医院进点白芍原则上是给妇科用的。我基本上用了十几年赤芍的桂枝汤,一样有效。再造散方中实际有一个桂枝汤,主张用赤芍,也是受许叔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