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载荷下螺栓法兰连接非线性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导读

作者:王开平,闫明,孙自强,苏东海,惠安民,刘海超 (沈阳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沈阳 110870)

来源:《航空动力学报》2021年10月

摘要:为研究各影响因素对螺栓法兰连接结构非线性刚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带升角螺纹连接结构精细有限元模型, 进行了全六面体网格划分,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拉伸、弯曲、扭转载荷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螺栓初始 预紧力越大,连接结构抗弯、抗扭刚度越大,初始预紧力对抗拉刚度没有影响,拉伸载荷下初始预紧力提高了两法兰分离 的临界阻力,弯曲载荷下,初始预紧力越大,触发两法兰出现开口状态的外部弯曲力矩值越大,各螺栓越不容易承担外力, 两法兰开口前,初始预紧力对连接结构抗弯刚度影响较小,开口后影响较大;螺栓直径越大、个数越多,连接结构抗拉、 抗弯、抗扭刚度越大;螺栓位置越靠近法兰筒,连接结构抗拉刚度越大,分别存在一个最优螺栓位置值,使得连接结构抗 弯和抗扭刚度最大;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抗拉、抗弯刚度没有影响,结合面间摩擦因数越大,连接结构抗扭刚度 越大,其中法兰-法兰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对刚度曲线第一段内抗扭刚度影响较大,螺栓-法兰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对第二段内 影响较大。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因其具有构造简单、可靠性 强、密封性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广泛应用,是 组成许多复杂结构的基本元素[1-3]。连接结构刚度满 足设计要求对保证工作设备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 率至关重要,然而工程实践中,连接结构将会受到各 种载荷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拉伸载荷、弯曲载荷和 扭转载荷,刚度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具有非线性, 导致设备产生故障甚至造成严重工作事故,因此研 究各载荷下影响因素对连接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对 于指导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优化设计、保证设备正 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姚星宇等[4-5] 指出连接结构刚度受初始预紧力、结构几何特征、接 触状态等因素影响,并运用简化的动力学模型来模 拟连接结构刚度特性。赵广等[6]提出了基于模态应变 能的接触刚度识别方法,通过测试不同螺栓预紧力 下连接结构固有频率,并采用薄层单元等效表明接 触特性,考虑结构各阶模态应变能权重,得出了随螺 栓预紧力增大,接触刚度总体非线性增加的结论。Suß[7]和 Mayer[8]开发了一种在螺栓连接接触界面中 分别加入零厚度单元和薄层单元的建模方法,并以 此来研究连接结构刚度影响因素、滑移等问题。文献 [9-10]运用等效弹簧和阻尼器对螺栓法兰连接结构 建模,并通过经验数值得到等效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江和龄等[11]基于混合坐标模态缩减技术,引入可等 效表征非线性接触耦合特性的作用点,提出了一种 新型螺栓结合部接触区域动态特征的建模方法,并 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结合部 耦合凝聚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文献[12-13] 基于时域或者基于频域求解器来模拟含螺栓连接结 构的非线性刚度问题,并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刚 度的影响规律。栾宇[14]、芦旭[15]等研究了轴向载荷下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非线性行为,提出了用弹性梁双线性弹簧模型来表示螺栓法兰连接结构观点,并 用此模型分析了初始预紧力、螺栓直径等因素对连 接结构轴向刚度的影响规律。Schwingshackl 等[16-17] 运用大量的非线性元素来进行螺栓法兰连接结构建 模,获得了较精确的连接结构刚度计算结果。Li 等[18] 开发了一个六参数 Iwan 模型来描述螺栓连接的行为, 并将该模型进一步应用于模拟螺栓连接结构的非线 性刚度等非线性特性。Marc-Antoine 等[19]建立了一种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块模型,进行了连接结构刚度计算。Wang 等[20]开发了一种运用零长度单元和双线性 材料的方法对连接结构的刚度特性进行了模拟。WU 等[21]将螺栓和螺母绑定在一起,没有考虑螺纹结构, 建立了 6 螺栓带止口法兰连接结构模型,研究了初 始预紧力及结合面摩擦系数对连接结构非线性变形 行为及刚度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所建带螺纹 8 螺 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对其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并进 一步探究了其他影响因素对连接结构非线性刚度的 影响规律。文中建立了具有不同参数的螺栓法兰连 接结构精确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分 别系统研究了在拉伸、弯曲、扭转载荷下螺栓初始预 紧力、螺栓直径、螺栓个数、螺栓位置、结合面间摩 擦因数对连接结构非线性刚度的影响规律,对指导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 

1.1 连接结构模型建立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由螺栓、螺母、上法兰和下法 兰结构组成,连接结构三维模型和精细有限元模型 如图 1 所示。本文建立螺栓、螺母模型时,重点考虑 了带升角螺纹结构的建模,对带升角螺纹进行了全 六面体网格划分,均采用 C3D8R 网格,实现了螺栓、 螺母精确建模,更符合实际情况,结果更准确,后文 所用螺纹具体规格参数分别为 M8×1.25mm 、 M10×1.5mm、M12×1.75mm,均为三角形左旋螺纹, 牙型角为 60°,单线螺纹。螺栓、螺母精确有限元模 型如图 2 所示,后文图 6 中显示了螺纹啮合面有限元模型。

分别建立了螺栓位置 l 为 64、68、72、76、80、 84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如图 3 所示,螺栓中心轴 线和连接结构中心轴线的垂直距离为 l。

分别建立了具有 4 个螺栓、6 个螺栓、12 个螺栓 的连接结构模型,如图 5 所示。

有限元模型中,在下法兰的下表面施加全约束 条件,在螺栓-法兰结合面间、法兰-法兰结合面间以 及螺纹啮合面间分别设置了接触对,对连接结构模 型进行了全六面体网格划分,并对网格质量进行了 检查,各项指标均合格,并且在螺纹区域进行了网格 细化,网格布局规整,节点编号和单元编号有序,因此网格质量能满足准确计算分析的要求。有限元分 析设置两个分析步,第一分析步内给各螺栓施加初 始预紧力,第二分析步内施加外部载荷。

1.2 连接结构模型有效性验证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对分析结果的 准确性至关重要,现取 8 螺栓连接结构模型,螺栓直 径为 10 mm,螺栓位置 l 为 76 mm,施加初始预紧力 为 18750 N,进行静态分析。螺栓、螺母及螺纹啮合 面间 Mises 应力云图如图 6 所示,单位为 MPa。

Yamamoto 方法[22]和 Sopwith 方法[23]在计算螺纹 副承载力分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两种方法类似,都 把螺纹看做悬臂梁,并且以螺纹轴向载荷的分布来 反映螺纹副承载分布[24]。

Yamamoto 方法任意截面处轴向载荷见式(1)。

式中 x2 为距螺母自由面的长度比例系数,θ2 为轴力 分布特征参数。

可运用 Yamamoto 方法和 Sopwith 方法分别计算 螺母螺纹中各扣螺纹截面上的轴力系数的解析值, 并和仿真分析中的各扣螺纹截面上的轴力系数的模 拟值做比较,验证螺栓联接模型有效性。首先分别根 据 Yamamoto 方法和 Sopwith 方法分别计算初始预紧 力为 18750 N 下螺母螺纹中各扣螺纹截面上的轴力 系数的解析值,然后根据静态分析结果得到各扣螺纹截面中轴力系数的模拟值,轴力系数解析值和模 拟值对比图如图 7 所示。

由图 7 可得,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轴力系数 模拟解和通过 Yamamoto 方法和 Sopwith 方法得到的 轴力系数解析解存在一定差异,但螺纹承载力分布 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此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的 有效性。

2 拉伸载荷下连接结构抗拉刚度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抗拉刚度定义为施加的拉 伸载荷和拉伸载荷下上法兰下表面与下法兰上表面 之间的相对位移的比值,在上法兰上表面施加拉伸 载荷,方向垂直于上表面,研究各影响因素对连接结 构抗拉刚度的影响规律时,均保持唯一变量原则。不 做特别说明的话,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为 8 螺栓 连接结构,螺栓直径为 10 mm,螺栓位置 l 为 76 mm, 两法兰厚度均为 14 mm 且固定不变,各螺栓施加初 始预紧力 Fb 为 18750 N,各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均为 0.3。

2.1 螺栓初始预紧力的影响 

为探究拉伸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对连接结 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各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为 7500、18750、33750 N,其他条件相同,进行拉 伸载荷下分析。不同初始预紧力下连接结构刚度曲 线如图 8 所示。螺栓初始预紧力 Fb为 18750 N 时, 下法兰上表面接触状态在第二分析步内变化情况如 图 9 所示,图 9 表示施加的外部力分别为 0、 80000、150000 N 时刻接触状态变化图。

由图 8 可得,连接结构抗拉刚度曲线明显包括 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内的曲线斜率大于第二个区 域。在第一区域内,上法兰和下法兰没有相互分离, 所施加的拉伸载荷会减小两法兰之间的夹紧力,当 施加的拉伸载荷增加到 8 个螺栓初始预紧力之和时, 两法兰开始分离,此时处于第二个区域,此后螺栓开 始承担施加的外力,即两法兰分离后,连接结构的轴 向刚度主要由 8 个螺栓决定,在第二区域内连接结 构抗拉刚度降低,因为当施加的拉伸载荷小于 8 个 螺栓总初始预紧力时,连接结构抗拉刚度由连接结 构的整体刚度决定,当施加的拉伸载荷大于 8 个螺 栓总初始预紧力时,连接结构抗拉刚度由 8 个螺栓 的抗拉刚度决定。同样在图 9 中可得,施加外力为 0 N 时,上下法兰结合面处于完全黏着状态,随着施加 外力的增大,下法兰上表面处于黏着状态的区域不 断减小,直至施加外力为 150000 N 时,上下法兰结 合面处于完全不接触状态即分离状态,此时刻和连 接结构刚度两段曲线中间拐点对应时刻相对应。图 8 中,不同螺栓初始预紧力下,各区域曲线斜率相同, 连接结构抗拉刚度在第一区域内相同,在第二区域 内也相同,表明螺栓初始预紧力对连接结构抗拉刚度影响甚微,初始预紧力大小改变的是两法兰分离 时的临界阻力,导致刚度曲线第一区域内的长度发 生变化,初始预紧力越大,第一区域内曲线越长。不 同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下螺栓总轴力之和或两法兰夹 紧力与施加外部力之间的关系图如图 10 所示。

图 10 中,F1、F2、F3 分别表示不同初始预紧力 下各螺栓轴力之和,F4、F5、F6 分别表示不同初始预 紧力下法兰间夹紧力,在开始阶段,各螺栓轴力之和 保持不变,为各螺栓初始预紧力之和,两法兰夹紧力 不断减小,当施加外部力值为各螺栓初始预紧力之 和时,法兰间夹紧力减小到零,随着施加外部力持续 增大,各螺栓轴力之和迅速增加,因为两法兰此时处 于分离状态,所有施加的外力都由各螺栓承担。各初 始预紧力下各螺栓轴力之和曲线中间拐点对应的外 加力值、两法兰夹紧力减小到零时对应的外加力值 以及图 8 中刚度曲线中间拐点对应的外加力值相同, 并且图 10 中各初始预紧力下各螺栓轴力之和曲线斜 率相同,与前文刚度曲线分析一致。以上分析所得结 论和文献[21]中基本一致。

2.2 螺栓个数、螺栓直径的影响 

为探究拉伸载荷下螺栓个数、螺栓直径对连接 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具有 4 个螺栓、 6 个螺栓、8 个螺栓的连接结构模型,以及螺栓直径 分别为 8、10、12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进行拉伸载 荷下分析。不同螺栓个数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11 所示,不同螺栓直径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12 所示。

由图 11、图 12 可得,螺栓个数越多、螺栓直径 越大,连接结构抗拉刚度越大,螺栓个数越多,相同 外加力下,各螺栓各自承担的外力就越小,必定导致 连接结构抗拉刚度越大;螺栓直径越大,各螺栓本身 的抗拉刚度越大,必定导致连接结构抗拉刚度越大。
2.3 螺栓位置的影响 
为探究拉伸载荷下螺栓位置对连接结构刚度的 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 l 为 64、68、72、76、80、 84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进行拉伸载荷下分析。不同 螺栓位置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13 所示。
由图 13 可得,不同螺栓位置下连接结构刚度曲 线第一段相同,第二段内螺栓位置越靠近法兰筒,曲 线斜率越高,说明螺栓位置越靠近法兰筒,连接结构 抗拉刚度越大。
2.4 结合面间摩擦因数的影响 
为探究拉伸载荷下螺栓-法兰、法兰-法兰结合面 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 法兰-法兰间摩擦因数 u1 和螺栓-法兰间摩擦因数 u2 为 0.3 和 0.3、0.3 和 0.1、0.1 和 0.1、0.1 和 0.3,其 他条件相同,进行了拉伸载荷下分析。不同结合面摩 擦因数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14 所示。
由图 14 可得,各结合面摩擦因数下连接结构刚 度曲线一致,即拉伸载荷下法兰-法兰间摩擦因数和 螺栓-法兰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抗拉刚度没有影响。以上分析所得结论和文献[21]中基本一致。
3 弯曲载荷下连接结构抗弯刚度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抗弯刚度定义为施加的弯 曲载荷和弯曲载荷下上法兰产生的弯曲角的比值, 弯曲角定义为上法兰上表面变形前后的夹角,如图 15 所示,在上法兰上表面施加弯曲载荷,不做特别 说明的话,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为 8 螺栓连接结 构,螺栓直径为 10 mm,螺栓位置 l 为 76 mm,各螺 栓施加初始预紧力 Fb 为 18750 N,各结合面间摩擦 因数均为 0.3。研究各影响因素对连接结构抗弯刚度 的影响规律时,均保持唯一变量原则。
3.1 螺栓初始预紧力的影响 
为探究弯曲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对连接结 构抗弯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各螺栓初始预紧 力 Fb 为 5000、8000、11000、14000、17000、20000、 23000、26000、28000 N,进行弯曲载荷下分析。不 同初始预紧力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16 所示。

由图 16 可得,弯曲载荷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 分为两段,连接结构刚度曲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 转折点是由于在弯曲力矩下法兰-法兰接触面一侧开口引起的。不同螺栓初始预紧力下,连接结构刚度曲 线第一段斜率相同;螺栓初始预紧力范围在 5000~ 23000 N 时,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曲线第二段斜率 越大,表明此范围内,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连接结 构抗弯刚度越大,螺栓初始预紧力范围在 23000~ 27000 N 时,连接结构刚度曲线重合,并且基本为一 条斜率恒定的直线,说明当螺栓预紧力达到一定程 度后,刚度曲线斜率几乎恒定。当螺栓预紧力达到足 够水平时,法兰-法兰结合面将不会开口,抗弯刚度 曲线也就几乎是一条斜率恒定的直线,没有中间拐 点,螺栓初始预紧力越高,连接结构的抗弯能力就越 强,抗弯刚度越大。

弯曲载荷下,定义 1 号螺栓,如图 17 所示,图 18 表示的是不同初始预紧力下 1 号螺栓轴力值随弯 曲载荷的施加和初始预紧力值的倍数关系,图 19 表 示的是不同螺栓初始预紧力下连接结构弯曲角度和 上下法兰夹紧力之间的关系。

由图 18 可得,螺栓初始预紧力范围在 5000~ 23000 N 时,曲线分为两段,各曲线两段中间拐点所 对应的施加的外部弯曲力矩值和图 17 中刚度曲线中 间拐点所对应的施加的外部弯曲力矩值相同;第一 段内各初始预紧力下倍数值都为 1,第二段内初始预 紧力越小,倍数值越大,且曲线出现中间拐点所对应 的施加的外部弯曲力矩值越小;螺栓初始预紧力范 围在 23000~27000 N 时,倍数值几乎不变均为 1, 因为连接结构中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小,触发上下法 兰出现一侧开口状态的外部弯曲力矩值就越小,出 现开口状态后,1 号螺栓将承担更多外力,导致 1 号 螺栓轴力增大。

由图 19 可得,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加,螺栓初始 预紧力范围在 5000~23000 N 时,上下法兰夹紧力 值一开始处于平稳状态,保持不变,当达到一定弯曲 角度后,上下法兰夹紧力值才缓慢增加,增加幅度较 小,并且此弯曲角度值和图 17 中刚度曲线中间拐点 所对应的弯曲角度值相同;螺栓初始预紧力范围在 23000~27000 N 时,上下法兰夹紧力值几乎保持不 变。可得在一定弯曲角度内,弯曲力矩对上下法兰夹 紧力影响甚微。以上分析所得结论和文献[21]中基本 一致。

3.2 螺栓个数、螺栓直径的影响 

为探究弯曲载荷下螺栓个数、螺栓直径对连接 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有 4 个螺栓、6 个螺栓、8 个螺栓的连接结构模型,以及螺栓直径分 别为 8、10、12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初始预紧力均 为 14000 N,进行弯曲载荷下分析。不同螺栓个数下 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20 所示,不同螺栓直径下连 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21 所示。

由图 20、图 21 可得,螺栓个数越多、螺栓直径 越大,连接结构抗弯刚度越大,螺栓个数越多,相同 外部弯曲力矩下各螺栓各自承担的外力就越小,必 定导致连接结构抗弯刚度越大;螺栓直径越大,各螺 栓本身的抗弯刚度越大,必定导致连接结构抗弯刚 度越大。

3.3 螺栓位置的影响 

为探究弯曲载荷下螺栓位置对连接结构刚度的 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 l 为 64、68、72、76、80、 84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初始预紧力均为 14000 N, 进行弯曲载荷下分析,不同螺栓位置下连接结构刚 度曲线如图 22 所示。

由图 22 可得,l 在 60~76 mm 内,螺栓位置越 靠近法兰筒,连接结构刚度曲线无论是第一段还是 第二段,斜率越小,表明连接结构在此范围内抗弯刚 度越小,当 l 为 80 mm 时,曲线斜率较 l 为 76 mm 时反而下降,表明连接结构抗弯刚度下降,说明在 72~80 mm 范围内,存在一个 l 最优值,使得连接结 构抗弯刚度最大,这个最优值 l 在 76 mm 附近。

3.4 结合面间摩擦因数的影响 

为探究弯曲载荷下螺栓-法兰、法兰-法兰结合面 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 法兰-法兰间摩擦因数 u1 和螺栓-法兰间摩擦因数 u2 为 0.3 和 0.3、0.3 和 0.1、0.1 和 0.1、0.1 和 0.3,初 始预紧力均为 14000 N,进行了弯曲载荷下分析。不 同结合面摩擦因数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23 所示。

由图 23 可得,各结合面摩擦因数下连接结构刚 度曲线一致,即弯曲载荷下法兰-法兰间摩擦因数和 螺栓-法兰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抗弯刚度没有影响。以上分析所得结论和文献[21]中基本一致。

4 扭转载荷下连接结构抗扭刚度 

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抗扭刚度定义为施加扭转 载荷和扭转载荷下上下法兰间的相对扭转角的比值, 上法兰上表面外边施加扭转载荷,不做特别说明的 话,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为 8 螺栓连接结构,螺栓 直径为 10 mm,螺栓位置 l 为 76 mm,各螺栓施加初 始预紧力 Fb 为 18750 N,各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均为 0.3。研究各影响因素对连接结构抗弯刚度的影响规 律时,均保持唯一变量原则。

4.1 螺栓初始预紧力的影响 

为探究扭转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对连接结 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各螺栓初始预紧力 Fb 为 7500、18750、33750 N,进行扭转载荷下分析,不 同初始预紧力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24 所示。

由图 24 可得,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连接结构 刚度曲线第一段和第二段长度越长,最大允许施加的外部扭转力矩越大,刚度曲线斜率越大,即连接结 构抗扭刚度越大。

图 25 和图 26 分别表示的是不同初始预紧力下 单螺栓轴力和各螺栓轴力之和随旋转角度的变化关系。

由图 25、图 26 可得,不同螺栓初始预紧力下, 单螺栓轴力和各螺栓轴力之和几乎保持不变状态, 仅在达到一定旋转角度后,才缓慢增大,增加幅度较 小,并且此旋转角度值和图 24 中刚度曲线中第二段 曲线和第三段曲线中间拐点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值相 同。以上分析所得结论和文献[21]中基本一致。

4.2 螺栓个数、螺栓直径的影响 

为探究扭转载荷下螺栓个数、螺栓直径对连接 结构抗扭刚度的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具有 4 个 螺栓、6 个螺栓、8 个螺栓的连接结构模型,以及螺 栓直径分别为 8、10、12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进行 扭转载荷下分析。不同螺栓个数下连接结构刚度曲 线如图 27 所示,不同螺栓直径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 如图 28 所示。

由图 27、28 可得,螺栓个数越多、螺栓直径越 大,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大。螺栓个数越多,相同外 加扭矩下,各螺栓各自承担的外加扭矩就越小,必定 导致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大;螺栓直径越大,各螺栓 本身的抗扭刚度越大,必定导致连接结构抗扭刚度 越大。

4.3 螺栓位置的影响 

为探究扭转载荷下螺栓位置对连接结构抗扭刚 度的影响规律,用前文建立的 l 为 64、68、72、76、 80、84 mm 的连接结构模型,进行扭转载荷下分析。不同螺栓位置下连接结构刚度曲线如图 29 所示。

由图 29 可得,l 在 60~72 mm 内,螺栓位置越 靠近法兰筒,连接结构刚度曲线第一段和第二段的 斜率均越小,表明在此范围内,螺栓位置越靠近法兰 筒,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小;当 l 在 72~80 mm 内 时,螺栓位置越远离法兰筒,连接结构刚度曲线第一 段和第二段的斜率均越小,表明在此范围内,螺栓位 置越远离法兰筒,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小,以上说明 在 68~76 mm 范围内,存在一个 l 最优值,使得连 接结构抗扭刚度最大,这个最优值 l 在 72 mm 附近。

4.4 结合面间摩擦因数的影响 

为探究扭转载荷下螺栓-法兰、法兰-法兰结合面 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刚度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 法兰-法兰间摩擦因数 u1 和螺栓-法兰间摩擦因数 u2 为 0.3 和 0.3、0.15 和 0.15、0.1 和 0.1、0.06 和 0.06、 0.3 和 0.15、0.3 和 0.1、0.15 和 0.3、0.1 和 0.3,进行 了扭转载荷下分析。不同结合面摩擦因数下连接结 构刚度曲线如图 30 所示。

由图 30 可得,u1 和 u2 分别为 0.3 和 0.3 时刚度 曲线第一段长度和第二段长度分别是 u1和 u2为 0.15和 0.15、0.1 和 0.1、0.06 和 0.06 时的 2 倍、3 倍、5 倍左右,同样 u1 和 u2 分别为 0.3 和 0.3 时对应的最 大允许施加的外部扭转力矩分别是 u1和 u2为 0.15 和 0.15、0.1 和 0.1、0.06 和 0.06 时的 2 倍、3 倍、5 倍 左右,由于所施加的外部扭转力矩需要克服法兰-法 兰、螺栓-法兰结合面间的摩擦阻力,所以法兰-法兰、 螺栓-法兰结合面间处的摩擦阻力与摩擦因数成正比。在曲线的第一段中,施加的外部扭转力矩主要克服 了法兰-法兰结合面间的摩擦阻力,这是图 30 中所示 的u1为0.3时第一段刚度曲线长度几乎是u1为0.15、 0.1、0.06 时长度的 2 倍、3 倍、5 倍的原因。在曲线 的第二段中,施加的外部扭转力矩主要克服了螺栓法兰结合面间的摩擦阻力,此时法兰-法兰结合面间 的摩擦阻力恒定,当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减小时,相应 的最大摩擦力减小,则结合面间开始出现滑移所需 要的扭转力矩也减小,这是图 30 中所示的 u2 为 0.3 时第二段刚度曲线长度几乎是 u2 为 0.15、0.1、0.06 时长度的 2 倍、3 倍、5 倍的原因。当 u1、u2 为 0.3 和 0.3 时曲线第一段长度和 u1、u2 为 0.3 和 0.15、0.3 和 0.1 时相同,曲线第二段长度几乎分别是 u1、u2为 0.3 和 0.15、0.3 和 0.1 时的 2 倍、3 倍。当 u1、u2为 0.3 和 0.3 时曲线第一段长度几乎分别是 u1、u2为 0.15 和 0.3、0.1 和 0.3 时长度的 2 倍、3 倍,曲线第二段 长度和 u1、u2 为 0.15 和 0.3、0.1 和 0.3 时相同,进 一步验证了上述讨论。可看出法兰-法兰结合面间摩 擦因数对曲线第一段内抗扭刚度影响大,对曲线第 二段内抗扭刚度影响甚微,螺栓-法兰结合面间摩擦 因数对曲线第一段内抗扭刚度影响较小,对曲线第 二段内抗扭刚度影响较大。以上分析所得结论和文 献[21]中基本一致。

5 结 论 

本文建立了精确的螺栓法兰连接结构模型,分 别进行了在拉伸、弯曲、扭转载荷下仿真分析,主要 得出以下结论:

1)拉伸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对连接结构的 抗拉刚度没有影响,初始预紧力越大,两法兰分离时 所需外力就越大;螺栓直径越大、个数越多,位置越 靠近法兰筒,连接结构的抗拉刚度越大;结合面间摩 擦因数对连接结构抗拉刚度没有影响。

2)弯曲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触发两 法兰出现开口状态的外部弯曲力矩值越大,各螺栓 越不容易承担外力,初始预紧力在两法兰开口前,对 连接结构的抗弯刚度影响较小,在两法兰开口后,对 连接结构抗弯刚度影响较大,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 连接结构抗弯刚度越大,并且当螺栓预紧力达到足够水平时,两法兰将不会开口,弯曲力矩对两法兰夹 紧力影响甚微;螺栓个数越多、直径越大,连接结构 抗弯刚度越大;存在一个最优螺栓位置值,使得连接 结构抗弯刚度最大,这个最优值在 76 mm 附近;结 合面间摩擦因数对连接结构抗弯刚度没有影响。

3)扭转载荷下,螺栓初始预紧力越大、个数越 多、直径越大,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大,最大允许施 加的外部扭转力矩越大;存在一个最优螺栓位置值, 使得连接结构抗扭刚度最大,这个最优值在 72 mm 附近;结合面间摩擦因数越大,连接结构抗扭刚度越 大,其中法兰-法兰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对刚度曲线第 一段内抗扭刚度影响较大,对第二段内抗扭刚度影 响较小,螺栓-法兰结合面间摩擦因数对刚度曲线第 一段内抗扭刚度影响较小,对第二段内抗扭刚度影 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IBRAHIM R A, PETTIT C L. Uncertainties and dynamic problems of bolted joints and other fastener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5, 279(3): 857- 936.

[2] 王志, 李吉凯, 刘玉. 带止口法兰连接结构刚度特性对 结构振动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19,34(6):1201-1208. WANG Zhi, LI Jikai, LIU Yu.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n structural vibration of flanged connections with flanges [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9, 34 (6): 1201-1208. (in Chinese)

[3] 白聪儿, 宣海军, 米栋, 等. 离心压气机包容结构连接 螺栓建模方法[J]. 航空动力学报, 2019, 34(2): 313-320. BAI Conger, XUAN Haijun, MI Dong, et al. Modeling method for connecting bolts of centrifugal compressor containment structure [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9, 34 (2): 313-320. (in Chinese)

[4] 姚星宇, 王建军. 航空发动机螺栓连接载荷与结构参数 对连接刚度影响规律[J].推进技术, 2017, 38(2):424-433. YAO Xingyu, WANG Jianjun. Influence of load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joint stiffness of aeroengine bolt connection [J].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7, 38 (2): 424- 433. (in Chinese)

[5] 姚星宇, 王建军, 翟学. 航空发动机螺栓连接薄层单元 建模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 41(12): 2269-2279. YAO Xingyu, WANG Jianjun, ZHAI Xue. Thin layer element modeling method for Aeroengine bolt connection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5, 41 (12): 2269-2279. (in Chinese)

[6] 赵广, 金鑫, 崔颖, 等.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接触刚度识别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20, 56(9):147-153. ZHAO Guang, JIN Xin, CUI Ying, et al. Contact stiffness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modal strain energy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0, 56 (9): 147-153. (in Chinese) [7] SUß D, WILLNER K. Investigation of a jointed friction oscillator using the multiharmonic balance method[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15, 52 (2):73-87.

[8] MAYER M H, GAUL L. Segment-to-segment contact elements for modelling joint interfaces i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7,21 (2):724-734.

[9] ABAD J, MEDEL F J, FRANCO J M. Determination of Valanis model parameters in a bolted lap joint: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es of frictional dissip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14, 89(23): 289-298.

[10] GUO Yao. Nonlinearity of interfaces and force transmission of bolted flange joints under impact load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17,109(11): 214- 223.

[11] 江和龄, 孔令飞, 李超, 等. 螺栓结合部接触区域非线 性动态特征的凝聚建模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17):218-225. JIANG Heling, KONG Lingfei, LI Chao, et al. Aggregation modeling method for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bolt joint contact region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 54 (17): 218-225. (in Chinese)

[12] ERITEN M, KURT M, BERGMAN L A, et al. Nonlinear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frictional effects in a beam with a bolted joint connection[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3,39 (12):245-264.

[13] KRACK L. SALLES F. THOUVEREZ F. Vibration prediction of bladed disks coupled by friction joints[J]. Archive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16, 24 (3):1-48.

[14] LUAN Yu, GUAN Zhenqun, CHENG Gengdong., et al. A Simplified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pipe structures with bolted flange joint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2,331(2): 325-344.

[15] LU Xu, ZENG Yan, CHEN, Yan, et al. Transien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a bolted flange connection structure with shear pin/cone[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7,395(23): 240-257.

[16] MAIO D D, SCHWINGSHACKL C.W, SEVERI.A. Development of a test planning methodology for performing experimental model validation of bolted flanges[J]. Nonlinear Dynamics, 2016, 83:983-1002.

[17] SCHWINGSHACKL C W, MAIO D D, SEVERI A, et al,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of the nonlinear dynamic behavior of bolted flange joint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13,135(12): 122504.1-122504.8.

[18] LI Yikun., HAO Zhiming, FENG Jiaquan, et al, Investigation into discretization methods of the sixparameter Iwan model[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7,85: 98-110.

[19] MARC-ANTOINE B, KAMRAN B. Analytical lump model for th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bolted flanges in aeroengine casing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9,115:14-28.

[20] WANG Zuocai, XIN Yu, REN Weixin. Nonlinear structural joint model updating based on instanta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response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 2016,76:476-496.

[21] WU Zhijun, NASSAR S A, YANG Xianjie. Nonlinear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Bolted Flanges Under Tensile, Torsional, and Bending Loads[J].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2014,136(6):12-20.

[22] 山本晃. 螺纹联接的理论与计算[M]. 郭可谦,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

[23] SOPWITH D G. The distribution of load in screw threads[J]. ARCHIV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 1948, 159:373-383.

[24] 陈海平, 曾攀, 方刚, 等. 螺纹副承载的分布规律[J]. 机 械工程学报, 2010, 46(9):171-178. CHEN Haiping, ZENG Pan, FANG Gang, et al. Load distribution of screw pair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0, 46 (9): 171-178. (in Chinese)

(0)

相关推荐